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功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5-11-30程楠

武术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高校

程楠

摘要: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竞技意识的影响,作为武术三大形式之一的武术功法往往被忽略,在各大高校的普及度也不高。针对这种现状,文章从武术功法的概念、分类、特点等入手,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武术功法的可行性、存在的困难以及针对这些困难采取的措施,旨在提高武术功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武术功法 高校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10—0049—03

1 武术功法概述

武术功法是指围绕提高身体某一运动素质或锻炼某一特殊技能而进行的专门练习,其目的是掌握和提高武术套路和格斗技术、诱发武技所需要的人体潜能。根据锻炼方式的不同可将武术功法分为五大类:硬功、柔功、轻功、内功和感知功,其中感知功又分为耳功和眼功。硬功旨在提高圣体的抗击力和攻击力度;柔功旨在提高肢体关节幅度、柔韧性;轻功旨在提高行走、纵跳、攀高的能力;内功的练习手段有以意领气、以身发力;感知功旨在提高视觉、听觉等器官的感知能力。

2 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武术功法的可行性分析

2.1 硬件方面的分析

2.1.1 对器材的要求比较低

武术功法的运动形式大多是单一动作或单一运动形式,在练习时需要的器材很少,对器材的要求比较低,一种器材就可以开展一种项目,甚至在没有器材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相关练习。例如武术功法中在梅花桩上进行的桩上徒搏,在练习过程中可以锻炼练习者的推、按、捋、带、采、引、化等技法。在没有梅花桩的条件下可以用粉笔在操场上画几个梅花桩柱大小的圆圈代替梅花桩,也可以用砖头来代替。因此,武术功法对器材的要求不高,制作也非常简单,但其效果却比一般的游戏要强很多。

2.1.2 可供选择的项目多

武术功法有很多项目可供教师和学生选择。教师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武术功法项目。武术功法众多的项目可以满足不同条件的学校的需要,也可以满足不同身体状况——不同爱好、不同性别、不同力量、不同体重、不同身高、不同速度、不同柔韧的学生的需求。例如,对不愿意剧烈运动的女生可以安排其练习较力练习(两人对面站立,互握对方的手,利用顶、拉、推、带等技术方法使对手移动的练习)。对体重较轻、速度快的男生来说,可以安排其练习流星打靶(学生以规定的流星技术方法击打两侧固定靶位)。总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适合学生的武术功法项目。

2.1.3 评判的客观性强

武术功法的运动形式是单一动作或单一运动形式,动作相对比较简单,在比赛时评判也比较容易,评判的尺度比较容易把握,且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小。每个项目都有属于自己特有的规则,比赛时要遵守比赛规则,按要求去做动作,以胜负来评判。简单的运动形式、客观的评判标准激起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这为武术功法在高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1.4 运动方法简单、易学

武术功法练习相对其他竞技武术,练习相对简单,其动作多为单一技术动作,即使是成串动作,其包含的技术动作也不多,大多不超过12个动作。以单一技术动作作为功法练习手段的有桩功、鼎功、掌功、腿功等;以少量技术动作编组成串的练习手段有五手拳、五步拳,五行拳等。就是这些成串的练习,既可以成套练习,也可以就某单一动作进行练习,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些结构特点,就使武术功法变得易学、易记,也就更容易在高校中开展和推广。

2.2 学生、学校方面的分析

2.2.1 业余时间充裕

相对于中学课程,大学的课程安排相对比较宽松,大学生有充裕的业余时间,这些时间可自由支配,并且大部分学生都统一住宿,这也方便了管理。学生有两个比较集中的时间段——早操和课间操。这两个时间段是极佳的练习武术功法的时间,加之通常情况下学校不会在这两个时间段安排统一活动,这为武术功法的练习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在早操阶段,教师可安排学生练习一些基础性的练习,在课外活动阶段教师安排的运动量可适当大些。

2.2.2 身体条件良好

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处于18-22之间,这是人生中的黄金时期,生理发育已经完成,各项身体机能都趋于完善和成熟,精力旺盛、体力充沛,并且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具有比较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强。这些因素都为武术功法在高校的开展奠定了身体上的基础。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武术功法时更容易掌握技术动作,这也有利于武术功法的继承和发展。同时,练习武术功法也大大促进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2.2.3 学校具备齐全的场地设施

高校,大多建有体育场或体育馆,体育器材也比较充足和完善,这为武术功法在高校的开展奠定了物质上的基础。加之武术功法教学对场地,器材的要求并不高,对资金的需求也不大,这些都为武术功法在高校的开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2.4 高校有雄厚的师资力量

高校里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大多毕业于体育院系或体育专业,具有完善的理论知识储备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通常情况下,每个院系都配备一名专业武术教师,他们可以担任武术功法教学,即使没有武术教师,因为体育学科的相似性,加上武术功法相对比较简单,所以,体育教师经过简单培训也能够胜任武术功法教学任务。

3 高校开展武术功法教学存在的困难

3.1 师资问题

通过对高校体育师资的调查,体育教师中能够掌握武术功法运动项目的占比不到两成。虽然武术功法与其他运动项目有一些共同特点,不少体育教师也了解一些掌握武术功法的运动内容,但是在专业理论方面和技术传授方法方面相比于专业功法老师仍有一定的差距。师资力量已经成为高校开展武术功法教学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引进一些武术功法老师或就本校老师加强培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双双提高,满足教学的要求。endprint

3.2 意识问题

竞技体育对大众体育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跆拳道之所以被大众所熟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为跆拳道是奥运会项目。因此不少高校对武术功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见。这种偏见不仅存在于教师、学生,还存在于学校领导之间。他们认为武术功法教学对提高学校知名度影响不大,也就对武术功法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领导支持的武术功法教学要想在高校中推广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3.3 经费问题

武术功法运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师资、一定的场地、器材,这部分的经费倒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武术功法运动要想不断提高就要不断进行交流学习,就要不断地比赛和访问交流,而这就需要数额不小的经费作为保障。这是学校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当前,各高校的经费还是有限的,学校会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更加需要的、更加立竿见影的项目上,这也增加了武术功法在高校开展的难度。

4 高校开展武术功法教学的对策分析

4.1 提高武术功法师资队伍建设

绝大部分高校都有专业的武术教师,但是由于受竞技体育的影响,他们往往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套路和散打教学上,对武术功法也是疏于研究和学习,也就很难做到掌握武术功法的练习方法,对理论的研究更是匮乏。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武术功法,并在实践中做到武术功法理论与技术水平的有机结合,才能在武术功法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提高师资力量的途径有二:一是可以引进一批高素质、高学历的武术专门人才,这些人才不但精通武术功法的理论,而且在技术方面也要有一定的造诣;二是加强本单位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本单位教师去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满足教学的需要。

4.2 聘请老拳师授课辅导

高手来自民间,武术功法来源于社会,发展于社会。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但采取走出去发展战略,还可以采用引进来发展战略,将那些有经验的老拳师请进学校,请进课堂,让他们给学生上课,将他们积累的独特的功法传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学生学到了独特的功法训练方法,老师也可以向这些老拳师学习,从中获益。

4.3 改善学校对武术功法教学的认识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调查可以看出,目前的武术教学更多的是传授动作技能,没有系统地传授传统武术,更别说各种武术功法的练习技能。当前的状况是高校的学生对竞技武术的了解比较多,而对传统武术知之甚少,这个责任更多的是要归咎于教师。很多学生不是不想学,而是不知道怎么学,缺少学习和了解的途径。为此,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提高武术功法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把武术功法教学纳入教育内容,引进关于武术功法的教材,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的武术功法知识。把武术功法教学提高到一个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高度去认识。

4.4 定期举办各种级别的比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大学生大多处于18-22之间,这部分人的特点是争强好胜,比赛是检验学习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比赛,决出名次,给予优秀者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可以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武术功法的学习中。在举办比赛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那些易于操作和评判、危险系数小的项目,还可根据不同性别、体重等设为不同的级别,提高武术功法比赛的公平性。以赛代练,提高武术功法的水平。

5 展望与建议

5.1 展望

武术功法课程在高校的开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虽然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是,只要想办法,这些困难一定能克服。武术功法课程在高校必将有着广阔的前景和未来,高校也必将成为继承、发扬和传播武术功法的首选战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学原理与方法的指导下武术功法一定会在高校得到普及和提高。学生通过武术功法课程,也拓展了体育课程的内容,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5.2 建议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将武术功法纳入其中,将武术功法设为必修课,并赋予一定的学分。各高校之间、各地区之间可以举办武术功法比赛,提高武术功法的知名度。高校体育教师也要积极参加关于武术功法的培训班。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育教学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