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其声 赏其意 探其韵
2015-11-30杨光蓉
杨光蓉
摘 要:中华古诗文瑰宝博大精深,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充溢其间,经久不衰。教学古诗词,“读其声,赏其意,探其韵” 能读中华文化之神韵,能怡中华子孙之情趣,能悟中华民族之精髓,能养中华儿女之气节。
关键词:中华古诗文;赏意;探韵
我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对此有些有益的尝试。
一、读其声
1.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说明了吟诵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打开课本,学生放开喉咙大声诵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陶冶,在读中升华……在学生吟诵过程中,我们语文老师要辅以朗读技巧的必要指导,使其掌握重音、停顿、节奏、速度、语调等要领,力求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引领学生步入审美佳境。诵读不应仅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每天晨
读、晚诵都是很好的时机,都能让学生在中华瑰宝的殿堂自由游弋,陶冶情操,提升品位。
2.唱读
唱,是学生的最爱之一。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曲,按其旋律套在与作品主题、字数、节奏等相应的古诗词上吟唱,既便于背诵又便于领会诗文的意境。如用《梁祝》的旋律唱诵《钱塘湖春行》等七言律诗、绝句,用《兰花草》的旋律唱诵《石壕吏》等叙事作品,学生喜闻乐见,且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用更精彩的旋律去唱诵更多的诗词歌赋,从而使教学充满生机,使学习回味无穷。
3.背诵
(1)按类别背诵。背诵时配合适当的动作演绎诗词内容,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增进了对古诗词的理解。
(2)用表演背诵。按诗词主题、时令等分类吟诵,通过比较记忆成诵。
(3)创设情境背诵。根据诗词内容、主题等利用音乐、动画、图片等辅助手段创设情境,促进学生背诵。
(4)竞赛背诵。将竞争机制引入背诵,学习对手之间竞赛、学习小组之间竞赛、男生与女生之间竞赛、教师与学生之间竞赛、学生与家长之间竞赛。各种竞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推动学生快速
成诵。
二、赏其意
1.引领学生走进作者、作品的情感世界
“文以载道”,只有走进作者、作品的情感世界,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感情才能燃烧起来。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时空隔阂,扫除障碍,借助工具书、资料、网络等手段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写作背景。其次,要遵循审美认知规律,在整体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感悟、品味、揣摩、再造。再次,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更要使学生理解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
2.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解读
现代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创作意识与读者接受意识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对一篇作品,教师首先是一位读者,而学生也是读者,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权利是平等的。我们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启迪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3.享受审美愉悦,丰厚人文底蕴
古诗文作品中所寄托的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是我们获得审美享受的源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名家作品所包含的人生理想和人格魅力,恰是作品的精华所在,这些作品也正是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的范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长期的熏陶感染,对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大有裨益。
三、探其韵
语文教师要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批判意识、质疑精神、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读出诗文的意蕴。可以较多地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有同一诗人的比较,如学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江城子·密州出猎》放在一起比较阅读;有同一时代的比较,如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比较,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在诗词品味鉴赏中,还可按其类别比较探究,如同是送别诗,学习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可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作对比,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黄庭坚的“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兄弟。”作比较,品鉴出诗人的诗风情怀和诗句的意境情感。
这些有益的举措,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丰富他们的人文底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曾丁秀.揭开古诗词神秘的“面纱”:谈古诗词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