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拓展性教学的研究
2015-11-30林振世
林振世
摘 要:拓展性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设计是为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要。学生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之外,课外知识同样丰富精彩,这就需要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不断拓展,以丰富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初中语文;拓展性;教学研究
语文的知识底蕴上至下达五千年,如此博大精深的学科,学生对它的学习更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部分知识,所以,相关的拓展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拓展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解读,另一方面也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初中语文来探究拓展性教学的相关运用。
一、初中语文拓展性教学实施原则
1.立足语文教学根本
拓展性语文教学,自然以语文课本为基础进行拓展,在语文课本解读的基础上,再由此延伸出更广阔的知识,这样的拓展,既避免了脱离实际教材,也以此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对文中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感受、理解,并达到积累运用。
2.讲究务实有度的拓展
拓展教学只是对课本知识教学的一个辅助,因此教师在拓展时需注意拓展的节制性,要控制拓展的度,且讲解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3.拓展要适合课堂
拓展性教学从课堂实际出发,将语文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要有目的性地去构建新的知识,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平衡掌握课本的知识与拓展的知识,与此同时,拓展性的知识更是对课本知识的一种升华。
二、初中语文拓展性教学的实施途径
拓展性教学是对课本知识教学的一种拓展和补充,倘若脱离了课本,必定会流于形式的空洞和泛化,反之,不仅回归了课本,同时也是对课本知识的一种超越。
1.课文标题相关背景的拓展
教师在对新的一篇课文进行导入时,通常是从课文的标题着手,
倘若在课题上进行知识的拓展,这样一方面辅助了课题的导入,另一方面也是对课题的进一步解读,也通过这样的拓展,让学生从侧面出发去理解课文。当然,该环节的拓展,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课前自己搜索资料来准备,然后在语文课堂上,大家再互相发表分享查找成果,互相补充。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也能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集整理能力。
比如,《端午的鸭蛋》这篇课文主要是对端午风俗的描写,以及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就端午这一习俗进行拓展,让学生在课前先查找好有关端午的资料,知道端午的由来,知道端午的种种习俗。其实,很多语文课文的学习都是从课题着手出发进行教学,通过人物背景或事件背景,或时代背景的拓展来激发学生对新课文学习的兴趣,并在学习新课文中,通过拓展,又探索到新的知识,让学生不断体验获得新知的乐趣。
2.课文作者相关背景的拓展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它所选的课文还是相对经典耐读的,所以,会涉及很多名家名作,甚至有一些文章是对经典名著的节选,等等的这些,就需要让学生对该篇文章的作者做进一步的拓展了解,比如该篇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相关生平事迹,或者他的写作风格之类等等,这些内容都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作者的熟悉程度,并在熟悉的基础上进一步走进作者创作本文的内心,从而更深刻地感知文章情感。
鲁迅是中国文坛上的一颗璀璨星星,我们就以他的作品为例来谈谈有关作者的相关拓展。在语文出版社教材中,节选了鲁迅的好几部作品,比如七年级上册的一篇《风筝》,这篇课文写的是有关鲁迅童年的相关生活,写出了儿时的生活妙趣。教师在对学生讲解这篇课文之前,可让学生先搜集一些有关鲁迅的信息,便于学生对作者有更深刻的感知。同时,就这篇课文的讲解,学生可以对鲁迅的创作风格有一个了解,这样的话,也就便于学生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另外一篇鲁迅的作品——《鲁迅自传》。
3.课文题材相关知识的拓展
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唯一的题材,但每一个题材却有着多篇作品。因此,教师在对某一篇课文进行讲解后,可就该篇课文的题材拓展出相关题材的不同作品,从而引导学生在拓展中不断丰富知识。就某篇作品题材而引发的相关作品的拓展,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拓展中进行对比,从对比中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并且开阔学生的思维,激发其不断创新。
比如,语文出版社教材九年级下册《孔乙己》这篇课文,该篇课文的题材展现了孔乙己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底层人民的不幸。鲁迅就该题材有很多类似的小说,教师在讲解完这篇课文后,则可引导学生对该题材其他相关作品(如《祝福》)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从相同题材中发现不同作品之间的差异所在。
拓展性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相当受用,但教师在进行拓展性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不偏离课文,也不偏离课堂,真正做到将拓展学习与书本学习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赵文萱.创造性地组合教材,进行有效拓展阅读[J].中学教学参考,2011.
[2]刘华.新课标下如何合理地进行语文课外拓展[J].新课程:教研,2011.
[3]汤华燕.拓展,让语文学习更加丰富多彩[J].考试周刊,2011.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