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2015-11-30马娟
马娟
数学是初中教学中的基础科目,也是重点科目,新课标推行以来,倡导以学生为本,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兴趣,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一、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初中学生的思想十分活跃,思维较为敏捷,因此在课堂上,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较短,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转变角色,由课堂的主角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案例1:在反比例函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初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问题“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80 cm3,长方体的宽为8 cm,高为y cm,长为x cm,问若用长方体的长来表示长方体的高的函数关系式,那么y和x是呈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吗?”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由已知向未知探索的探究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够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发散思维能力的平台。在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中,利用一题多解、多题一问等方式,设置一些具有发散思维性质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自主探究认知,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探究规律的要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
案例2:已知一个二次函数y=-x2+2x-6采用配方法化成y=
a(x+h)2+k的形式,(1)求这个函数的顶点坐标和对称轴;(2)求它的图象和坐标轴的交点坐标;(3)画出这个函数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4)根据图象说明:当x取什么值时,y>0,当x取什么值时,y<0。这道题以及它的变式,不但考查了因式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还考查了函数图象及二次函数的知识,教师在讲解这道题时,先引导学生通过题中的条件找到隐含的等量关系,再由这些隐含
的等量关系通过以前学过的因式分解的知识以及函数图象的结合,理清解答此题的思路。此题的多种变式充分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散性思维的平台。
三、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
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案例3:在讲授“函数”这一课时,为了巩固学生对函数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设置问题:“在一次网球比赛中,击球点距离球网的水平距离是8m,球网高为0.8m,若要避过对方运动员的击杀,将球落在离网的水平距离为4m的位置,同时球越过球网,那么击球的高度h应是几米?”这个例题充分将函数的关系与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经过自主分析讨论后,教师将学生的结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列出了关于h的关系式,根据实际情况得出h的取值范围。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盈利与亏损、球类积分问题等,都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典案例,这些问题的创设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初中学生在学习能力、生活环境等方面具有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和和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鼓励和评价,能为以后的探究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4:有这样一道题“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2,1),问这个反比例函数分布在哪个象限?”教师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关于反比例函数的知识点对这道题进行解读,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给出答案后,对解题过程进行评价,经过教师的引导后,许多学生发现在分析问题过程中,考虑问题不够周全,导致错误和疏漏。通过对此题的整理和反思,提高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同时巩固了学生关于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知识,养成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此外,还可以对此题进行扩展和变式,形成知识点的迁移,深化学生的数学思想,有效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性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理念。教师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启发,能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丽华.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5):118-119.
[2]马春红.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35):119.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