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2015-12-01贾卫丽李普亮惠州学院广东惠州516007
贾卫丽,李普亮 (惠州学院,广东 惠州516007)
JIA Wei-li, LI Pu-liang (Huizhou University, Huizhou 516007, China)
当前,中国经济正迈入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人才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上述背景下,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成为未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毋庸讳言,当前高等教育院校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趋同性。高职院校力争升入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努力成为综合类大学,各高校培养的人才“千校一面”、特色缺失、就业率低。而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的不匹配性问题突出。作为与地方经济紧密相连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院校,为社会或者地方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是大势所趋,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物流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一个对实践要求高的行业,地方高校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应与之相对应。而地方本科院校要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其当前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调整人才培养思路,强化实践教学。本文基于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分析其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学校转型发展中如何进行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1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虽然应用型高校和研究型高校同属于本科办学层次,但是对学生培养的目标和学生就业的侧重点却理所应当不同。研究型本科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侧重理论和学术研究型,更擅长于研究物流方面的某一理论和某一项技术,掌握物流业发展的某一规律,研究物流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更适合于行政事业单位和物流研究院所相关岗位。而与一般研究型高校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则更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特征,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应用性本科院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应该是更适合物流生产活动中一线管理岗位[1]。
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多为地方政府主管或共建的,生源主要以本地为主,国家赋予地方院校的使命是重点为所在地区服务,适当服务周边地区。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该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能力型、创新型、创业型”的培养目标要求[2],针对区域产业发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和比较强的适应性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按照区域产业升级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专业课程设置与区域产业链紧密衔接,制定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培养方式。如本地的主导产业是服装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石化产业和农业,物流管理专业针对这些行业的特点,设置服装物流方向、电子信息物流方向、石化物流和农产品物流方向。为了让培养的物流人才更容易被企业接受,学生毕业后能顺利上岗,学校要与各行业的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签订共同培养协议或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等适合不同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3],体现其源于地方、服务地方的特色。
2 地方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尤其是物流管理专业就业难与企业物流人才严重缺口的矛盾折射出高等教育体系存在一定问题。尤其对于服务地方经济的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脱节问题严重,其原因主要表现为:
2.1 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不够科学合理
培养方案的优劣决定培养的人才的素质和社会适应性。但是很多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均是本校在职老师集体讨论的结果。据调查,大部分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起步较晚,招聘的教师大多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并非物流专业毕业。而且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没有接触过社会。因此,培养方案的制定不能否认会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缺少企业管理层的参与和对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缺乏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合。因此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理论性较强,实践性不足。
2.2 课程设置大而空,与地方产业联系不密切
据统计,目前全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有600 多家,其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地方院校有200 多家。不管是综合类高校还是地方性院校,教育部对物流管理专业评估采用统一的标准,致使地方院校特色不明显。很多地方院校课程完全按照教育部要求来设置,专业课程标准化严重,没有地方特色,没有行业特色。例如大多数学校统一开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第三方物流》、《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成本管理》、《运输管理》、《物流经济学》、《库存管理与控制》、《物流技术与装备》等课程。即使有些高校划分了具体方向,如企业物流、国际物流方向等,但方向课程设置通常是一些常规课程,如企业物流方向中设置了《企业物流》、《物流战略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课程,没有一项与地方产业相关的课程和方向。同时,课程开设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知行分离。即便设置了实践课程,开设率非常低,仍然是理论讲解为主,使培养的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功底不深,动手操作上又技能不足,导致就业时的高不成低不就。与此同时,大多数院校不重视实践教学考核,考核方式不规范,考核力度远远低于理论教学。
2.3 实践教学条件有限[4]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其必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课程中开展一系列实践教学,在课程中需要增加一些实验课程,如物流仓储、配送作业流程操作和物流相关软件的操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可以建立专业实验室或者开展校企合作,将实践基地建在企业。而实际上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因为是省市共管,往往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导致资金缺乏,实验室建设简陋,技术设备较为落后,无法正常开展教学。即便有很多地方院校积极的与地方物流企业或物流园区进行合作,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但因为学校位于二三级城市,当地的物流企业均为中小规模企业,企业业务量小、操作简单低端、管理落后,无法提供教学所需要的实践条件,致使实践教学难以开展到位。
2.4 师资结构不合理,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缺乏
物流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具有充足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担任教学工作。但事实上,很多地方性院校为了实现综合院校的发展目标,提升本校师资层次,只追求高学历、高职称,忽视教师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专业实践能力,导致很多物流管理专业表面上师资较强,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占较高比例,但真正能担任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却非常缺乏。甚至很多教师不是物流相关专业毕业的,缺乏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对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物流管理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却因为种种原因难以进入学校。此外,副高以上职称评审条件也由省里统一制定,主要考查科研成果、论文、专著等,导致很多专业教师忙于学术研究,对实践技能的提高漠不关心和重视。
3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改革的趋向
3.1 调整优化物流专业结构,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集群对接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学生就业岗位需要为导向,并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因此,学校应与当地产业紧密结合,要根据地方主导产业结构,建设一区一品的特色专业群,形成专业集群效应,实现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和新型产业的对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技术人才。如广东惠州本地主导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石化产业,惠州学院作为惠州唯一的地方本科院校为此设置了相应专业院系:电子系、服装系、化工系。而物流管理专业并没有设置相应的专业方向,导致培养的学生无法顺利就业于本地产业服务中。因此,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应紧紧围绕这些产业进行专业方向调整,在原有专业方向基础上增设石化物流方向、电子物流方向和服装物流方向。在方向培养方面可以采用订单培养模式,企业有什么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就可以设置什么样的课程与之对应。如石化物流方向可开设危险品化工知识、石化加工流程与工艺、危险品储运、化工物流装备使用与维护等。教学过程采用双方合作培养模式,化工类的专业教师主讲危险品化工知识、石化加工流程与工艺等课程,物流专业的教师主讲物流学、危险品储运、化工物流设备使用与维护等课程。
3.2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办学
(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充足的场地和资金,同时物流设施与设备的种类繁多且更新速度快。地方本科院校受条件差、政府资金支持不足的双重影响,难以进行大型实验室建设。同时地方院校基本分布在二三线城市,本地严重缺乏可合作的大型物流公司。因此为了保证地方院校实践教学的需要,就要建立经济实用型且能培养地方性一线管理人才的实训基地。如选择建立《物流管理沙盘模拟》实验室,这种实验室建设成本低且实用性较强,能模拟第三方物流企业整个管理和作业系统,通过构建整个经营环境的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理念,使其具备一定管理能力。另外,还可以购置或者与企业共同开发一些符合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物流操作流程的物流软件,如《第三方物流软件》、《供应链管理软件》、《仓库管理系统软件》、《运输配送系统软件》、《物流系统仿真软件》等。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整个物流运作流程和整个物流系统的优化与设计过程,提高学生对整个物流过程的熟悉,在虚拟的操作过程中让其具备实践中的组织和协调管理的能力。
(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除了学校自建实验室,实践教学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和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去企业进行参观和顶岗实习,可以有效地节省教学成本,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但在校外实习基地建立方面,如果实习基地企业选择不当会给人才培养的质量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学校有关部门从企业的需求、学校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出发,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力资源优势和企业的物质资源优势,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探索建设“校企合作”办学的订单培养模式。如让合作企业设置实训的生产岗位和企业培训中心,提供培训岗位,实现人才培养校企共同承担,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主导实践教学并兼有学生成绩考核。可以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理论教学阶段,由学校老师进行讲授,第二个阶段是实践教学阶段,请企业高管进入课堂或者直接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企业实训岗位,亲身体验,使其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3 实施校内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教学方法由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进行“满堂灌”的被动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参与、老师引导和指导,以掌握技能、综合运用理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教学目标的主动式教学。可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归纳式教学和项目设计式教学[5]等方式。
(1) 启发式案例教学法
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积极使用案例教学。在讲授理论知识之前先让学生试着阅读和分析案例,在案例分析中启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之后再结合案例问题进行知识点讲解和结合。在知识点讲解完成后再分组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一些相关案例,让学生从中熟悉物流行业概况,包括企业发展沿革过程、营业项目、服务特色、设备设施基本情况以及具体的作业流程和发展战略等,使他们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培养其洞察、判断和分析能力。
(2) 归纳式教学法
教师先安排学生去企业参观和体验实习,然后再根据实习内容,安排学生进行理论问题的讨论。然后老师再通过适当的点评和统一分析讲解,把学生感性的、零乱的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3) 项目设计式教学法
在落实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带学生深入企业调研,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在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将不同问题设计成不同设计项目,布置多人为一组共同参与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项目。按照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学科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共同讨论、研究后将任务分配给每个人,让其独立完成各自任务,最后由项目小组负责人汇总后整合提交设计方案。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防止理论与实际脱节。还可以使得不同性格爱好和不同基础、掌握不同方法的学生在合作中得到协调能力的提高。
(4) 将竞赛类活动列入人才培养计划
将与物流相关的“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暑期社会实践”等竞赛项目列入到大学生培养计划中,成为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参加两次此类竞赛活动才能获得毕业学分要求,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参加此类活动,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很多地方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实践能力,必须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从企业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聘用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构建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聘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另一方面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双师型”教师校外实习、培训基地,通过顶岗工作,挂职锻炼等方式,尽可能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引导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改革应用型院校教师职称评审、职务晋级等方面的评价标准。
3.5 进行学生考核机制改革
大多数高等院校存在统一的评估制度和重理论考核轻实践考核的不合理考核方式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教育部首先应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出台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大学特点的评价体系和评估制度[6]。其次,学校实施以实践能力考查为主的实践教学考核新方式。现代社会企业需要的是既有理论又具有实践技能的综合性人才,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一套适合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该考核机制要强调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案例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技能展示、合作协调的团队精神等[7]。
(1) 积极推行“双证制”
将理论考试和应用技能考试作为毕业考核的双重要求,在正常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开展的各项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的水平等级考试,包括全国物流师证书、报检员证书、报关员证书和国际货代员证书等,为学生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
必须改革传统的以笔试为主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建立笔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采用实际操作、口试、上机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上机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合理性来确定成绩。通过建立基本技能的教学考核体系,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环境中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物流设计大赛、相关的社会活动和各种职业技能测试。
(3) 改革毕业论文考核方式
改变以往传统的毕业论文文科写作方式为理科毕业设计方式。每个学生的选题来源于真实企业的问题,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优化设计,形成设计方案。考核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否合格,不再以是否就某个方面进行现状、问题分析和提出解决对策等学术研讨性标准来衡量,而是以是否帮企业解决问题、方案可行性和应用价值如何来评价。让学生真正的下功夫独自完成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而不是网络复制粘贴,随便蒙混过关,既没有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运用又浪费大量实习时间。
[1] 王宇楠. 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 江苏科技信息,2013(20):31-32.
[2]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 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Z]. 2013.
[3] 石海信. 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钦州学院石化专业为例[J]. 钦州学院学报,2013(8):54-58.
[4] 张滨丽.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 企业导报,2010(12):219-220.
[5] 王辉,秦一方,张永林. 基于能力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 中国市场,2008(28):156-157.
[6] 夏明忠.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动因、障碍和对策[J]. 高等农业教育,2014(11):6-10.
[7] 陈雅萍,钟峻青. 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 科教导刊,2014(7):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