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探讨①

2015-12-01宫彩燕滨州医学院山东烟台264003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30期
关键词:意志品质心理健康心理

宫彩燕(滨州医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3)



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探讨①

宫彩燕
(滨州医学院山东烟台264003)

近年来,因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发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体育教学因其特殊的教育功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如何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该文从理论上阐述了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了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以期更好地为体育教学服务。

体育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0.087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祖国的栋梁,是未来社会的创造者,作为未来社会的人才必须具备以下素质:较好的思想品德、较高的科学素养、较强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近年来,大学生因学业压力大,人际关系不和谐等原因产生心理障碍乃至走向极端的案例时有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体育教学因其教学活动的动态性、身体活动的实践性、人际交往的广泛性、心理体验的复合性等特点,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文章从理论上阐述了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了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以期更好地为体育教学服务。

1 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1改善不良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判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最主要的指标。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充满竞争激烈的环境之中,接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例如:学习、生活、家庭、恋爱、就业压力等,造成了大学生情绪波动大的特点。研究发现,体育运动可以加快脑部血液循环,促进体内“内啡肽”的释放,内啡肽是一种由脑下垂体分泌的类吗啡生物化学合成物激素,能够产生愉悦感,从而改善情绪。由此可见,体育活动可以消除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和行为,从而使他们从不良的情绪中摆脱出来。

1.2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在集体性体育活动中,参与者通过锻炼可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培养合作意识和乐观开朗的性格,使个性逐步得到改变。布拉尼(Brawley)在研究中也指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更容易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的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生和同学接触和交往的过程,通过和同伴共同参与体育活动,可以消除孤独感,忘却痛苦和烦恼,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另外,在参与体育活动与他人的交往的过程中,大学生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依照社会规范控制自己的语言和行为,这对巩固和提高大学生基本道德行为规范有着积极的影响。

1.3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坚强的意志品质对于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运动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如:疲劳、损伤、胆怯、动作难度和气候条件等。大学生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需要克服以上种种困难,这必将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培养大学生果敢、坚强的意志品质。举例来说:在一定时间和强度的长跑活动中会出现“极点”现象,学生会感到呼吸困难、肌肉酸软无力、动作不协调、精神低落,甚至想中止运动,但只要坚持下来,这种现象就会慢慢消除。这个过程就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考验,学生通过参加长跑活动,不仅提高了心肺功能,还克服了困难,挑战了极限,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品质。而且,这些在体育运动中建立起来的意志品质,还会迁移到他们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产生深远的影响。

1.4消除疲劳,减缓应激反应

现代大学生在持续紧张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下,很容易产生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如果不能及时消除,往往会导致神经衰弱,从而产生抑郁症、焦虑症和狂躁症等神经症。体育锻炼可以通过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使神经系统得到积极的休息,同时又补充了氧气和营养物质,通过血液循环的加快,促进营养物质的输送和供应,使脑组织的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地消除疲劳,提高学习效率。此外,有研究指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明显减少肾上腺素受体的数目和敏感性,降低应激状态下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

2 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2.1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多项研究表明:运动产生的愉悦感是使参与者心理健康效应达到最大值的一个重要因素。温尔克在对愉悦感和运动坚持性关系的研究中认为,运动的愉悦感将使运动产生更加显著的积极效应。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如果能适时地在课堂中开展提问、讨论、反馈、组织游戏和比赛等教学活动,并通过语言、表情和手势等手段来调节课堂气氛,则会使“教—学—练”三个环节配合默契,情绪高涨,而且学生也会处于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中。此外,教师要做学生的益友,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优点并挖掘他们的潜能,要从内心上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保证教学过程处于和谐有序的心理氛围之中,这样才能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心理健康效应。

2.2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心理动力

体育课堂学习的心理动力包括学习动机和锻炼习惯,心理动力的强弱对体育课堂学习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心理动力的激发与教师的引导和组织密切相关,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学知识,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心理教育服务,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首先,通过难度适中的目标设置,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动机;其次,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维持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和持续的学习动力;最后,通过充分的肯定和积极有效的反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的意识和兴趣,从而养成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积极的心理状态。

2.3有针对性的体育学习项目的选择

不同的体育项目可对大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如慢跑、跳绳、健美操等有氧运动,有助于降低轻度或中度的抑郁情绪,可以减轻焦虑症状;而奕棋、瑜伽等活动,则能怡情畅志、凝神静合、精诚专一,来调节情绪,减少抑郁、失眠等不良情绪的干扰;球类运动则集趣味性、集体性、娱乐性于一身,可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思想意识,能有效地克服大学生的孤独感,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交往能力。

2.4强度和负荷的有效控制

研究表明,体育活动的强度和时间的长度影响着锻炼者的心理健康,适当的体育活动会减少锻炼者的焦虑情绪,一般来说,锻炼者每次活动的时长在20~60 min能有效地减少焦虑情绪。而且,心理效应的产生和体育活动的频率密切相关,2~4次/周的活动频率将会对锻炼者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所以,应持续地进行体育活动,随着体育参与总量的增加,良好心理效应的体会随之得到增强。大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要想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应注意控制运动量。一般来说,以中等运动量为宜,心率最好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80%之间。大学生可通过如下公式对体育活动的强度进行检测:(220-年龄)×60%~(220-年龄)×80%。例如:一名20岁的大学生运动时最适宜的心率范围为120~160次/分钟。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体育教学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体育教学不仅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更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高校体育教学肩负着双重任务,每一个体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3.2建议

为使体育教育切实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建议如下。

(1)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加以贯彻实施,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不仅要掌握娴熟的专业知识,更要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和培训,真正做到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2)结合课外活动的优点充分扩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外活动在内容上相对灵活,活动比较自主,而这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十分吻合,这也是培养学生产生心理健康效应的有效途径之一。

(3)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平台,开展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文化活动,营造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1]魏佳玺.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关系的研究[J].运动,2013(11):9 1-9 2.

[2]李家仿,田聚群.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22):24,26.

[3]王文毅.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11,30(5):530-531,537.

[4]殷海涛,郭滨.运动干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26(3):87-90.

G807.4

A

2095-2813(2015)10(c)-0087-02

①山东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滨州医学院医学人文研究中心课题,课题编号:13-rwjykt-006。

宫彩燕(1977—),女,山东烟台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猜你喜欢

意志品质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探究
不同运动水平男子冰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