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级中学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2015-11-30王永林
王永林
一、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初中阶段是学生个体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特殊、关键的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成熟的突变时期,是塑造良好的自我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敏感期。初中学生生理发育迅速,身体外形变化大,第二性特征出现,性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此时,他们的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易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如果他们的心理矛盾得不到正确解决和引导,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不利影响。
二、农村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教育现状
1.农村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快速传播,异域的许多文化现象和不健康的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日益严重。如:哈韩哈日文化、嬉皮文化之风或多或少地吹进了我们的校园,中学生也受到了一些诱惑,加上好多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无限宠爱以及变成了留守少年的缘由(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的家庭远远要高于城市),农村中学生抵抗诱惑的能力直线下降,一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我行我素、追求个性、任性的坏习惯。例如:S校的李××同学要求家长给他配手机,不买就不上学;L校的尹××同学长期利用手机看不健康的视频;S校的陈××同学(初一女生),在网吧认识了一个外地的男生后,在班上宣布她想要结婚(多么离谱的事)……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
调查表明,在我国的中小学生中,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其中70%以上是农村的学生。
2.家庭教育跟不上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也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谐、明朗、愉快的家庭。农村的家长大多学历不高,心理专业知识根本谈不上,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不能科学分析,更不能正确引导。此外,在外打工的家长多,许多农村中学生变成了留守少年,缺乏正常的家庭温暖和父母的关爱,学生很容易形成孤僻、任性的心理。
3.学校没有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
虽然许多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都没有发挥一点作用。学校为了提高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需求,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面对一些矛盾时,或面对一些心理偏差的学生时不知所措,采取的是生硬的批评和怒斥。
因此,面对学生心理教育的矛盾和诸多尴尬的现实,我认为农村初级中学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三、农村初级中学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学校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
环境
既然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已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就应该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好校园的文化艺术环境,用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用浓郁的校园文化激励学生的拼搏精神。努力创设和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实施心理治疗,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中、各个德育活动、课外活
动中……
学校要利用家访和家长会,尽可能地给家长们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成功方法,广泛宣传家教知识,不断提高家长们的“心育
水平”。
2.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要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作为教师要明确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用自己真挚的爱去影响学生、
塑造学生,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例如:七年级学生要进行学习适应中学环境的教育,给学生灌输道德行为标准,体验父母之恩,学会报恩,明白事理;八年级学生要培养了解的责任感,能辨是非,心中有他人,能为别人付出,追求真、善、美;到九年级,要注重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进行应考心理辅导。
3.通过多渠道、多样化的心理教育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要
(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来自学积累心理学的知识与经验,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利用各种宣传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心理、青春期、人际关系、学习方法、考试焦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2)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融入学校教育、学科教育、班主任教育等各项工作中,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意识的活动中,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等,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之,农村初级中学一定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开展起来,让中学生健康、快乐地度过初中生活,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李彬.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1(30).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