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法律意识教育浅析
2015-11-30江小敏
江小敏
摘 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法制保驾护航,社会主义民主改革以健全的法制为前提,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法制文明。中国社会正在推进的各项改革均需要法制并依赖法制。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状况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国家明确提出我国要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根据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开展中小学法制教育。整个中国教育界都在积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改革教育体制,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和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较高法律意识的优秀公民。
关键词:中学;法律意识;学校;家庭
一、中学法律意识教育简况
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法律认知、法律的评价、法律动机、法律心理、法律学说等方面。法律意识教育并不只是简单地讲授法律法规条文,更不是一味强调法的惩戒,法律意识教育首先是公民人格教育和公民能力的培养。
著名法学家张文显将公民人格和能力分为八个要素:①主体意识;②权利意识;③参与意识;④平等意识;⑤宽容态度;⑥法治观念;⑦义务观念;⑧理性精神。
上述要素已经成为我国中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仅从中学思想政治课设置的角度来看,初中七年级开始就以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方式将上述要素渗透入教学体系,在对初中学生进行公民素质启蒙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初中学生基本的法律认知、法律评价,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动机和法律心理。
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系列教材中对公民素质的八个基本方面进行了全面提升,尤其是必修二“政治生活”中,开篇即展开了全面、系统的公民教育,着重提升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平等意识、法制观念和义务观念等。选修五“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则着重提升学生的法律认知、法律的评价以及具体实践能力。很遗憾,目前仅有浙江、海南等少数省市选用选修五。在广东省很少有高中会另行开设与法律意识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少数学校开设了此类校本课程,但教学时间难以保证。尽管如此,我们的学生依旧始终受到系统的、有计划的、有考核的法律意识教育。照理说,这个教育体制之下青少年会不断成长为一批批优秀的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有着较高法律素养的公民,可是现实却不得不让人忧虑。
二、中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
1.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法律意识教育在整个中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教育不仅直接影响中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能否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还会影响中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实际效果。
从教师角度看,教师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实施者,教师自身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多少以及他们本身法律素养的高低,对教学实际效果有着重要影响。目前,中学阶段的相关课程中很少有法学专业教育背景的老师,许多生动鲜活的案例教学很大程度上依赖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来实现。
从校方角度看,学校为办学、为招生工作需要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营造最佳的舆论氛围,一旦管理中出现问题,第一时间考虑的往往是消除、减小社会上的不良影响,能捂则捂,能瞒则瞒。
2.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性格塑造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在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形成和培养过程中,家庭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在抽样调查中显示,家长对子女教育中最关注的首先是考出好的分数;其次是特长培养,如:钢琴、舞蹈等;最后是人际关系的融洽,对于是否注意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的比例则非常低。
三、加强中学法律意识教育的对策
中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学校、家庭、社会是构成教育的三大支柱,他们共同担负着中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责任。为了更好地落实和加强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加强合作,形成一个沟通顺畅、协调一致的教育
网络。
近年来,我国的中学法律意识教育取得了很大进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但不可否认,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个环节彼此缺乏密切的沟通和配合,各自的教育目标实现状况不尽相同,尤其是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效果很难有一个实施和考核的判定制度,所以,这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许多问题有待各方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相信我国的中学法律意识教育在各方的实践探索中会不断进步和
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
[2]郭道晖.民主·法制·法律意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2.
[3]罗达华,石起才.青少年犯罪心理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4]张少侠.青少年犯罪向我们提出的问题[M].群众出版社,2011.
[5]康树华.青少年犯罪与治理[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6]于建明.浅谈青少年法制教育[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2).
[7]徐继超.公民道德教育及法制教育[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12.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