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新挑战·新格局
2015-12-01于新东
◎ 文/于新东
政策解读ZHENGCEJIEDU
新常态·新挑战·新格局
◎ 文/于新东
刚刚过去的2014年,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中走出了不寻常的发展之路,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新成就。新来到的2015年,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又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与“十三五”规划谋篇布局的承启之年,更是检验我国经济发展的定力、实力与潜力和确保经济发展的活力、动力与可持续力的关键之年。
积极适应 “八个更强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新态势
所谓新常态,形成共识的含义是一个新的不同以往并将长期存在一段时间的发展状态。在这样的认识与判断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新常态表现形式与内容是“8个更强化”。
1.产能过剩更强化
从旧常态的短缺经济、生产有限,变化发展到今天的“产能过剩更加强化”。产能过剩成为全球性棘手问题已非一朝一夕,而且几乎任何行业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存在,如全球的铝产品、汽车、钢铁、多晶硅,以及聚乙烯和乙二醇等产能过剩。我国也不例外,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日益突出,化解产能过剩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一个突出方面。因此,必须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既要把全面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双向辩证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买方市场更强化
从旧常态的不愁销售、卖方为大,变化发展到今天的“买方市场更加强化”。买方市场意味着,一方面市场饱和更甚,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加剧,新的市场需求一时难以激发。买方为大,将成为相对长一段时间内的经常性状态,并困扰制约着企业的经营发展。与此同时,倒逼企业从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等方面着眼与突破,加大开拓新市场需求的压力和动力。
3.成本高企更强化
从旧常态的原料充足、成本低廉,变化发展到今天的“成本高企更加强化”。当下,广大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主要集中在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劳动力用工成本持续上涨、财务成本不断提高。从目前的势头看,这些成本上升的因素及其影响,还将继续存在并有可能加剧。高成本时代到来,已经成为企业必须直面的一个经营管理难题。向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生产转变将成为变革性趋势。
4.资源趋紧更强化
从旧常态的资源敞开、能源高耗,变化发展到今天的“资源趋紧更加强化”。这是由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对资源的刚性需求越来越大同国内资源人均少、禀赋条件差特别是大宗资源供应日益紧张这一对根本矛盾所长期决定的。因此,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的常态,摆在我们面前的惟一出路就是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早日走上集约节约、循环利用的发展道路。
5.环境约束更强化
从旧常态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变化发展到今天的“环境约束更加强化”。表现为广大人民,特别是相对落后地区、相对贫困地区的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愿和要求空前强烈,那些心存幻想继续靠高污染、高排放盈利的企业只有紧绷环保这根弦才是发展的阳关正道。
6.外需疲软更强化
从旧常态的外需旺盛、出口无忧,变化发展到今天的“外需疲软更加强化”。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蔓延、沉淀及发酵,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式微,这对严重甚至过度依赖海外市场和外部需求的每一个经济体来说,全球需求疲软已成常态,传统出口企业订单减少将长期存在。拓宽市场空间,抢占窗口时间,乃应对良策。
7.贸易摩擦更强化
从旧常态的低价取胜、放量增长,变化发展到今天的“贸易摩擦更加强化”。我国已经连续19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以及连续9年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仅2013年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了贸易救济调查92起,比2012年增长了17.9%。随着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转化,必须积极促进高水平的引进来与大规模的走出去同步向前发展。
8.创新无限更强化
从旧常态的创新不足、升级缓慢,变化发展到今天的“创新无限更加强化”。科技创新不仅改写了企业图谱与产业地图,也极大丰富了人们的沟通联系与日常生活。科技创新催生的新兴产业、新增长点威力何等巨大而深远,其无比广泛而强大的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还将进一步强化。
主动应对 “六大问题”迎接发展新挑战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经济的现有发展格局中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从历史性、现实性特别是从影响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主要面临6大突出矛盾和问题。
1.质量效益亟待提高
历史地看,各国经济增长实际上都曾经走过一条重速度、重数量的道路,原因在于当时人们的主观认知有限,难以认识到轻视质量与效益所带来的恶果。现在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能否可持续增长问题成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2.资源环境约束更紧
经济研究者都知道,GDP是不剔除增长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成本代价的,尽管这个成本代价是明显的,而且放在长远来看是十分高昂的。不从根本上扭转对经济增长率的过度关注和热衷,难以彻底关注和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
3.社会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现在的社会生态,某种程度上达到了“经济人”的极致,一切围绕经济高速增长而展开。一方面,为避免“被转嫁污染危机”,国家提出了严禁高污染型企业借产业转移之名搬迁到欠发达地区的要求,这是极为明智并富于远见的,不仅体现了一盘棋的大局观,而且体现了着眼长远的科学发展思想。另一方面,生产商为降低生产成本或偷工减料、或制假掺假、或偷排乱排,使人民的健康与安全被威胁、被损害;导致整个社会健康每况愈下、令人担忧。
4.消费需求尚未充分激发
长期以来,重积累轻消费、重生产轻流通、重产品轻服务,高积累、低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当我们认识到消费协调拉动GDP十分重要、甚至具有决定是否可持续拉动发展的重要性时,扩大消费却困难重重,因为消费所必须相应配套的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和环境美化等尚不完善。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仍是长期为之努力的战略任务。
5.国内市场没有用好用足
无论是出于促进经济增长的迫切现实需要考虑,还是出于借鉴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考虑,改革开放初期选择“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及政策都是明智和合理的,但是该战略长期实施的最大隐患有两个,一是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一是对国内市场的拱手让人。至于“出口导向”战略还可能导致长期处于国际分工体系底部、国际价值链低端以及相伴而生的“低小散弱”等隐患姑且不论。单就国内市场的轻视甚至无视所造成的危害而言,必将导致经济发展动力难以协调、不可持续。转型升级发展阶段的我国必须把庞大的国内市场当作重大战略资源加以保护与爱护、开发与利用。
6.品牌建设亟待提升
近些年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失误是,普遍缺乏品牌创建意识和品牌保护措施。今后的品牌创建中,不仅要注入质量和技术含量,而且要注入文化和道德素养,要把软实力和硬实力密切结合起来打造品牌,这样的品牌才不会只有躯壳而无灵气。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增长应没有水分,品牌必须丰盈灵气,这样的品牌才有更强大更丰富更持久的“正能量”。
精确聚焦经济主攻重点与突破口的战略新格局
我国经济发展至今,已经形神兼备,既具规模,又有品格,发展格局奠定、大国风范显现。但也要看到,现有格局中“不适应国际国内新常态、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不适应现代市场体系、不适应可持续发展、不适应现代治理能力”等要求的方面及领域还不同程度存在,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加大转方式、调结构的步伐与力度,大踏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的跃升。
1.增强内生动力取得新突破
顾名思义,内生增长就是指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而实现持续增长,自然地,内生增长的动力就是指能够促发这种增长实绩的力量源泉。通俗说法就是“我的增长我做主”。从标准意义上来说,内生增长是指以内需为主导力量的增长模式,因而其动力就是从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中来。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提高收入水平,二是降低物价水平,也就是要做好扩大消费的“一加一减”。
2.加快创新驱动取得新进步
必须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特别是要把创新培育形成为一种社会文化,这就须在3方面下功夫:一是为创新营造一个浓厚的社会风气。风气形成的关键在舆论导向,重复重复再重复,要让创新成为社会共识与风气。二是积极鼓励发展各种以创新为宗旨的实体组织,创新之类的公司企业机构团体等都应在大兴之列。三是让创新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内心,成为一种自觉的心理与行为。
3.壮大新兴产业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从个人电脑到传统互联网,到手机,到智能手机,再到移动互联网,电子信息产品在全球所创造的天文数字般消费可以说超过其他一切新增消费的总和。而归根到底来看,这些都是源于新兴产业的诞生、成长与壮大。因而,如何更好地培育新产业、构筑新优势,成为亟待思考回答的重大战略问题。当前的关键之一就是积极迎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的大好时机,推动我国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并蓬勃发展。
4.激发民间活力取得新飞跃
改革开放30余年的我国经济成功之道,就是对蕴藏在这片土地中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力的一次集中释放与爆发。历史、现实与未来是相通的,我国经济要实现第二季故事更精彩目标,必须再次以激发民间巨大活力为促进新一轮发展的重要牵引力与关键着力点,围绕简政放权让利,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制度红利充分激发出来,让全社会乃至全世界都能感受到我国的市场环境、创业条件、干部作风在一天天好转。
5.建设美丽中国取得新成就
目前主要有两个巨大风险点,一是落后或者欠发达地区在一时的经济利益诱使下,会接受甚至欢迎污染型工业企业落户。二是虽然老百姓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但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在利润驱动下往往会置生态环境保护于不顾。这两大风险点成为我们美丽中国建设之路上的极大障碍。
随着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一方面有赖于更为严厉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有赖于更为自觉的内心认同。
6.全面依法治国取得新胜利
从本质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必须围绕建立以法律法规为保驾护航的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其动力主要是从市场经济的信用契约精神实质中来。为此,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市场调节的决定性作用,加强经济领域的立法工作,减少政府干预特别要规避政策随意性,大力发展制度规范型和政府服务型经济发展方式,使我国经济治理建立起规范性、预期性、依据性、透明性更强的法治化新路径。
■ 编辑:云霞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