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快递企业进军中国国际快递市场的障碍及其对策分析
2015-12-01李晓雯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李晓雯(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LI Xiao-wen (Li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Liuzhou 545006,China)
1 中国国际快递市场发展概述
自敦豪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于1986年合资成立了中国市场内第一家快递公司中外运敦豪以来,中国快递市场越走越宽。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快递企业增加迅速,业务范围不断猛增,遍布地区不断扩张。2000年以来,中国快递市场更是以每年至少33%的速度增长,以2013年为例:2013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92亿件,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业务量同比增长60%,最高日处理量突破6500万件;快递业务收入完成1430亿元,同比增长36%。
中国快递业务可分为国内快递业务和国际快递业务,其中国内快递业务还细分为城际快递业务和同城快递业务。在中国快递产业走过的30年中,目前已基本形成国营快递企业、民营快递企业、国际快递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国营快递企业主战城际快递业务市场;民营快递企业主战同城快递业务市场、国际快递企业主战国际快递业务市场。然而,随着快递市场的火热发展,竞争也越来越白热化。
全球四大快递巨头——联邦快递(FEDEX)、联合包裹(UPS)、敦豪环球快递 (DHL)和荷兰天地快运 (TNT)自20世纪80年代先后进入我国国际快递市场,垄断了中国国际快递业务超70%的业务量。而随着中国实现加入WTO时的相关承诺“2005年起我国需全面开放物流市场”,这些早已对中国国内快递市场虎视眈眈的国际快递巨头们纷纷开始搅局国内快递业务。2013年,敦豪环球快递(DHL)更是首次在中国召开全球科技大会,这意味着该企业把未来发展布局的重心转移到中国市场。与此同时,联合包裹(UPS)不断在中国拓宽网络,从2012年9月至今,该企业在中国内地获准经营的快递城市从5个增至19个,基本覆盖一二级主要城市。联邦快递(FEDEX)也表示中国已成为他们的业务发展重点。
与此同时,在国内快递市场打滚多年的民营快递企业逐渐意识到中国国际快递市场这块大蛋糕。2011年,中国快递市场同城和异地快递业务量占比分别为22.3%、74.2%,但收入只占全部比例的8.7%、58.8%。然而主战中国国际快递市场的国际及港澳台快递企业用3.5%的业务量就占据了24.4%的业务收入。饱受国内快递竞争之苦的民营快递企业,开始瞄准高毛利的国际快递业务,纷纷想要分一杯羹。2013年7月2日,国家邮政总局发布公告称,包括北京宅急送快递在内的12家本土企业正式提出申请国际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这12家公司其中7家是民营快递公司,包括宅急送、百世、全球通、北京福鑫快递、上海骏佳等,加上这之前已经拥有跨省(区、市)经营国内快递业务并经营国际快递业务的民营快递企业,如顺丰集团、上海圆通等,这个民营快递生力军开始进军中国国际快递市场。
2 民营企业进军中国国际快递市场的主要障碍
2.1 民营快递企业规模小。与国有快递企业以及在中国的国际快递企业相比,民营快递企业规模相对弱小。国际快递企业巨头之一敦豪环球快递在2013年一个季度的营业额就超过了1100亿人民币,这相当于中国快递行业2012年全年的收入。任何一家民营快递企业都难以和它抗衡。
规模差距也反映在航空运力上。快递作为一种非常讲究时效的物流方式,通常采用航空运输,而因经济实力不够雄厚导致设施投入不够、航空运力不足是制约民营快递企业进军中国国际快递市场的阻力之一。以顺丰速递为例,该公司到2013年为止拥有7架飞机。而除顺丰、圆通两家民营快递企业有专用货机送货外,其它民营快递企业基本采用中航协下面航空货运服务。再看航空公司运力,截至2013年底,国内货运航空公司共有99架全货机,而联合包裹(UPS)一个公司就拥有超过500架飞机。
规模差距还反映在员工福利、技术研发等方面。民营快递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目前在这些方面能省则省。
2.2 业务模式不同导致民营快递企业议价能力较差。在中国的国际快递巨头主要业务模式是B2B(商对商),有部分企业也做或者打算做B2C(商对客),但不进入C2C(个人对个人)。他们的利润空间主要是以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为主,而这种高效的供应链物流通常能为客户企业节省大量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国际快递企业和他们的客户在合作中能达到双赢,客户企业愿意向他们支付不低的报酬,国际快递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议价能力较强。
相比较,中国民营企业主要业务模式是B2C和C2C,并且目前70%以上的快递量通过电商获得。由于电商掌握了货源,快递企业的议价能力较差。再加上目前中国民营快递企业主要还在低端物流向综合物流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国际快递巨头差距还是很大的。
2.3 民营快递企业在国内市场独具特色的加盟体制难以在国际市场复制。目前中国快递企业多是以代理、合作的方式开展国际快递业务,缺乏自营的能力。政府政策的不同、法律体系的不同、民俗习惯的不同、管理不便等原因都使得民营快递企业在国内市场这种独具特色的加盟体制难以在国际市场复制。而如果要在外国开设直营网络,最初的投入资金是非常巨大的,这对规模不够大的绝大多数民营快递企业而言难度异常大,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顺丰速递为例,虽然顺丰速递企业的国际快递业务已拓展至美国,也已经开通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日本至美国的服务,但其自营网络的分布也仅限于香港、台湾等个别区域。
3 民营企业进军中国国际快递市场的对策分析
3.1 依靠企业已初具规模的国内快递网络,创造自己的价格优势。民营快递企业在国内快递市场打拼时,就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和相对灵活的服务脱颖而出,并由此带来了较高的效率,增长迅速。不少民营快递企业在国内的快递网络已经初具规模,并还在不断完善中。这是进入中国国内快递市场不久的国际快递企业所不具备的核心竞争力,民营快递企业可以就此创造自己的价格优势,与国际快递巨头们竞争B2B、B2C的客户源。
民营快递企业要扬长避短,虽然在规模上远远落后于国际快递巨头,但是可以利用“地头蛇”优势,采用灵活的定价原则,利用自己相对低廉的成本和运价体系。在最开始可以采取与国外大型快递企业合作的方式,在合作中慢慢成长、壮大,积累经验,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再考虑独自承担整个业务。
3.2 依靠国家扶持,抗衡国际快递巨头。2009年,新《邮政法》正式出台,首次在法律上明确了快递企业的地位。2010年,国家制定了十二五规划草案,提出要在前一规划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继往开来大力推广快递服务。2011年,国家邮政局颁布邮政业发展“十二五”(2011-2015)规划中,对快递行业提出了“十二五”发展指标。政府在不断完善快递行业相关政策,特别是随着习近平主席上任之后,中央政府大刀阔斧地推广简政放权,也就是精简政府机构及人员、下放权力于社会和市场,更高效且更公平地配置资源。相信邮政局会放宽市场准入,完善政策法规,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快递市场,促进快递业的健康发展。
2013年初,国家邮政局提出2020年前培育出2个年业务收入超千亿元、若干年业务收入超五百亿元的快递企业。也就是说,中国政府会扶持国内快递企业,培育属于中国自己的大型国际快递企业。因为从国家产业安全、国防安全等角度考虑,中国应当有自己的国际快递品牌。民营企业应抓住机遇,有效利用国家政策,从国际快递巨头手里抢下中国国际快递市场份额。
3.3 从周边地区入手,逐渐拓展国际快递市场。基于在外国开设直营网络的初始投资非常巨大,进军国际快递市场的民营快递企业可以就近先从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入手,或者采用自建网络,或者与当地的优质企业进行合作,逐步开拓国际市场。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这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据统计,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会产生大量国际快递业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需求自然也会催生大量中国与东南亚周边国家的快递业务量。这块距离中国相对较近、初始投资相对较少的国际快递市场蛋糕是最适合初入国际快递市场的民营快递企业入手的。逐渐拓展国际快递市场是资金不够雄厚的民营快递企业进军中国国际快递市场的良策。
4 结束语
在中国快递产业走过的30年中,目前已基本形成国营快递企业、民营快递企业、国际快递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为了寻找更多的利润源,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稳住国内快递业务市场的同时进入国际快递业务市场是正确之选,而要想向垄断中国国际快递业务超70%业务量的国外快递巨头手里分一杯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民营快递企业必须分析自身与国际快递企业之间的关系,扬长避短,分析自身的可利用的优势和环境资源,通过依靠国内快递网络创造价格优势、依靠国家扶持政策抗衡国际快递巨头、从周边地区入手逐渐拓展国际快递市场这些策略,在做好国内市场快递业务的同时,逐步扩大国际快递业务量,并要从一个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不能急于追求一时的利润,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中国国际快递市场中生存并发展。
[1]王正勇,李万青.国内快递业务完全开放后的竞争问题与市场机会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3(1):90-93.
[2]中研普华.国际快递业务市场竞争情况研究分析[EB/OL].(2012-07-06)[2014-11-30].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20706/897045.html.
[3]姜波.我国快递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对策[J].商业研究,2012(5):156-158.
[4]孙李波.国际快递巨头压力下的中国快递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商业,2013(19):53-54.
[5]关姝颖.国际快递在中国[J].物流科技,2009(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