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性分析让语文教学不再是纸上谈兵
2015-11-30常桂香
常桂香
【案例背景】
语文课堂教学和数学这类理科课堂教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语文课偏向以说为主,即使是分析也是以说为主,可是说的太多学生很快就没有印象,而理科的教学方法偏向于过程性分析,更多强调动手,留下痕迹,其实语文课堂若借鉴理科的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事半功倍,而且也不再是纸上谈兵。因为我要上一节关于语段方面的区级公开课,会选这个内容是因为现在的中考试题中经常会出现这方面的题目,而学生丢分却很严重,所以就这方面给学生进行专题复习。
【案例描述】
上课前,我搜阅了近几年全国各个省市的语段考查题,进行分类、研究,纵观中考语段考查题,基本上是让我们根据所给语段,从中筛选、提炼出一点或多点信息,再按题干要求完成总概括或分点概括。
一上课我先出示了本节课目标,接着把第一类及对应的方法出示给学生看,然后就开始用例題讲解。接着我出示第二个例题是拟标题,讲完学生当堂练习两题,练习题对应刚才的两个例题,可是学生的做题情况很糟糕,我连拖带拽讲完这个环节,就到第二类的讲析。可是我越上越没劲,学生几乎没反应。一堂课我终于是按原先计划的内容勉强上完,可是下课的那瞬间,竟然听到一个男生说了一句“这堂课听得累死了”,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上完后教研组老师集体评课,他们给了我很多建议,针对这些建议我重新备课,既然是教大家简单实用的方法,所以,我借鉴了理科的教学模式,不再是用常态的教学方法,而是强调过程性分析。
例:【2013年山东省临沂市】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不超25个字)
时报讯(记者李真)北京时间27日凌晨,为期12天的第66届戛纳电影节落下帷幕:“三顾戛纳”的贾樟柯最终凭借《天注定》拿下最佳剧本奖。
作为最早亮相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影片之一,《天注定》一开始就获得了广泛肯定,在各大西方媒体对获奖名单的预测中,贾樟柯以及《天注定》也被多次提及。因此,当《天注定》最终赢得本届电影节最佳剧本奖时,大部分媒体都认为这是“天注定”的。
师:请大家快速朗读这个语段。(生自由朗读)
师:这是一则新闻,对于这种特殊文体,请大家注意找导语的位置,因为导语对新闻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所以它的中心句是 。
生1:第一段。
师:可是中心句太长了,那我们该怎么办?
出示提示框:找到中心句——勾画关键词。
师:对于记叙语段,一句话概括内容要注意勾画什么?
生2: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师:对,那我们可以勾画出哪些词语?
生3:贾樟柯、凭借《天注定》、拿下最佳剧本奖、第66届戛纳电影节。(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在PPT中用彩色线条圈画出,显示给学生看)
师再出示完整答案:贾樟柯凭《天注定》在戛纳电影节获最佳剧本奖。
师:做了这道题,我们是不是信心大增,下面我们对以上两个例题进行小结。(投影出示)
小结:
1.读懂语段,分析语段的结构关系。
2.找出中心句,勾画关键要点,用一句话概括。
中心句简明扼要:照抄原句。
中心句较长且修饰成分多:摘录。
接着是给学生小试牛刀,出示练习题。
【反思】
两次课上完,我明显觉得第二次上得好,因为学生有收获就是最好的检验方法。第二次的课上学生反应好,举手发言也积极,课堂练习中绝大多数学生能掌握方法解题。我想不仅是因为这是自己班,我们彼此熟悉,更多的还是课堂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较之第一次都更好,回想这堂课对这两个方面我都重视了对其过程的分析。
首先,对教学设计的过程进行分析,这集中体现在备课中,特别是上过一次后,也听取了很多老师对我的建议,我重新思考我的教学过程,对其进行分析后确定课堂设计思路,既然是教学生分析语段,一开始就明确用什么方法,点明是从结构关系角度分析,然后围绕总概括和分点概括两个方面展开,而在指导对语段怎样总概括时,认真分析后确定的思路是,找的例题要能反映一般到特殊,就像例1到例2,也要考虑到由简单到复杂,比如,有的语段找到中心句就能解决,没有中心句的又该怎么办,如列举例1、例2再到列举例4,学生顺着教师设计的问题指引,顺藤摸瓜,一步步概括出答案。
其次,教学方法的过程性分析成为这节课的亮点,它是课堂设计智慧的呈现,更是对常态教学方法的改革。其实如今的语文课也正在进行多种尝试和改革,谁说语文课就只能用嘴说为主,毕竟最终呈现还是让学生用笔写出来,既然也是写,那就该教会学生把自己的逻辑思维过程像写数学题一样,一步步显示出来,而对语段分析时利用结构关系的过程性分析不只是语基类题目适应,其实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因为阅读理解中的很多题目其实就是针对具体语段出题的,如果会利用这种方法,很多题目就化难为易。这让我想到曾教过的一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因为用这种过程性分析方法其实就是把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解决了这些小困难,我们就解决了大困难,最终找到答案。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