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调查
2015-11-30樊娅苹
樊娅苹
摘 要:新课程的实施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创新和改变,新课程在教学内容、目标、方法和其他方面相比较传统教学都作出了重大的突破,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教师带来了压力和挑战。特别对于一些初中的德育教师而言,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问题。主要针对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探讨新课程改革在实际中的适应性。
关键词:理念适应;态度适应;行为适应;能力适应
一、初中德育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现状调查
本调查主要从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适应情况、态度适应情况、行为适应状况、能力适应状况以及教师对课程的培训状况出发,编制调查问卷,并选取云南省宣威市6所初级中学进行调查。
1.教师的理念适应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对于新课程适应状况良好:57.5%的教师
经常考虑教学目标的多重性;88.5%的教师比较重视或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73.1%的教师经常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92.3%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教学关系到每一位教师,涉及每一位学生未来的发展;84.6%的学生会通过新课程不断完善学习方法。在整个问卷过程中虽然对于新课程的适应性都表现出了一定的肯定态度,但是仍然有一些冲突和矛盾,如:15.4%的教师觉得新课程对于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并没有很大程度上的改变和帮助;7.7%的教师觉得新课程主要是学者和改革专家要关注和了解的事情,与教师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新课程在适应过程中虽然普遍得到了认同和认可,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总之,新课程教学在不断地实施,德育老师的观点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久而久之将更大程度地提高了新课程理念的适应性。
2.教师的态度适应状况
在教师的态度适应方面,92.3%的教师都赞成德育教师不能只是道德知识的说教者;84.6%的老师对当前课程改革比较支持;当学生发散自己思维提出自己见解的时候,有73.1%的教师鼓励学生开放思维,积极寻找答案;84.6%的教师能够接受在课堂上出现教学失误时学生指出来。
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情况可以将教师的态度适应状况分为四种情况。
(1)自信主动型。这种类型的教师目的性明确,教学态度积极,一般都属于学校的教师骨干型。(2)自觉困扰型。这些教师主要是学校中的一般教师。他们虽然对课改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但是由于受到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的限制,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3)盲目服从型。这些教师缺乏对课改的主动和自觉,简单地跟风盲从,不能体现出课改所要求的创新性和独特性。(4)抵制和抗拒型。对新课改持抗拒的教师一般有两种方式:显性和隐性。简而言之,显性就是直接进行否定,提出言语和行动上的否定。隐性则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态度不端正。
3.教师的行为适应状况
在教师的行为适应方面,92.3%的老师能够在恰当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88.5%的老师能够经常将课本与实际结合。而当部分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偏离课本的时候,也有61.5%的教师给予肯定与鼓励。在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时,23.7%的老师没有困难,57.5%的老师有些困难,96.2%的教师会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这次调查和访谈可以了解到部分教师对新课改还存在着质疑,对新课改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有疑惑,所以在具体实际操作中仍然坚持原有固定的方法操作,无法快速地进行新
课改的实施。
4.教师的能力适应状况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全面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问卷调查中和采访中发现,部分教师在专业水平和素质要求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新课改的要求存在着差异。首先,教师的专业素养欠缺,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达到新课改的要求。19.2%的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新课改的方针和要求,46.2%的教师能明确把握关键点,26.9%的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水平有信心,认为自己的专
业水平能跟上新课改的要求,65.4%的教师在实际操作中觉得有点困难,难以把握。其二,驾驭教材能力欠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领悟教科书中道德规范的普遍价值时,42.3%的教师觉得没有困难,38.5%的教师觉得有些困难,19.2%的教师觉得比较困难。其三,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欠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教学媒体的运用和操作,23.1%的教师非常熟练,42.3%的教师比较熟练,26.9%的教师有点不熟练,7.7%的教师完全不熟练。这意味着相当多的教师不能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有效手段应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根据调查资料的分析,城市中学的老师在能力适应上优于乡镇中学的老师,原因就是在教师招聘的过程中,城市中学通常条件更高,以保证师资力量更强。
二、影响初中教师适应德育新课程的因素分析
1.教材内容设置不够科学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教材问题是影响教师适应性的主要客观因素。一是新教材的总体难度较大。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新教材的总体难度较大是影响教师适应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57.7%的教师在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时感到有些困难,19.2%的教师感到比较困难或很困难。在领悟教科书中道德规范的普遍价值时,有57.7%的教师觉得有些困难或比较困难,只有42.3%的教师认为没有困难。二是新教材的内容设置不当。一些教学内容不适应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会出现对学生来说太幼稚或是太难理解的情况;新教材注重了教材资源的开发,但未能全面考虑教学地区的差异性问题,具体表现为偏重于城市的事例多,偏重于农村的材料少。
2.教师评价体制不够完善
对教师的评价方式极大地制约着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过程,目前在教师评价体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教师适应新课改的因素。一是评价价值取向存在偏差。教师评价的实际目的是为了激励教师、鼓励教师,是对教师工作的一种肯定和对教师价值的一种挖掘和判断,它的主要目的还是促进教师提高和完善自我。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对于教师价值评价有误差,忽略其实际的功能,造成判断误差,对教师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优胜劣汰,这使很多教师面临尴尬,价值评判不仅不能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反而会造成教师心理压力过大,在教学中出现偏差,一味地为符合价值评判而忽略本身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不利于教师放下传统教学的包袱,全身心投入新课改的实施中,影响新课改全面的发展。二是评价指标单一。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依然是以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来判断的,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三是评价主体出现偏离。新课改强调的是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共同参与,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都自己划分了主体,不能全面地实施课程的改革,教师成为新课改的直接实施者,而忽略了其余的主体,造成认知上的误差,导致实际操作中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无法实现新课改的目的。
3.来自家长方面的因素
在对教师的访谈中可以看出,新课改的实施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对新课程改革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有些家长传统包袱比较重,觉得学生只要关注学习成绩就可以了,而忽略学生的平衡发展,而且部分家长由于平时没有能力和时间关注子女的教育,所以通常以学习成绩来判断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的教学能力等。这就给学生和教师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教师和学校对学生的关注度也偏向学生的成绩,从而使新课改很难具体实施和全面实现改革。
三、增强初中德育教师对新课程适应性的基本思考
为了增强初中德育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继续改革和完善新教材,适当降低新教材的总体难度,让新教材的内容设置更加合理;(2)促使教师积极开展自我反思,积极面对挑战,提高自身素质,注重同事间的沟通与合作;(3)改革现有评价制度,要树立先进的评价理念,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合理运用评价结果;(4)改革教师培训机制,建立长短期相结合的培训体制,加强培训者的专业化建设,注重培训内容的实践性和针对性,革新培训方式,加强校本培训;(5)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6)加强教师群体的协作,创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引导教师参与合作;(7)争取家长的支持与合作,加大新课改的宣传力度、鼓励家长参与新课改;(8)给予教师充分的人文关怀。以此提高初中德育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以真正地推动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基础教育新视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