短跑运动员选材方法再研究
2015-12-01金睿
金睿
(南开大学体育部 天津 300071)
随着体育科学的不断发展,我国短跑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日益提高,但和世界田径强国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为了改变现状,使我国短距离跑成绩尽快跃上一个新台阶,广大体育工作者也在不断的追求着。该文从总体上归纳、总结出目前短跑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多种方法,同时也想从中发现一些问题,以便指导今后更深层次的研究。
1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本文收集了近年来短跑运动员选材方法的大量相关文章,对其进行了总结、归纳和初步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身体形态选材
王港[4]从现代短跑技术特点出发,通过对下肢解剖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后指出:(1)短跑运动员的足弓相对较高与足长相对较短,可以缩短运动员的支撑时期内脚的转动半径,加快转动速度,同时也可以有效的减少支撑时间。(2)短跑运动员的骨盆相对较窄与大腿相对较短可以提高摆动腿的摆动速度与幅度,减小后蹬角度,从而达到有效增加步长与提高步幅的目的。国外科斯纳等人(1984年)的研究表明,优秀男女短跑运动员的身高分别在1.57~1.90 m和1.57~1.78 m,体重分别为63~90 kg和51~79 k g;塔巴契尼克[5]在研究中对短跑运动员的身高、体重、克托莱指数及其与步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波兰教练马契则对三种不同身高的短跑运动员进行了分类研究。从研究现状来看,目前国内的研究多为语言描述,没有给出可以把握的参考数据,而且个别研究结果给出的数据不尽相同或沿用外国的研究数据作参考,有关中国运动员选材的数值还有待于统一化。
2.2 生理机能选材
王维群[8]对不同成绩人进行研究后发现,短跑成绩好者,踏板反应时短,心脏功能指数高,通过与100 m成绩较慢组进行比较后认为,男女运动员踏板反应时、大脑机能能力、心脏功能指数均与100 m成绩相关,认为应采用以上几种方法进行100 m跑的运动选材。曲峰[9]等对红白肌研究后认为:快肌纤维含量多者,完成有大强度的肌肉预拉伸和预张力的运动更有利;运动员的运动水平越高,肌纤维类型方面的选材因素越重要。马勇占、李敬辉[10]研究指出,血乳酸急剧升高之前的段落要有磷酸原提供能量,在短距离跑项目的选材过程中,可用该段落跑的成绩和血乳酸之共同评价运动员的速度力量水平,成绩好且血乳酸值低的运动员应为重点对象加以考虑;血乳酸急剧升高后的段落,主要有糖酵解系统供能,该段落成绩好且血乳酸值高,发展速度耐力有潜力,说明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袁运平、张良力[11]在对许豪文、郑蔓莉、樊晋华等人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后认为:短跑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含量较高,血液运输能力强;血尿素氮安静值较低,表明合成和分解代谢处于平衡状态,是机能优良的表现。康西尔曼等人对参加奥运会的选手进行测试后发现:快慢肌纤维的百分比和稳定的纵跳高度密切相关,表明可以用纵跳的稳定高度作为短跑运动员选材的参考指标。以往的研究多为定性分析,而确定定量指标将对选材更有意义。这是今后我们研究的重点。
2.3 心理特征选材
《优秀运动员科学选材》中的《优秀短跑运动员若干心理特征与选材》(武汉体育学院黄向东,黄香伯)的研究结果为:起跑反应时(ms)男子为210,女子为234;听觉反应时(ms)男子为268,女子为225;动觉时间差为男子13.99%,女子14.69%;百米速度预选估计误差率男女均为1.14%,坐姿脚踏5秒次数为男55.45次,女55.30次。这些可作为短跑运动员心理选材与评价的参考。以往有关运动选材的心理特征研究多为理论阐述,没有给出选材中可作参考的测试指标,同时心理特征各方面与运动成绩之间的相关性的定量研究也很少。
2.4 专项运动素质选材
国外的研究主要有前苏联1983年出版的《田径运动员的选材和评价》中对9~12岁的儿童的步频、20 m行进间、站立式起跑60 m、立定跳远和纵跳等指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塔巴契尼克[5]在研究中,对17~18岁百米跑运动员的5 m与30 m蹲踞式起跑、100 m的前后半程时间差、100 m步数、100 m步频及100 m与200 m成绩的关系模式特征进行了研究。美国沃尔克博士在选拔短跑运动员的研究中,测试了30 m冲刺跑、立定跳远、蛙跳、立定三级跳远、助跑三级跳远、后抛铅球、纵跳、助跑摸高和800 m跑9个项目。当前东德米勒在选拔短跑运动员的同时,主要测试蹲踞式起跑60 m(速度)、立定三级跳远(爆发力)和1000 m跑(耐力、含意志品质)三种素质。美国人菲尔·亨森,保罗·特纳德等人在《美国田径训练指南》[13]一书中给出了短跑运动员立定跳远,五级跳,站立式起跑60 m、30 m,行进间30 m测试的具体指标。
2.5 其他选材方法
2.5.1 遗传选材
短跑是以无氧代谢为主的极限强度运动,人们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发现,与运动能力有关的指标,遗传度都很,神经类型遗传度为0.90,最高心率遗传度为0.859,日本学者研究后提出,最大吸氧量遗传度为0.936,加拿大学者李绍拉斯报道为0.934,骨骼肌纤维数量遗传度男子为0.995,女子为0.922,线粒体、ATP、CP遗传度再0.6~0.9之间,血乳酸遗传度为0.70。刘剑虹等[16]人在研究中给出了一些遗传选材的方法,其中包括了身材、心肺功能、运动素质等几方面。杨艳等[17]对近年来遗传与运动选材文献进行归纳,也出总结了一些方法。
2.5.2 血型选材
经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ABO血型却与运动素质有关,日本学者认为O型血的人弹跳力好,爆发力强。另外,很人短跑素质在世界著称,这与他们O型血的人所占比例高(50%~60%)有关[12]。
2.5.3 皮纹选材
对于皮纹与运动能力关系的研究,前苏联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将皮纹研究应用于运动员的科学选材,并将指纹选材作为挑选奥林匹克选手的秘密武器。王国凡[18]对掌、指纹研究后指出:短跑运动员总指嵴数高,双箕斗较多,弓形纹较少,且掌指纹较清晰深刻。
3 结语
目前国内的身体形态方面的研究多为语言描述,没有给出可以把握的参考数据,而且个别研究结果给出的数据不尽相同或沿用外国的研究数据作参考,有关中国运动员选材的数值还有待于统一化。生理机能选材以往的研究多为定性分析,而确定定量指标将对选材更有意义。心理特征研究多为理论阐述,没有给出选材中可作参考的测试指标,同时心理特征各方面与运动成绩之间的相关性的定量研究也很少。以上方面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1]文超,主编.田径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2-115.
[2]车保仁,等.田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2-43.
[3]王家宏,等.运动选材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0-53.
[4]王港.下肢解剖学特征对短跑运动能力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3):344-345.
[5]塔巴契尼克.男子短跑运动员的选材[J].田径情报,1986(12):3-16.
[6]王汝英,等.田径运动教学训练大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2-9.
[7]孙哲东.对100m男运动员运动成绩与磷酸原供能能力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8]王维群.运用生理指标进行短跑选材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2):9-11.
[9]曲峰,等.肌肉的红、白肌与人体运动能力、动作结构的生物力学特征关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49-52.
[10]马勇占,李敬辉.血乳酸指标在短跑运动员选材中的应用[J].体育与科学,2000(5):36-39.
[11]袁运平,张良力.短跑运动员体能指标研究综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2):26-30.
[12]刘洪珍,马为,等.人类遗传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82-331.
[13]刘江南,等,编译.美国田径训练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8-28.
[14]勒·斯·霍缅科夫,编.田径教练员教科书[M].郝成硕,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68-76.
[15]林琳.山东省15-17岁青少年100m运动员形态模型优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6):143-146.
[16]刘剑虹,李劲红,傅明.人体运动能力的遗传特征与科学选材[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1999(3):53-56.
[17]杨艳,许剑.遗传因素与运动选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