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本枯燥 导入尤重要
2015-11-30陈丽霞
陈丽霞
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教材中的文言文是經典名篇,学生从中可以汲取丰富的知识,陶冶高尚的情操,但是,文言文远离社会现实生活,时代久远,与浅显易懂的白话文相比,艰深难懂、枯燥无味,文言文俨然成了语文教学的“拦路虎”。所以,作为教师在导语设计上多花心思,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就尤为重要了。
一、故事导
生动有趣的故事、典故、传说等是学生最喜欢的。教材中记叙文题材的文言文故事性强,如《五柳先生传》《伤仲永》《狼》《孙权劝学》等。用故事引故事的方法导入,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导课方式,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学习。
如学习《五柳先生传》一文时,讲“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同学们谁能讲这个故事?(若学生会,学生讲;学生不会,教师讲。)“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主要讲陶渊明任县令时有一天有个官要来,别人就劝他穿戴整齐,迎接那个官,他本来就是个向往随性的人,就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后来辞官,隐居山林。这个词主要是说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了解到陶渊明是一位“清高自廉”的隐士。你们想更多地了解他吗?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自传《五柳先生传》,去采访一下“五柳先生”吧!又如《孙权劝学》一文,讲成语故事“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二、释题导
有些文言文题目难以理解,若不解释题目,学生容易误解。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学生初看题目,易误解为“邹忌讽刺齐王”,导入时先从理解题目入手,就避免了学生误入弯路:同学们,题目中“讽”是什么意思?即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然后顺势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沿历史长河回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去看看这位贤臣和这位明君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通过对题目中关键词的剖析,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文本中心内容,顺利地进入文本的学习与探究中。
三、情境导
情境导入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中进入主题。它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如教《口技》一文,可播放一段拟声表演录像。观后,老师说:“此段录像中的表演者不过对三五种声音同时模拟,明朝林嗣环写的《口技》中的表演者却可以将几十种、几百种声音一齐发出。”老师话音未落,学生瞠目结舌,迫不及待地翻书探个究竟。
四、悬念导
运用悬念导入,教师要问到“点”子上,抓住学生产生疑虑、困惑、矛盾时的契机,引发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底”;所提悬念的问题,应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相近知识的易混点、研究问题的关键点等等,同时设问要新颖,学生闻所未闻,始料不及的,才能造成悬念,从而产生探求的积极性。
如学习《木兰诗》时,先展示几幅关于古代男女分工的图片,再介绍:由于生理、历史等种种复杂原因,中国古代向来是男耕女织,男人在外面干重活、粗活,女人则留在家中包揽如针线、纺织、烹食、照顾孩子等细活。上战场打仗,保家卫国从来是男人的专项,可是,有一个女子却女扮男装,征战疆场十二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她是谁?为何要女扮男装,征战沙场?作为一个弱女子,她又是怎样保守着身为女儿的秘密并且在“古来征战几人回”的硝烟中屡建功勋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悬念一出,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接着就讨论开来,好奇心一来,学习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
文言本枯燥,导入尤重要。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好的导入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这需要教师太多的智慧来设计它。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