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筑科学严谨的审核评价体系
——中国新闻奖审评工作断想

2015-12-01刘卫东

中国记者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中国记协新闻奖信息

□ 文/刘卫东

一、增设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的意义与学术价值

1.进一步强化中国新闻奖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权威是权力与威望的集合概念,特指具有使人信服和遵从的力量与威望。公信力是指使公众产生信任的力量。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公信力的核心是信任、信赖。从政治伦理的角度看,它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任何一个社会要保证社会秩序正常运转,没有具备权威性和公信力的领导机构及其意志的指挥,都是无法实现的。

中国新闻奖评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来源于社会公众、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信任和信赖,是建立在评审工作的实事求是,科学民主,准确真实,公平、公正、公开基础上的,它包含了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及其新闻工作者对中国新闻奖评审工作的信用 体验和评价认同。

作为中国新闻界最高奖,获奖作品理应成为新闻界的范例与标杆。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从思想内容到专业水准,从音频、视频、图像到文字解说和主题创意,从现场音响与画面到播报员的吐字发声,节目的各个构成要素,都应该精益求精。这在《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中,有清晰明确的规定。审核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就是让不合格的作品和人选止步于定评之前,确保中国新闻奖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2.进一步扩大获奖作品的示范性与影响力

中国新闻奖是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著名专业奖项。其获奖作品和获奖人物的导向性和示范效应明显。从第二十四届开始,中国新闻奖评选增设审核委员会,这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新闻界对此高度重视。从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参选作品看,作品质量较上届有较大改观。中国记协的这一重大改革,对全国新闻界业务工作产生了较强引导作用和深远影响。从经济学角度看,这就是所谓的“示范效应”。示范效应在同行业之间具有感染、播散、仿效等作用,它可以提高组织或群体效仿能力,激发其他成员效仿与尝试。同时,示范的对象必须具有自身的优势效应,这样,其他社会成员学习并试图模仿成功经验的做法才能成为现实。通过审核工作与评选办法的不断改进、完善,中国新闻奖进一步扩大了获奖作品的示范性与引领作用。

3.进一步彰显获奖作品的传播价值与学术史料价值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优秀新闻作品的价值链是一个多重、多元的“历史谱系”。其价值首先体现在新闻或宣传价值上。记者和编辑采写的作品一旦付之于媒体加以传播,它的新闻价值就实现了,此时,记者和编辑完成了他们的第一个使命。如果这篇作品在新闻价值之外,同时具有宣传的意义和功效,那么,这个新闻作品就开始进入宣传价值长久、潜移默化的“涵化”过程,慢慢释放其内在的积极引导作用。比如,当年穆青等同志撰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最初发表时在祖国大地引起强烈反响,焦裕禄不仅是县委书记学习的楷模,而且成为普通百姓心中党的伟大形象的代言人,成为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穆青等人的作品成为新闻名篇而被收录到中学课本中。到了改革开放的80年代,针对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腐化堕落的现象,穆青等同志再次将焦裕禄的事迹整理好,结合新的新闻事实,撰写了《人民呼唤焦裕禄》的新闻通讯,又一次实现了新闻作品的宣传价值,也就是实现了作品的二次使命。

由于优秀的新闻作品常常揭示了一个时代的主题,或那个时代某一方面特征,因此不仅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历史厚重感,而且,常常作为后人研究当时社会的重要参照而载入史册,体现出优秀新闻作品自身的学术史料价值。这就是新闻作品的第三次价值实现,即完成了它的历史价值和历史使命。

二、两届新闻奖审核工作比较分析

对比第二十四届和第二十五届审核委员会工作,主要有以下新变化:

1.审委会构成及工作机制

2014年的“两奖”审核委员会,由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按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参评作品类型以及参评者材料审核的需要,从专门设立的专家库中抽取人选组成,总共33人,分成10组。其中,19人来自新闻媒体,12人来自新闻教研机构,1人来自新闻社团,1人来自中国记协。由于增加了自荐新闻作品报送渠道,2015年审核委员会人员构成比上届增加了7人,共有40位委员参加此项工作,分成12个组。媒体业界26人,新闻传播教育界13人,中国记协1人。

在工作机制方面,根据中国记协要求,两届审核委员会都很好地坚持了“好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经过“个人审看、小组审议、每日汇总、集体审定”的工作环节,在具体的审读、审看过程中,坚持做到“一字一句,一分一秒,每一个作品都要审看;只辨是非,不论优劣,即审委会只讲意见和依据;集体过堂,协商一致,即对有争议的作品,如果三人以上有异议,就放弃”。

关于参评作品情况,由于增加了自荐渠道,2015年参评作品总数933件,比2014年711件作品多了 222 件。初步筛选撤下74件,最后提交859件。有45件作品经社会公示评议,由于被举报、有硬伤、及有反对意见等原因,最终被撤下。

2.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审评工作新举措

2015年1月,中国记协发布了《关于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报送工作的通知》和《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为了更好地发挥评奖工作对新闻实践的引导作用,根据中央有关新闻宣传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新闻宣传工作实际,中国记协在广泛征求新闻界意见的基础上,采取新举措,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评选办法,努力增强中国新闻奖评选的公平公正性,提高评选工作质量。新举措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把媒体融合报道和新媒体应用情况纳入对获奖作品的评价标准;二是进一步细化对获奖作品差错情况的规定;三是探索自荐参评作品的审核和筛选机制;四是明确参评作品体裁必须与申报项目一致;五是将新闻评奖与媒体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及从业人员不良职业道德行为挂钩;六是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新闻奖初评工作的纪律要求。[1]

3.对中国新闻奖评审标准进行量化指标设计的分析

新闻奖评审的过程是一个对评价对象审核判断的过程。这种判断过程能否通过量化指标加以体现,是今后评奖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长期以来,学界一直在对新闻作品质量进行量化分析上进行探索。不少学者试图运用自然科学的量化指标,对社会科学成果进行量化处理。尤其是在新闻作品信息量的度量方面,一直是困扰社会科学成果量化评判的主要问题。

从系统论观点看,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世界,相互制约、影响和关联,构成整体,组成系统。这些系统又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工程技术系统和社会人文系统。前者具有物理原型,其发展变化规律较明显,由于其结构和各种参数很具体,做定量描述比较方便,因而这类系统又叫做非抽象系统。后者除社会系统自身外,还包括经济系统、农业系统、生态系统等。它没有客观物理原型,行为特征难以准确地描述出来,由于其结构和参数存在较大模糊性,做定量分析难度较大,人们只能按某种概念、或思维逻辑、推断来构造社会系统模型,而不能建造实物模型,因而,这类系统又叫抽象系统。

新闻传播事业属于社会人文系统范畴。鉴于此,对于新闻信息的定量分析,不能简单将信息科学的量化公式应用到新闻信息传播中来,而只能运用某种概念、思维逻辑与推断来构造模式,这种模式有时难以靠准确的数据加以描述,充其量只是作为客观系统的“代表”或“同态变换”[2],是客观外界物质结构、状态、历史相互作用在人脑中留下的与该物质系统同态的映象。因而,对新闻传播现象的信息测量就具有与自然科学的工程技术系统很不同的量化方式。

三、完善科学严谨审核评价体系的思考

构建科学严谨和可操作的新闻奖量化评价体系,是中国新闻奖今后审评工作最重要的改革内容之一。

如前所述,虽然数学家申农按照数学和技术科学的要求,为信息量确定了计量公式,但申农同时也注意到“信息的语义方面的问题与工程问题是没有关系的。”[3]也就是说,在使用社会性的语言、文字或图像等手段进行信息传播的新闻领域,信息量的度量只能以新闻信息在新闻作品中的分布层次特点来分区,或者以新闻作品中提供的新闻信息的重要程度,用单位新闻信息来分清主次的方式进行概括的计量分析。这是因为新闻传播是一个复杂的、与多种因素相关联的信息运动过程,特别是主体的感知和认知过程是能动的,表现出的价值量是一个复杂的、“因人而异”的变动量,新闻稿件篇幅的大小,或者广播时间的长短与新闻作品中包含的信息量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要对新闻价值进行度量,必须首先确定基本的计量单位。既然数理的形式主义的统计计量单位无法对复杂的语义信息进行测度,那么,新闻作品中以什么作为最基本的计量单位呢?在新闻报道中可以发现,由于新闻信息与新闻事实常常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新闻信息作为新闻事实的表征而出现,这样,就可以将新闻作品中那些单一的,不可再分而又能够独立的自由运用的事实(单一事实)作为新闻信息的基本计量单位。

实际上,单一的、最小的新闻事实(或称单元新闻信息)作为基本的计量单位,其价值和地位在新闻作品中并非处于同一水平,众多的新闻信息之间总是存在主次之分,或重要与否的区别,也就是说,新闻传播的信息作为一种社会性语言现象,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有着众多的复杂因素,有一个可比较的变量级差。一篇新闻报道也不一定只传播一个事实信息,只要有两个以上信息,其中总有一个是重要的(或者主要的)。因此,确定了新闻信息的计量单位以后,还面临一个新闻事实的“级差”(多级差别)和两种信息形态的问题。无论何种信息,都有两种外在的表现形态,即显态信息和隐态信息。现将两种信息形态和新闻信息层次列表如下:

显态信息,一般多指客观信息,即被新闻事实携带的、直接显露出来的信息。如果以层次级差划分其信息单位的话,显态信息可分为五种:即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亚(背景)信息;余(多余)信息和负(无效)信息。

主信息,就是主要信息,它是新闻作品要告诉受众的主要事实。一则新闻通常需要具备“五个W”,但有时只具有时间、地点、行为主体和事件这四个W。因为没有“WHY”(为什么),并不妨碍事实成为新闻。因而,从最基本的信息单位来看,四个因素的有机组合,就可以单独构成一个单元新闻信息。

次(要)信息,是指与主要信息并列,重要程度稍差的新闻信息。有的新闻作品同时向受众传递好几个新闻信息,除了最重要的之外,其它都可视为次要信息。

亚(背景)信息,是指新闻事件得以产生的依托,如环境空间、时代氛围、历史脉络、前因后果等等,它可以充实新闻内容、衬托新闻事件的意义,增强说服力。背景材料虽然不能单独构成新闻信息,但它与新闻性强的事件、人物等组成有机的整体时,就可以使新闻作品的信息量增大。背景材料对一般读者来说,也具有一定的有效信息成分,所以,可以用“亚信息”称之。

余信息,即多余信息,它来源于英语(redundancy),译成中文是“多余度”“累赘、冗长”的意思,我们把它引进到新闻信息中来,为什么不称之“冗长度”或“冗长信息”呢?在汉语里“冗余”和“多余”的语义略有不同,前者是完全不必要的,而后者还不到完全不必要的程度。它是指“超过传递最少需要量的信息量”。比如,一份因母亲病危,催促远方亲人火速返回家乡的电报,可以这样表述:“母病速归。”而在日常语言交谈和新闻作品中就不行了。在社会语言交际和新闻传播中,往往不能完全排除多余的字、词,有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多余的话(多余信息)往往起到牵针引线的桥梁作用。如果在生活中或新闻里一句多余的话也不说,语言或文字就显得干巴巴,甚至连必要的表情也无法表达。所以,社会语言和新闻作品研究的信息与信息工程系统的研究不同,前者不仅需要注意信息量,更要讲究传播或交际的社会效能。这正是多余信息具备的功能。

负(无效)信息,是指新闻作品中那些过时的、或无任何意义的信息。无效信息对消除受众的不确定性没有任何积极作用,反而会造成受众理解和认识上的困难,增强模糊程度,甚至会误人坏事,所以它是以“绝对熵”的面目出现的。

最后,再来看看隐态信息的层次分布:

隐态信息一般是由主体通过显态信息间接表达出来的某种价值取向、意境或情感导向、审美情趣等。无论是信源主体(记者),还是信宿主体(受众),隐态信息都是以某种暗示、隐喻、象征等方式被表示和领悟出来。所以,它的最大特点是对显态信息的依附性,它不能脱离显态信息而独立存在。

隐态信息层次之一——价值取向,是指记者虽然没有明确表示自己对新闻事实的态度、立场和评价,但从字里行间或通过选择的事例,又间接地表现了自己的意识形态主张或政治态度。

隐态信息层次之二——情感导向,更多地显示了通过新闻事实蕴含着的内在逻辑力量,使受众在不自觉的阅读状态中接受传播者的观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寓指导性于可读性之中,寓教育性于娱乐性之中。

隐态信息的第三个层次——审美情趣,也叫美感层次。它包括记者赋予新闻作品的情感、意境和情趣等审美感受,以及受众通过新闻形象引起的再造想象等一系列审美遐想。它可以使受众在接收过程中产生一连串的情感反应和广阔的、多层次的审美联想。

隐态信息的第四个层次——道德伦理。为维护中国新闻奖的良好声誉和权威性,推动新闻媒体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引导编辑记者自觉坚守新闻职业道德,中国记协在第二十五届新闻奖评审中,将评奖工作与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以及编辑记者的职业道德行为挂钩。

总之,探讨新闻奖优秀作品的量化评价标准,对构建科学严谨和可操作的新闻奖审评体系,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是今后中国新闻奖审评工作最重要的改革内容之一。[4]

(作者是天津师范大学战略文化与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

【注释】

[1]中国记协网:《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推出新举措》,2015年03月04日14∶44。

[2]同态变换相对同构变换而言,即表示信息在人脑的加工、转换中有信息遗漏或失真的变换。而同构变换是不存在遗漏和失真的变换

[3]申农 《通讯的数学理论》引言。

[4]本文写作参阅了《中国记协发{2015}4号》“关于转发《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 为中国新闻奖评选当好参谋——2015年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工作报告》。

猜你喜欢

中国记协新闻奖信息
如何秀出美丽新农村——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贺信的体会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订阅信息
凝心聚力书写伟大时代
——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专题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展会信息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