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
2015-11-30曹社琴
曹社琴
“减数分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贯穿始终,而且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知识是在第一课时学习了相关概念,精子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来学习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比较,绘制出整个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及染色单体的变化图像。从备课到上课都给了我不少的思考。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本节课的心得。
一、说说备课时对教学思路的设计思考
本节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无法直接感知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为了突破此难点,我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将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转换为直观的图像和动画,并通过学生的讲解,亲手绘图,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这样学生普遍表现出较强的学习欲望,在听课时注意力更加集中,而且也能较为轻松地接受和理解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二、说说课堂教学部分
上课中,我注意把握教学的针对性和启发性。针对一些学生难理解的内容进行比较详细和具体的讲解。帮助学生克服难点,理解重点。对于一些重点内容,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采用了探究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归纳、记忆。
例如,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卵细胞的形成过程,难点是绘制出整个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及染色单体的变化图像,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突破。对于减数分裂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这一重点的突破则是首先播放Flash动画,把抽象的卵细胞形成过程形象化,使学生对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有一个形象化的认识;接着让学生再观察一张卵细胞形成过程的静态图,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并归纳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一些主要变化特点,并随意请一名学生上讲台结合图解进行讲解,发动学生找出该同学讲解有误或不妥之处,或补充相关内容等,再由老师引导点拨(老师精讲)。学生通过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对于难点绘制出整个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及染色单体的变化图像,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通过对照减数分裂图,小组探讨出变化规律,再由学生代表上黑板画出图像,并为学生分析图像变化的原因,我只做重点点拨。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动手能力。通过课堂教学,这两种方法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只是由于学生平时上课自己讨论归纳的不多,所以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所欠缺,以后上课应该多让学生自己主动讨论归纳,注意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说说教学感悟及反思
按照这个教学模式,本节课上得较顺利,但因为没有提前在任何一个班级试讲过,时间把握不是很好。上完课,也给我很大感触,如果说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我想以下几点值得进一步思考:
1.对细节的处理
(1)对导入的处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具有新颖性,容易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的境界,由复习精子的形成过程到提问“新生命的诞生除了精子外还需要什么的配合?”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提高课堂的活跃气氛,但发现自己在课文导入的技巧方面还做得不够。
(2)对提问的处理
提问采用“尝试”“请”等商讨式的字眼,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可能问题难度不大,缺乏挑战,未能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若改成“为什么”“哪些”等富有质疑和挑战味道的问法,学生的探究欲和好胜心反而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师生间的互动也会变得活跃起来。
2.教材内容的挖掘和整合
一节成功的课,应该是能充分体现新课标、新理念的一节课,即要把课上出一点新意来,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改变由老师讲解的方式,大胆尝试由学生进行讲解的角色异位教学,并将模型建构活动的内容提前在课堂上进行。同时,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顺序,很好地跳出教材限制。
虽然课已上完,但我仔细琢磨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课堂时间合理分配把握不好,复习占用时间过长,导致课上的前松后紧;课堂提问技巧还不够新颖;缺乏对学生的及时评价和激励教育,所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活跃气氛的技巧有待训练等。
通过这节课,自己体会颇深,我觉得结局的质量在于过程,过程的质量在于细节,对细节问题的深入研究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最体现教师“功底”的地方。同時,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还要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和实践,反思总结,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