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逆城市化”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2015-12-01刘军

创新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河南省城镇化人口

刘军

(开封市图书馆,河南 开封 475001)

“逆城市化”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刘军

(开封市图书馆,河南 开封 475001)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了“逆城市化”理论和观点,而现阶段河南省城镇化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这与西方逆城市化的特征和表现具有相似性,所以西方“逆城市化”可为河南省城镇化发展进程的推进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城市-农村”关系;“逆城市化”;河南省城镇化

“城市-农村”关系及其互动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河南省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过程中提出“新型城市化”的新概念,更强调城镇化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

在区域经济学中,“城市”和“农村”是其中关键并且典型的二分概念,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必然会带来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根据《2014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末,我省全省常住人口9 43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5.2%,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其在建设城镇化过程中的实践更具有代表性。河南省政府于2014年公布的《关于印发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2014-2020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详细表述了我省城镇化发展的思路和重点,其中第四章和第五章针对农村人口如何有序逐步实现“城镇化”做出解读,提出“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破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强化住房和教育牵动、推动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相应权利”等指导性意见。

1 “逆城市化”相关理论观点

“逆城市化”的概念是在1976年由美国地理学家波恩率先提出的,主要指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城市功能自我优化、减轻空间压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冲动。鉴于其推动力,城市化主要与工作和首次居住地有关,而逆城市化主要与旅游和二次居住地有关,直接表现为城市人口向农村和自然地区分散,从而一方面减轻大城市由于过度聚集效应带来的诸如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另一方面,缓解农村地区长期人口缺失带来的土地退化和碎片化、自然资源损失等现象,实现对大城市过度人口压力的再平衡。

西方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实践是建立在城乡设施和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的基础之上,主要表现为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网的形成、经济结构转型、政府政策引导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居住环境的生态性、舒适性、私密性等要求水涨船高,城市人口向郊区转移大大加快[1]。

2 目前河南省城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我省城镇化的推进,中心城市郑州对整个中原城市群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功能的聚集效应越来越明显,同时其扩散作用也日益凸显,于是就出现了城市地缘面积不断扩张、城市人口数量激涨等大城市发展常见的现象,但也暴露出人口分布不均匀,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人口和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加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2.1 城市人口居住成本高

随着城市发展和城镇化推进,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城市人口和家庭数量自然增长需要更多住房需求,加上大量土地资源通过流转被规模利用,在城市地域空间扩张的作用下,大多原本居住在城市近郊的居民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放弃传统农业生产,进入收入水平较高的城市务工,这也成为城市住房的新增需求,使得城市尤其是省会郑州的房价不断上涨,购房支出成为居民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项目,也是加剧贫富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

尤其郑州市的住宅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据城市房产网统计,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一年内郑州市平均房价保持在9 000元/m2,而同期智联招聘网站公布的《2015年最新各城市薪酬排行榜》显示,郑州市平均月薪5 257元。于是为了降低居住成本,低收入者只得选择购买距离中心城区较远的郊县房屋居住或干脆租住住房,但是大多上班族工作的地方仍然在市内甚至是市中心,所以这些人只能将大量时间和资金花销在上下班路上,既增加居民生活成本又增加城市交通压力。

2.2 社会公共资源紧张

城镇化发展的推进和中心城市的集聚扩散效应共同作用下,无论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还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出于城市工作机会较多、生活条件较好的考虑,会优先选择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工作生活,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人口从农村和小城镇地区向大城市流动的主要原因。

当人口的这种流动达到一定程度,而社会公共资源的供给并没有协调发展时,随着城市人口数量进一步增长,医疗、教育、交通等社会资源就愈发紧张。医疗水平较高、设施齐全的医院长期以来面临就诊病人多、就诊等待时间长、床位紧张、医生超负荷工作等问题,直接的结果就是居民看病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上升、医务工作者工作强度大压力大、医患关系紧张;目前我们国家实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赋予所有适龄儿童同等的入学机会,除却拥有城市户口的适龄儿童外,部分进城务工人员也将子女带在自己身边就近入学,但是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师力量毕竟有限,每年秋季入学季都是教育资源供需矛盾集中爆发的时间;至于城市交通更成为大家诟病的话题,随着城市范围扩大,很多人的居住地点与工作地点距离较远,于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居民就选择购买私家车作为代步工具,家庭条件一般的居民则选择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或干脆购买使用电动车、助力车,这大大加重了城市交通压力,也为安全出行带来一定的隐患。

2.3 自然环境恶化

全国各地普遍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粗放式经济增长,导致一系列不可逆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近几年在北方城市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更是直接威胁到人的身体健康。

河南省省会郑州从2015年下半年起多次登上全国重污染城市榜首,一方面,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发展需要产业支撑,尤其是制造业,但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污染物,若处理不得当直接排放到大气里会加重污染,另一方面,郑州市城市居民数量增加,生活本身产生的废弃物和由于人口集中产生的次生污染物又使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

3 借鉴西方“逆城市化”理论和实践经验促进河南省城镇化发展

经过多年不断发展,目前我省城镇化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果,诸如生产要素基本实现城乡间自由流动、交通技术可以突破空间的局限、信息技术为城乡互动发展提供支持等,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各方面因素和资源会逐步完善,从而为借鉴西方经验促进我省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3.1 “城市-农村”均衡发展

根据《通知》设定,河南省将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样可以实现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小城镇和农村有序发展[2]。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充分发挥城市聚集带动效应,缓解现有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矛盾问题;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建立产业支撑,健全城镇功能,着力强化其承接和递进效用,一方面作为城市功能、产业发展的补充和扩展,另一方面则是作为中间媒介,缓解地区间的不平衡,促进人口和各项资源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流动;农村则要在保障农业产业有序发展的同时,发挥优势打造绿色宜居环境。

3.2 借助“逆城市化”动力机制实现人口流动

西方“逆城市化”是人们追求美好居住环境的结果,本身并不意味着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下降,相反,它将推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城市化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和空间拓展[3]。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是正常现象,农村地区也要不断完善设施和生活条件,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吸引青睐休闲生活的中高层次人才离开城市到小城镇或农村生活和工作,同时利用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流回”农村居住和创业,这样的良性人口流动,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我省城镇化进程。

3.3 参考“逆城市化”实现条件完善城乡建设

西方的“逆城市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建立在城乡一体化得以实现的基础之上。河南省的小城镇和农村地区与城市相比较,各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在城市化发展中,要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促进“城市-农村”资源的流动和融合,同时发挥城市的集中功能和反哺功能,而农村则要把产业发展作为基础,寻求准确定位,实现功能互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建设。

3.4 适当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西方“逆城市化”是在市场自发调节下进行的,由于“政府缺位”导致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城镇化的本质是要让城乡居民都能同样享有生产力发展成果,分享现代文明,而不是居住地和身份的界定,所以政府应该打破城市化的制度瓶颈,进行制度创新,诸如改革户籍制度、财政收支制度、土地制度等。因此,发展城镇化要确保市场机制主导地位,同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提供保障机制。

3.5 强化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带动作用

企业是经济社会的两大主体之一,在市场交易中扮演双重角色,一方面作为各种产品的供给者,另一方面则在要素市场购买各种要素用于生产。对企业而言,城市的聚集效应可以降低要素使用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当大城市的企业的聚集度(要素的需求程度)大于要素的聚集度(要素的供给程度)时,企业的用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等生产要素成本就会不断上升[4]。这时,企业出于经济性的做法,应该寻找方法在保证生产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力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可以借助城市化发展中新一轮的“城市-农村”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将生产基地从大城市或中心城市迁往中小城市或小城镇,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在要素市场上,资源密集型的企业可以将生产场所迁至原材料产地附近,以降低运输和储藏费用;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可以将生产场所迁至劳动力充裕的地区,以获得能力强、成本低的劳动力保障;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可以将生产场所迁至新建的产业集聚区内,利用便利条件和优势尽快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等。在产品市场上,企业可以避免大城市激烈的市场竞争,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居民需求紧密结合,培植自身的产品优势,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经济效果。

[1]张准.中美“逆城市化”现象之比较[J].生产力研究,2012(1).

[2]向春玲.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病”及其治理[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3]马长青.论我国城市化演化与新型城市化模式[J].贵州社会科学,2013(11).

[4]段学慧.“逆城市化”还是“伪逆城市化”——基于中西方的比较研究[J].河北学刊,2014(2).

Enlightenmentof Counter Urbanization to the Developmentof New Urban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Liu Jun
(Kaifeng Library,Kaifeng Henan 475001)

Alongwith the promotion of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of urbanization in Henan,certain newphenomena and issues have appeared,which are greatly similar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monstrations ofcounter urbanization,which appeared when the urbanization in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developed to a certain stage.Therefore,the practice of western counter urbanization may provid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for the smooth 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Urban-Rural relationship;CounterUrbanization;Urbanization in Henan

F127

A

1671-0037(2015)12-23-3

2015-11-10

刘军(1968.7-),男,本科,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与服务。

·科技预测与评价·

猜你喜欢

河南省城镇化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送伞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