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文化主要形态与中学生的体育参与
2015-11-30张文元
张文元
摘 要:运用文献法,综述了国内外关于亚文化对中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发现亚文化主要形态对中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主要来自两方面:消费亚文化;娱乐亚文化。运用访谈法,有力地凸显亚文化主要形态对中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
关键词:亚文化;体育参与;中学生
“体育参与(Sport involvement)”概念是由G. S . Kenyon 等人(1973)的体育角色学习理论使用的,指直接参加体育运动以及与此相关的事物。在我国,根据卢元镇先生的解释,体育参与主要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直接参与,指人们亲自参加各种体育活动。间接参与指那些虽热爱体育运动,对竞技体育饶有兴趣,但不直接参与其间,只做体育比赛观众、看客、读者。”
学校作为正式且有组织的社会化机构,在中学生体育参与的社会化进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再加之,中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群体性和可塑性的特质,对于主流文化具有反叛心理,使得亚文化对中学生体育参与产生了特定的影响。
一、消费亚文化对中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
文化(Culture)的概念在国内外社会科学界一直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文化一词,一般认为是社会的主流文化或社会成员共同认可的官方价值体系主导的群体文化现象。而“亚文化”概念最早是文化人类学家用来描述少数族群的文化形态,后来社会学家把“亚文化”引入社会学领域。在一个社会中,某一群体文化既包括主流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这种群体文化称为亚文化。在中学校园文化中,亚文化有很多种类,在此论文中主要从与体育参与有关的亚文化主要形态来分析。
消费主义兴起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消费主义的兴起使消费的内涵和社会功能发生了变迁,消费由满足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转变为社会外显性消费。社会成员通过消费品的符号意义来实现自己身份、地位或经济实力的有力诠释,从而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
当代中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的大背景下,他们的实际购买力在不断增强。中学生消费的亚文化主要表现为在消费中注重消费的个性化和新奇感,以炫耀和张扬个性为特点,对其体育参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影响中学生体育参与的场所选择。消费亚文化使越来越多的中学生选择有偿的体育场所进行活动,从而达到诠释自己心理满足的需要。
二是影响中学生体育参与的项目。在消费亚文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体育参与的项目从适合生理需要逐步过渡到适合心理需要的运动项目,享受性运动项目受到越来越多中学生的青睐。
二、娱乐亚文化对中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
在以文化课学习为主导的教学评价机制的背景下,娱乐成为中学生第二位的生活主张。由于中学生所处的时代和其自身的特点,使得该群体的娱乐亚文化逐步凸显出来。娱乐从最初的目的来看,主要是人们为了放松身心,增进社会性交往的一种活动。但是当代中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后,在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成长,从小不愁吃穿,生活富裕,造就了当代中学生过分追求轻松、愉悦、自由的感官刺激。
中学生在体育社会化的早期阶段,模仿性和从众性更强。中学生对他人的体育行为进行模仿,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体育参与习惯。娱乐亚文化中所体现的价值取向和生活主张,在中学生体育参与中逐步渗透。随着时间的增长,在体育参与中获得的娱乐感就可能越多。这种娱乐感提高又会增强体育活动中的能力感及目标定向,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动力循环系统,促使中学生体育参与行为持续发生。
与校园主流文化不同,中学生娱乐亚文化对于体育参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是娱乐方式对于中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在选择运动体育项目时,从实用性运动体育项目到娱乐性体育项目,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寻求娱乐方式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二是娛乐的目的对中学生的体育参与的影响。从放松身心的体育娱乐项目到符合他们年龄阶段和内心需要的体育娱乐项目。
三、结论与建议
正确理解与中学生体育参与有关的亚文化现象,能更好地把握中学生体育参与的动向。在对待中学校园里的消费亚文化和娱乐亚文化现象时,我们必须从时代背景客观公正地分析和评价。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以往站在校园主流文化的视角去批判亚文化,而应该站在一个更为中立的立场,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的方法去审视校园亚文化。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