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学习与差异?合作教学的融合
2015-11-30成汝美
成汝美
[摘 要]E学习进入校园,并不是对传统教学的替代,而是不断与传统教学相互碰撞,并在碰撞中逐步融合,在融合中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体系。
[关键词]E学习 差异教学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078
E学习进入校园,并不是对传统教学的替代,而是不断与传统教学相互碰撞,在碰撞中逐步融合,在融合中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有效可行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体系。
一、E学习与差异·合作教学的核心理念
E学习(E-Learning),英文全称为(Electronic Learning),中文译作“数字(化)学习”、“电子(化)学习”、“网络(化)学习”等。不同的译法代表了不同的观点:一是强调基于因特网的学习,二是强调电子化,三是强调在E-Learning中要把数字化内容与网络资源结合起来。但三者强调的都是数字技术,强调用技术来改造和引导教育,并能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汇集大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等学习资源,形成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
差异·合作教学就是为实现差异教学和合作学习的有效整合而形成的教学方式。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要有效开展差异教学,仅靠教师一个人来照顾学生的差异、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还是有困难的。因此现在大多数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差异教学,这样一来差异教学就与合作学习有效地整合到一起,形成了差异·合作教学。
自从差异·合作教学有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流程后,许多教师都注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凸显学生个性的差异,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很难完全掌控局面,往往不能兼顾全体。比如:“哪些学生没有参与互动?”“有多少学生是在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等等。
当E学习进入校园,教师和学生人手一个平板。过去的课堂,教师提问,只有个别学生作答。在开展E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提问能覆盖学生整体。哪些学生答错了,哪些学生没有作答,平板上都会清晰显示。使用E学习后学生也有了明显变化:以前不怎么回答问题,现在经常抢答,精力特别集中,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很多。教师推送的很多学习资源都能比较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这些资源可以随时看,便于复习。同时,学生还可以把老师讲的重要的知识点及时截屏保存,节省了抄笔记的时间,课后再去整理,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郑和下西洋”的教学实践与探讨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E学习的各项功能,并与差异·合作教学有效整合,笔者在设计《郑和下西洋》这一课时,使用了E学习的分组研讨、投票、推送练习、抢答和屏幕广播这几项功能,并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郑和下西洋》一课做教学设计。
1.新课导入:展示三幅图片《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教师问:这三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点?(都走出国门,对外交往,对中外交往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我们要了解的一个人与他们一样,也对中外交往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个人是谁?(郑和。)并由此导入新课。
2.提出问题:同学们想通过这节课知道郑和下西洋的哪些内容?传统的课堂一般都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教学流程,学生根据教师的课堂设计被动地接受学习,很难照顾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问题抛出后,学生反映热烈,并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疑问,最后笔者进行总结并补充如下:(1)郑和为何人?(2)西洋指什么地方?(3)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4)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涵义是什么?(5)郑和下西洋可能遇到哪些困难?(6)郑和他们是怎么克服这些困难的?(当时具备哪些条件?)(7)郑和下西洋带来哪些影响?(8)之后中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在黑板上一一写下来,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在问题后面打个勾,打完勾代表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了。
3.解决问题:由于有前面问题的提出,在接下来的讲课过程中,笔者只要使用平板针对提出的问题推送资料,中间穿插使用平板的抢答、分组研讨和推送练习等功能,就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抢答功能一般是在针对能在课文中比较容易找出答案的问题设计中使用。在学习《郑和下西洋》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抢答问题:(1)郑和下西洋的起止时间是什么?航海次数是多少?(2)郑和船队主要航行于哪两个大洋?到达哪些大洲?航行范围涉及多少个国家和地区?(3)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什么地方?在这个环节里,学生有充分展示的机会,满足了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
在历史教学中,很多问题需要大家共同探究实现,这就少不了分组研讨,这也是目前历史课上使用E学习平板最多的功能。教师可以在课前依据学生的差异性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合作小组,并在课堂上推送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给这些小组。组长根据组员情况分配具体任务,搜集、整理资料,汇报展示,大家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学生的合作成果通过网络能迅速反馈到教师手中的平板上,教师可即时点评,也可组织学生开展组间互评。如此一来,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教学效果显著。比如在学习《郑和下西洋》这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先用平板屏幕广播观看一段视频,然后围绕所推送问题分组研讨:当时郑和下西洋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郑和采取了哪些应对办法(即当时下西洋具备了哪些条件)?同时标明分组研讨的要求:(1)小组开展内部讨论交流,讨论时组长控制音量和发言顺序。(2)组长汇总小组意见并输入留言框(留言请注明是第几组)。(3)限时5分钟。学生讨论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用平板提交答案,小组之间进行互评,教师打分并说明理由,最后总结遇到的困难:缺少淡水食物等物资;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不熟悉航程,容易迷失方向。当时具备的条件有: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送练习作为课堂学习效果的反馈,一般用在一堂课的最后环节。在设计练习题时,还可以设置闯关级别,分基础题、提高题、能力题等,以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体现教学的差异性。通过平板练习功能,教师省去了批改的过程和统计的过程,既可以看到学生的正确率,也可以看到其答题速度,对教学效果做到心中有数。且学生做完题后,平板会自动生成错题集,以便进行复习巩固。在分组研讨这个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文和资料,最后总结提交答案。
三、E学习与差异·合作教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分组研讨里由于打字速度较慢,因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计划。
2.学生虽然在分组研讨这个环节参与度比较高,但更多的是关注操作平板,而把小组讨论给弱化了,导致课堂学习氛围不是太浓厚。
3.目前平板推送给学生的练习里主要还是局限于单选题,历史学科有时还需要让学生填表格进行归纳总结或对比,这类要求目前还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综上所述,在差异·合作学习中融入E学习的教学手段,能使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每节课后教师都该及时进行总结反思,尽可能多地记录下自己的想法,然后去调整改进,尽最大可能地将E学习与差异·合作学习的优势发挥出来。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