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作文走出命题的困境

2015-11-30孟庆伟

新课程·中旬 2015年10期
关键词:命题题目教材

孟庆伟

一年一度的高考大战硝烟散去,但是举国上下对作文题目的吐槽仍是热度不减。从教育专家,到一线教师均发出感叹:“作文命题难啊!”

不仅高考如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同样面临着这样的窘境。记得一开始做语文教师的时候,总觉得作文教学中最大的难度或最重要的任务在于指导、评价、反馈等环节。至于命题,虽然很重要,但是难度并不高。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指导、评价、反馈等环节因各种崭新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的出现逐渐淡化,而命题却成了语文老师最头疼的问题。教师挖空心思,专家模棱两可,学生无所适从。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作文命题陷入这种尴尬的境地呢?笔者认为作文命题越来越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人本的泛化让作文感到太囧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人文、开放、自由,这就促使教材的编写向多元化发展。这些教材具有一些共同的时代特点: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贴近生活,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是由于人们对新的语文课程理念的误解,诸多新的理念在介入教学实践的同时,往往是以牺牲原有的教法为代价。其实比较一下不难发现,传统教材也并非一无是处。在以往的教材中,对于写作教学的安排可谓中规中矩:每个单元,每册书对学生写作的目标都有十分明确的要求,从简单的记叙文到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梯度性和系列性非常明显。除此之外,每一次作文训练教材对学生的作文指导和写作知识的储备也十分具体。如: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都有详细的诠释,甚至连谋篇布局,材料取舍等写作技巧都有所涉及。而相比之下,多数新版教材把“以人为本”这种本来应该以隐喻形式存在的理念过度泛化和表面化。在作文教学的安排上,就体现为过度强调自由开放,写作训练缺少序列和体系,从初一到初三看不出什么梯度,这样就导致广大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不由自主地陷入盲目性和随意性的怪圈。很多老师往往都是在作文课前临时拟定一个命题,这样一来,无论是作文课堂,还是考试卷面,动不动就是漫无边际的话题作文和不知所云的半命题作文,和教材上本来就已经淡化了文体的课文严重脱节,学生面对所谓的自由、开放,竟无从下笔。最后,只能故弄玄虚,或东拼西凑,写出一篇篇梦话般的四不像“杂文”。

二、应试与反应试的博弈让作文走偏

无论是平时的考试,还是中考、高考,作文在其中的考查和甄选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总是幻想押中题目,而命题专家则是千方百计让考生出乎意料。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作文的命题走到今天这个境地,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应试和命题专家的反应试博弈的结果。

如果你打开百度,输入“作文应试技巧”几个关键字,随便在网上搜索一下,就会得到几十万个结果。这里既有各种题目的素材,构思,又有形神兼备的范文,更有有一文多用的秘籍,在作文题库中,作文题目可以说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这一切,都让那些身负重任的命题专家们不寒而栗,想命制一个让人们出乎意料的作文题目真是“难于上青天”。但是专家们深知,中考、高考关乎千家万户、国计民生,百里挑一的现实无法回避,作文在这场残酷的遴选中首当其冲。作文命题在这种两难的夹缝中求生存,就只能走求异,求玄方向,不愿你耳目一新,但求你“眼前一愣”。于是,每年的高考季,一大批“神题”便脱颖而出,普天之下,一片哗然,“吐槽”如同高考的余震,应运而生。

在这场博弈中,没有胜利的喜悦,教师和考生心中涌起的是始料未及的遗憾,专家们要承受最多的还是紧张和压力,被吐槽早已习惯,最可怕的是他们煞费苦心打造的神题又被收入了作文题库,明年写什么题?“这是个问题”。

三、社会对作文赋予功能过多

今年高考结束之后,有记者就作文这一话题,采访了著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许教授对作文的命题有这样一段论述:“现在高考作文题的命题陷入了一个困境,原因就在于它的功能太多——语文考什么,作文考什么,到底是考学生的思想,还是考学生的语言文化及作文能力。”这段话揭示了当前作文命题难的一个深层原因——作文被赋予的社会功能太多。

西方的很多国家,高考在考作文的同时还要考哲学。作文考查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功底;哲学承担的功能是你对人生、宗教、社会问题的观察、剖析。而在我们国内不考哲学,情感、态度和價值观的融会全是语文的任务,这样就使作文的使命更加“神圣”,浪漫的想象与晦涩的哲思“拼盘”,让作文命题就陷入了一个困境。

大家可以看到,近年高考出的题目,基本都似是而非,它到底要考的是什么很模糊。有些题目很“奶油”,甚至题目本身很有美感,却是非常暧昧,暧昧到了不知道想让学生讲什么。国外高考的题目大都很明确,没有审题的障碍,没有理解上的分歧。而我们的题目出的很文学,但如果你不谈思想、不谈社会,就很难达到“文以载道”的要求。因此,这些年来中国高考、中考作文命题的道路越走越窄,有着它深层的文化根源。

那么,如何让作文命题走出当前的这种窘境,从而使作文教学走上一个健康发展的道路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编现行教材,让作文有章可循

毫无疑问,文学创作需要创新,需要在一种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张扬个性,但学生毕竟不是作家,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他们在写作方面,更多的还是要学习,甚至模仿,他们希望在课堂上,教材中得到丰富的、规范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指导,以便能够文从字顺地叙述自身的见闻,抒发内心的感受,在学生阶段写作水平能够循序渐进的健康发展,这也正是将来个性创作不可或缺的基础。试看古今文坛的大家,哪一位没经受过这种漫长的磨砺?

上文我们说过,我们现行的教材虽然优点很多,但它过度凸显了自主、开放,淡化了文体、序列和梯度。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建议对教材进行相应的改编和调整,比如:从初一到高三,作文的训练要改变现在交叉重叠的乱象,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及繁,每册书,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要有科学的序列和合理的梯度。每一个单元要有一个作文训练,训练要有明确的目标和选材范围,要有写作方法的指导,最好每个训练后面再加入一个写作小知识。为了鼓励创新,可以在一个较大的目标范围内自主选材,拟题。这样既避免了教师的盲目性、随意性,又让学生在下笔写作时有所适从,也让高考、中考的命题专家清楚考查的深度,从而使作文的命题、指导、写作、评价相辅相成,进入一个规范、合理的运行机制。

2.调整命题和应试心态,让作文生态更和谐

在举世瞩目的教育改革中,考试制度的改革是一块最难啃的骨头。所以要想通过考试形式的变化,让作文命题在短期内走出困境,显然不太现实。我们能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在中国,作为甄选手段的考试,既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那么,命题与应试不该是对立的双方,它们就像一个流程的两个环节,应该是彼此衔接、协作的关系。

本着此种理念,应试者和命题者都应该很好地调整一下心态,在彼此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有了这种关系,教师和学生就不会挖空心思,心怀侥幸地去押题,而命题者也不会怀着一种“亚健康”的心理故意游离课标的要求,回避重点,刁难学生。这样,命题者要做的是如何落实课标关于写作训练的要求,如何让学生叙真事,抒真情,辩真理。科学、真实地考查出学生的写作水平。应试者要做的是学会观察,培养审美,陶冶情感,提高表达和思辨能力,有了这些,对付作文不会再有大海捞针,搜肠刮肚痛苦,写作会变成一种充满愉悦感的抒发和宣泄。在这种氛围中,作文的命题就会拥有一片更宽广,更自由的天地。

3.公众多些宽容,让作文能够松绑

众所周知,凡是被公众过度关注的东西,往往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往往会被赋予很多的社会功能,其发展的脚步就会变得沉重、蹒跚。正如人们所熟悉的“央视春晚”,就是在这种过度关注中日趋没落。如今作文命题仿佛也面临着同样的境遇。

高考是一年一度教育、文化领域的盛事,关系千家万户,甚至国计民生,公众的关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关注应该控制在一个怎样的火候和热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高考的作文,公众应多一点宽容和理解,少一些口水和谤讥。合理地借用舆论,逐渐剥离掉作文身上太多的社会功能,让作文发展的脚步更加轻快、矫健!

总之,作文命题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想让作文命题走出困境,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小事,我们只有从文本、理念、舆论多个层面共同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专家不再为作文的命题闹心,学生不再因“神题”烦恼,作文教学就会抖落翅膀的负重,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命题题目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下一站命题
一道不等式题目的推广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