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探究
2015-12-01湖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李 平(湖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湖北黄石 435002)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探究
李平
(湖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对当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我国体育教学目标比较单一;片面追求理论构建,操作性差;目标与模式之间的针对性不明显等问题。为克服这些不足,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以教学策略为准绳,在此基础上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分析探讨。
体育教学模式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堂高效课堂应用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0.061
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目标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对体育教学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各级学者对体育教学目标的研究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使之付诸实践;一线体育教师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使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严重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出现了“低效”“无效”的体育课堂。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课程的航线标,体育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展示了理论与实践的转化过程,因此要处理好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从而追求高效课堂。体育教学目标的这种角色扮演决定了我们不仅要对教学目标进行理论层面上的研究,还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实践探索,理论指导实践,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课堂效率,但需要注意的是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由此看来,体育教学目标要有相对成熟的理论指导实践,又要有相对成熟的实践反馈理论,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
1 新课程背景下低效课堂现象分析
1.1教学目标较为单一
教学目标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更要关注学生身体、心理的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1]在体育加入中考成绩以来,师生共同追求分数的情况下,采取延长教学或学生练习时间、增加负荷强度的办法来提高学生体育成绩。这实际上这同资本家追求绝对剩余价值一样,严重遏制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从“三维目标”的角度为出发点考虑问题,设计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2]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存在着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多少,忽视学生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的问题;在教师教育方面存在着:以技能传授为主,忽视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的问题。
我国的体育教学目标在追求多样化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全面的发展,但是多样化的教学目标给一线体育教师的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教学重点,从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3]在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社会性和个性品质的培养的现象。[4]因此教员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同时,应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生活环境相结合,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个性化发展。
1.2片面追求理论构建,操作性不强
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模式在理论层面提出的种类繁多,但在实践真正能运用教学模式却不多,只有与知识和技能有关的教学模式才能得到运用。培养学生社会性和个性品质的模式操作性差,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在实践中应用难度较大。有的教师完全照搬在2011年体育新课标(修订版)中提出的五大(或四大)学习领域目标,[5]显然这是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够深入,而具体到一节体育课上,目标设置则显得过大。而一些一线体育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却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同样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是我国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从国外或其他学科“移植”过来的教学思想,未消化、吸收内化为适合自己的思想,使得很多体育课堂教学与教学目标相脱离。
1.3教学目标与模式之间的针对性不明显
新课程理念下,目标有了新的发展,但与之对应的教学模式却未提出,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6]例如,“有的教案写到的教学目标中,提到要提高学生的柔韧、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节课涉及到柔韧、速度两种身体素质,这种目标就已经很难完成了。当前的教学模式花样繁多,但每一种模式大致都遵循一样的教学规律,即:教学导入,激发兴趣—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教学评价及反馈,就产生了单一化的模式与多样化的目标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教学模式的提出一直未跳出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巢穴,“换汤不换药”,只是在同一模式的前提下,提出了更多的教学目标,而这些目标只是形式上的,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水平。一种教学模式不可能实现所有目标,而我国的教学模式特点不明确,往往寄托于一种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这种教学目标层次化不明显,体育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灵活性,因此以目标为定向的教学模式应利用观察、提问、体育运动实践等方法获得反馈信息。[7]
2 教学目标下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育教学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现象。如按教学方法分类、按教学方对象基础条件分类、按教学目标分类等多种分类方法。[8]新课程背景下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心全面而个性的社会型人才。
体育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条件,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不同的教学模式与之相对应。设置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教师的文化素质和学校的实际条件,还要考虑社会文化和学生的实际需要。2001年,体育新课标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5大学习领域;[9]2011年修订版的体育课程标准将其修改为4大领域5大方面,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其中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属于运动技能方面的教学模式,即以运动为主线;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属于非运动技能方面的教学模式,即以健康为主线。其中运动技能方面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系统教学、程序教学、掌握教学)、以能力发展为主的教学模式(发现学习、自主学习、问题解决学习);非运动技能教学模主要包括:情景教学模式、快乐教学模式、成功教学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运动技能教学模式,还是非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在体育课中的运动都不是单一的一种模式的运用,而是几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比如在一节排球垫球教学中,如果单一的采用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难民会缺失兴趣,这是加以情景教学、快乐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3 体育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
体育教学模式具有理论和实践功能,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和体
育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决定了在一节体育课堂中不可能选则一种体育教学模式,而当前许多学者往往将教学活动固定于一种教学模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抹杀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复杂性,违背了教学规律。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只有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才能发挥其优势和不足,因此,我们要利用各模式之间的优缺点进行互补性合作,以事半功倍。就像布鲁姆曾说的:“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上,加上一种新策略,效果虽不能倍增,但是可以增加效果。”
无论何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每种体育教学模式都有自身的优缺点,在众多的教学模式中,可能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另种教学模式的缺点。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只有综合运用互补性的教学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各教学模式的功能;只有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多种体育教学模式的贯通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体育课堂的高效性。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4(1):3 9-4 2.
[2]石岩,雷爱丽.中外体育教学模式比较研究及中国体育教学模式建构的缺失[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5):89-92.
[3]汪凌.中美日俄体育教学目标的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6):84-86.
[4]潘凌云,王健.当代中外体育教学模式比较分析——兼谈我国当代体育教学模式建构之不足[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17(4):53-55.
[5]辜胜阻.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2003,4 (8):55.
[6]陶海清.体育目标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与探讨[J].体育世界,2007,4(10):19-20.
[7]邹师.体育教学模式分类及其应用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3):29-32.
[8]邵伟德,王恬.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与选用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7):947-949.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G807
A
2095-2813(2015)10(c)-00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