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切繁华都是背景

2015-11-30李向红

新课程·中旬 2015年10期
关键词:青玉案箫声蓦然回首

李向红

关于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首词的主旨,历来有争议。有人认为它是一首爱情词,表达作者追慕的是一位超凡脱俗的美丽女子;也有人认为它是一首寄托词,正如梁启超所言“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那人”是作者自我的写照。其实,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即便是寄托词,它也是用爱情来比兴,以此来展现词人的“怀抱”的。换言之,如果不能理解这首词是一首感情真挚的“爱情词”,那又怎能读出它其中“寄托词”的韵味呢?

当然,这首词主旨为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写出生命中的美好,给我们带来新鲜而熟悉的审美体验,以此引领我们进入更高的人生境界。

元夕(元宵)本来就是一个美好的节日,宋代的元夕盛况空前,更是如此。幸而有词人的生花妙笔可以记录下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美好。元宵节重头戏是璀璨夺目的灯花、精巧多彩的烟火。“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明亮的花灯渐次燃起,像繁花缀满枝头,摇曳多姿,四望如一,蔚为壮观,令人目不暇接;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落下,好似彩星,吸引着人的目光随着光与火不停地旋转和升降。这画面已经很绮丽动人了,而诗人还偏要说这些都是浩荡的“东风”带来的,仿佛是大自然的神来之笔,这就平添了清新的美感和欢乐的气息。“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灯火辉煌的佳节,也正是风清月白的良宵啊。此夜灯月交辉,闹市区游人如织,车如流水马如龙,城中各处丝竹声不断,当此良辰美景,人们沉醉了,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

逝……

写元夕的词,这首辛词从来不是可有可无的一首。但你若以为这样便体现了这首词的价值,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前面的描写,虽非闲笔,却聊为助意而已。真正好的,能激起人心底波澜的,是后面一段。

火树银花,灯月交辉,人潮人海,歌舞升平。写繁华的景象,是为了表现诗人的沉醉吗?不,“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诗人用字自持,避免用力,“动”“转”“舞”等字眼,轻轻一扫,既写出了元宵的热闹与旁人的沉醉,同时也写出了诗人的疏离。“宝马雕车香满路”“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衣香鬓影,佳人如云,但她们都纷纷地走过了。是的,沉醉的是旁人,而诗人并没有融入狂欢的人群。游走于这样幸福、欢乐、热烈、熙攘的场面,诗人为什么未能忘情呢?

直到最后,我们才恍然大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们为刹那的顿悟而惊喜,却也为诗人的苦心痴意而感动。原来走过的繁华只是浮云,旁人的热闹,竟是诗人的落寞,因为在汹涌的人潮中,诗人寻寻觅觅却无所获。滚滚红尘,茫茫人海,这一番踏破铁鞋的追寻,难道不会白费吗?呵,在历经千辛万苦后,诗人的希望竟然没有落空!蓦然回首,他苦苦追寻的“那人”竟伫立在不远处灯火阑珊的地方,真真切切!这突然而至的美好叫人流泪!

说到底,“一切繁华都是背景”。背景中映现的是那人的身影。若无那人,再繁华的景象又有何意趣呢?反过来,因为有了那人,对繁华的描写有了着落。

“那人”即伊人,伊人如何美好呢?依托前面的文字,我们尽可发挥我们的想象:她躲开了狂欢极乐的人群,独自一人在灯火稀疏的冷僻处,有一点孤独,又自甘寂寞;相比那些衣着华丽、笑语盈盈的佳丽,显得清冷自持,与众不同;她站在那里,有一种遗世独立的气质,但也许因为暗怀期许,比杜甫笔下幽居空谷的“绝代佳人”,多了一分温暖……词人没有描述“那人”,但却运用反衬的艺术暗示了“那人”的形象。若没有前面的关于元夕的种种描写,我们又如何体会得到,“那人”的超凡脱俗之处在哪里呢?元夕的繁华,反衬的是“那人”的孤高;佳丽的美艳,反衬的是“那人”的清冷。只是词中反衬艺术的运用,是那样不露痕迹,以至我们差点以为最美的华章在前面,却不料最美的故事是在后头。当然,惟其如此,词人才能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把将词意推向高潮,将那最美的一瞬定格——发现那人的一瞬,是失而复得的一瞬,是人生顿觉圆满的一瞬,“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懂了这一瞬,我们的内心会有千回百转、百转千回的感觉。

正因為这种境界的美好,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其实,岂止成大事、大学问者会经过这种境界呢?“论是爱情、学问还是功名,追求抑或探索的过程,无不缺乏困惑、挫折和失望,苦苦寻觅的过程是最孤独、最煎熬的。”然而,当经历了探寻的过程,最后终有所获的时候,谁能说人生不是到达了一个最美好的境界呢?

所以,这首词究竟是“爱情词”抑或“寄托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领略到词中的美好。

参考文献:

见陈婧.英雄无觅处,词中遣悲辛:辛弃疾之《青玉案·元夕》赏析[J].现代语文,2012(12):25.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青玉案箫声蓦然回首
《青玉案·元夕》
庆幸
青玉案·元夕
吹箫引凤
赏“蓦然回首”
写信
饮相思
庄子说:自然的箫声
忆王孙·阅完《资治通鉴》(第6卷后有感)
锦诗:青玉案·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