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为马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2015-11-30蒋璧�オ�
蒋璧�オ�
[摘 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多措并举,打造和谐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中历史 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109
笔者长期在农村中学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学习历史的现状了解较多,在教学中逐渐摸索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一些方法,并起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一、要重视利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史料
现有高中历史教材打破了传统的以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来编排的模式,采用模块编写模式(即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必修模块及数个选修模块),这就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有较好的知识储备。农村中学大部分的学生基础差,对于大部分的历史基础知识已经遗忘。但是教材中的“历史纵横”部分弥补了学生的这方面不足: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教师若能利用好,就能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二、要把握好高中历史课堂节奏
严谨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把握好一节课的节奏,要做到以下几点。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应该是既严肃又活泼。课堂纪律要严:由于学生基础差,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较多,教师如果不控制课堂节奏,管得不严就容易“乱”。因此教师面对学生该严肃时就要严肃,让学生产生敬畏感。同时教师讲述历史应当做到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褒贬分明,不可信口开河,误导学生。而且教师要和蔼可亲,容许学生犯错误,教育学生要有耐心,让学生有安全感,把教师看做良师益友。
2.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学习兴趣不仅来自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更来自对其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述必修三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如下几个问题:(1)中国古代科技有哪些特点?(2)中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3)为何近代科技未能在中国首先发明?(4)学完本课你有何感想?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不断扩充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鼓励学生思考发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正确处理学生的疑问,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高中生思维活跃,善于思考,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好这一点,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要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法有以下几种。
1.讲授法。讲授法是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此种方法对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思维能力难以达到的问题有积极的作用,教师若在教学中将此方法运用恰当,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必修一第1课《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时,为了使学生一上高中就对历史感兴趣,教师可以引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历史故事(比如黄帝的传说、大禹治水等),将学生的思绪带入教材,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好感”。
2.讨论法。讨论法主要适用于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评价等方面的教学上。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讨论,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发挥,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更全面、清晰。例如在学习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辛亥革命的成败,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软弱性的两面性,从而决定了辛亥革命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这样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思维和学习激情,还有利于学生对历史有更全面、清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辩论法。辩论法主要用于对一些历史事件、人物放在不同的环境中去评判,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教师发现有时存在学生对历史教材中有关历史事件、人物的评论感到前后矛盾的情况,这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例如教材必修二中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辩论:重农抑商推动社会进步?重农抑商阻碍社会进步?
4.比较法。比较法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比较相似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探究影响历史事件的复杂原因,培养学生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新航路开辟》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新航路开辟和郑和下西洋的异同,特别是对东西方社会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通过比较、分析,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年学生性格开朗、思维活跃,有很强的可塑性,高中历史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真正实现高中历史教育的目标。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