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

2015-12-01张项民候晓丽李玉燕

创新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人才教育

张项民 候晓丽 李玉燕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

张项民 候晓丽 李玉燕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一种国家战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应当把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纳入培养目标,把培育个人创新创业基因和培养企业创办者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应当选择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基于网络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基于创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和基于社会创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切入路径。

创新创业;目标定位;路径选择

创业既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担当。创业者在为自己创造工作岗位的同时,也为别人和社会创造岗位。我国当代大学创业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清华大学的“挑战杯”开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已为更多的人所接受。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及现行教育体制等因素,大学创业教育的实施,尤其是持续有效地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最根本是必须明确把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纳入大学的培养目标,把培育个人创新创业基因和培养企业创办者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此,笔者以当代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分层培养和路径选择等方面作以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1 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概念

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指一种以相关专业为基础,以资源整合能力为重点,以创新、创造为鲜明特色,以企业家精神为重要标志,以社会经济发展为舞台,以创业为己任的综合性实践型人才。

基于这一概念,可把创新创业型人才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岗位型创新创业人才,立足岗位,研究工作,不断创新,创造一流业绩,岗位的转换将会加快其发展进程。第二种是实业型创新创业人才,能够创办企业和经济实体的,以开拓市场、创造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实现为动力,具有企业管理、市场开发能力等经营管理型人才。第三种是社会型创新创业人才,就是以整个人生发展和社会发展为基点,创造出具有长远经济效益和社会战略意义的新兴行业或产业以及新的理论体系或思想学说等,其特点是走出一般的精神层面,跳出经济视野,以引领行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为首要目标的创业型人才。本文所指的创业型人才主要是指实业型创业人才。

实业型创新创业人才,是既有相关的专业思维和技能,又有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实业型创新创业人才,是既能自加压力、开发自我,又能开发同志者,形成共同愿望,打造优秀团队的领导型人才;实业型创业人才,是既能大胆创意、执着创新,敏锐识别创业机会和发展机遇,又能果断决策、整合所有资源,实现创意的强执行力的实践性人才;实业型创业人才,是从创意——产品(服务)——商品化——产业化甚至国际化等,具有全程市场视野的战略性人才。

2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两个目标定位

实业型创新创业人才与目前我国大学培养的专业性人才不同,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引导、尊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最高宗旨,以集知识传播、技能训练、思维开发三位一体,重在技能训练与思维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业型创新创业人才要坚持大众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分层次培养相结合,在大众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依托良好专业教育,提升创业能力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形成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珠联璧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态势;实业型创新创业人才是在社会大舞台上开创事业的人才,必须坚持面向社会开放式的教育与培训思路,追踪前沿,不断创新,走出去,引进来增强人才培养的实效与成效。因此,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要坚持两个定位:

2.1 创新创业人才旨在培育个人创新创业基因

创业教育不仅是创办企业的教育,更是一种人生发展的自觉性教育。创办企业的教育是创业教育的起点,也是针对我国目前教育经院式倾向而开启的一种相对有效的人生教育方式。社会上对创新创业教育尤其是创业教育必要性的争议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创业成功率”太低;二是创业教育的知识只能从实践中获得,无法教授。上述提到的情况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在中国有之,在创新创业教育非常发达的美国也有之。百森商学院的一位教授认为,适应“创业革命”时代的大学创业教育,不应当以追求眼前的功利为目的,而应当着眼于为大学生“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价值取向。“设定创业遗传代码”,是指经过特有的教育方式,将比尔·盖茨式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个性特质传承给受教育者,并使之内化成为一种特有的创业素质和个人素质。显然,百森商学院的这种非功利性的创业教育,较之其他功利性的创业教育更具战略性。笔者认为,一个人可以不创业,但绝不能没有创业精神;一个没有创业精神的社会,不是一个繁荣的社会。因此,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首先要植入企业家精神,培育个人的创新创业基因。

2.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企业创办者

企业是社会经济组织的基本单元,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部门,创办企业是为增进社会财富的过程,这应该成为大学生做人、做事的逻辑起点。这与直接瞄准公务员的“官本位”相比,其境界不言而喻。创办小企业是一项系统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创新的过程。创办企业从企业登记设立、资金的筹措、项目的筛选、团队的组建、市场的开拓以及各种繁杂但必不可少的管理工作,也需要有一些出人意料的创新、创意取得市场优势。创办企业每一项工作的背后都付出艰辛的劳动,更敬畏的是这些艰辛劳动的背后瞬息万变的市场等巨大风险的承载。因此,我们可以自信地断言,一个能够成功创办一个企业的大学生,哪怕是微型企业,哪怕是这个企业存活时间不很长,甚至是胎死腹中,这都是证明了创业者具备了在胆识、眼界、气度、毅力、能力等各个方面优秀特质。尽管我们在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颇受争议,尽管很多已经成功的创业者或知名企业家一直在告诫:不提倡大学毕业生直接创业,但我们认为,创业教育必须正视、必须面对、必须教给学生创办企业的相关知识、基本程序和注意事项,还必须把创办企业作为创业教育的最根本的、最现实的目标,否则创业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失去了创业教育的本真。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培养创业者或企业家的创业教育是一个什么情况,其生命力如何!因此,创新创业型人才应当把企业创办者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定位。

3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四个路径

我国高校目前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211或985的院校。这类高校一般是研究型大学或研究教学型大学;第二类大学是指除了第一类以外的一些非职业性的本科类高校,这类高校多是教学研究型或教学型大学;第三类是职业类学院和高等专科性学校。河南省目前高等教育战略布局把相当一部分二类院校转型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不同类型的大学,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有不同的模式选择。第一类高校是以高端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主要关注跨学科的知识获取与研究能力;第二类高校应以普通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主要关注适应技术迁移、项目成长与推广以及跨专业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第三类高校应以基础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主要关注相关专业的学习能力与技术的掌控能力。这三种创新创业型人才仅是培养模式的大致分类与倚重不同,在实际运行中也有很多交叉与融合的部分。

3.1 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大学生及大学毕业生与我国目前所关注的其他几类就业群体相比,经过比较系统的专业训练,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具有专业思维和专业技能,具有把握相关行业发展趋势的专业能力。因此,大学生创业不应该停留在简单的商品买卖以及生活必需品流通方面,而应该充分发挥其知识优势和专业优势,把重点聚焦到技术创业或知识创业方面,竭力提升创业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基于知识或技术的市场发展,通过理论升华其价值,通过市场实现其实用价值,有利于知识或科技的市场化进程,同时增强专业教学的鲜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现实的创业实践中,大学生依托专业背景取得创业成功的例子很多如俞敏洪的新东方等。

3.2 基于网络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互联网的出现是当今社会最深刻、最广泛的革命。互联网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流渠道、传播路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2013年全球网民达22亿,全球网络商业成交量的不断攀升,由1994年为12亿美元,2006年迅速增至12.8万亿美元,2011年达到40.6万亿美元。《2014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3.4万亿元,同比增长31.4%。2014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4.2万亿,同比增长33.3%,占进出口结构超八成。仅B2B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10万亿元,同比增长21.9%。淘宝网2014年光棍节(11月11日)当天交易额高达571亿元,打破电子商务日交易额的世界纪录。大学生及大学毕业生熟悉计算机和网络成为网络创业的主力军。网络创业成为新一轮创业热潮的引擎,基于网络创业的人才势在必行。

3.3 基于创意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创意创业是利用个人或团队的思维优势、知识优势等创造力、技能和天分而形成新产品、新服务或新方法等知识产权的开发,甚至是一种商业模式的一种创业形式。创业本身就是一种创意,创意创业也是基于创意经济的一种创业。创意经济涉及的面很广泛,通常包括时尚设计、广告、电影与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音乐、表演艺术、文化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手工艺品、旅游、美术馆、遗产和体育等。创意创业往往具有跨行业、跨领域等特点,因此,具有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基础知识和创新方法及创新思维成为创意创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3.4 基于社会创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社会创业起源于英国也发展与英国。英国首相布莱尔曾讲:如同信息高速公路成为美国品牌一样,社会创业成为英国名副其实的品牌。社会创业简而言之,就是用商业的手段实现社会的目标,并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创业与一般创业的根本区别是社会创业是已解决社会问题为终极价值追求。社会创业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商业手段,形成创造的社会价值,并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创业的实现形式是创办社会企业。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相对比较集中,城乡发展、东西发展的不平衡性,贫富差距的扩大,环境质量的降低,食品安全的频发、社会资源享有的不公平等极为引人关注。2011年3月,“社会管理创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单独成篇。大学生应该以天下为己任,通过社会创业,培育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实现社会价值,解决社会问题,成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重要目标之一。

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还必须深化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认知,加快由人才的专业知识的刚性层面向以企业家精神为代表柔性层面转变,由人才的控制使用型向激励开发型转变,由人才的技能化向人才的适应性转变,由精英式人才培养向大众化平民创新创业人才转变。这些将成为当代大学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认识基础和逻辑起点。

[1]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8(5).

[2]林海,严中华,袁晓斌等.社会创业组织商业模式研究综述及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11(20).

GoalOrientation and Path Selection of Innovative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 Cultivation in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

Zhang Xiangmin Hou Xiaoli LiYuyan
(ManagementSchool,Henan University ofScienceand Technology,Luoyang Henan 471023)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has become a national strategy.College,as the talent cultivation base,shall take 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 training into the training objectives,take person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genes and enterprise founder cultivation as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training target,should chose the cut path based on professional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network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creative and social innovative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novation;entrepreneurial;goalorientation

G642

A

1671-0037(2015)12-53-3

2015-10-18

张项民(1963.6-),男,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创新与创业管理;候晓丽(1990.3-),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业教育;李玉燕(1987.1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

猜你喜欢

人才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