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 创新思维方式
2015-11-30毛进岳
毛进岳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老师没有问题离开教室,这样没有问题的教学谓之是最好的。而新课改则强调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在课前预习时,独立探究,自我突破,发现问题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我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自主创新、自主探究的前提,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大胆设计探究性问题,找出材料中的疑难问题,自己通过阅读教材内容,查阅相关信息资料,自我解决疑难问题,把提出的问题和找到的答案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讲给其他同学听,把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让其他同学解答,对有争议的问题也可相互辩论。通过辩论既解决了学生各自心中的困惑,明确了知识要点,也把课堂引向了一个高潮。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展示才华,飞扬个性的舞台。
二、在课堂引入上留下疑点,设置悬念,发现问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启迪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引起学生对课堂将要讲述内容的关注,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导入方式,以刺激和感染学生,使之产生问题兴趣。课堂导入有很多种方式,如:播放音乐、电影片断、故事、谜语、表演、插图、漫画、阅读材料等。这样,学生就通过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这种导入方式既给了学生创造、思维、想象、表演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产生问题的意识和兴趣。
三、在导课中激起探究欲望,启思生疑,发现问题
教师应变授课为导课,把生搬硬套的课堂传授知识,变成在启发诱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要以问题为中心,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阅读中思维,在思维中提问,在提问中释疑,通过设疑、质疑、释疑、点疑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
1.学生自读教材——读疑
古人云:“读书须有疑,小疑則小进,大疑则大进”。读有所思,思有所疑。在学生读课文内容之前,教师应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这节课同学们人人都是主考官,你先自己读课文内容,边读边思考,边思考边出题,看谁表现得更出色?”教师对出题的内容、出题形式都要提出明确的要求。
2.学生自觉出题——质疑
这是一个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所在。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渗透,摆出自己的观点,把自己认为本课的难点、重点、考点出成考题,说出来考考其他同学,每个人都出都说,相同问题只说一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敢出、敢问、敢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提出假设,对出错问题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引导,启发学生用另一种方法或站在另一个角度思考。
3.学生相互自答——释疑
释疑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解决。如果说质疑是“我思”的创新过程,那么释疑就是“我思”的创新结果,是主体主动追求结果的过程,是“读疑—质疑”的落脚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和“鼓励”。所谓“引导”,就是点拨疑难,引导的过程就是点疑的过程,在学生答非所问或产生歧义、回答不恰当时给予适当、必要的启迪和点拨,让学生的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迁移,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再思考、再探究、再发现,直至理解和掌握,把知识吃透内化。所谓“鼓励”,就是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以赞赏的口吻肯定每一个学生的回答,以欣赏的目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独到见解。
4.师生合作探究——探疑
“探疑”就是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深度和所涉猎的范围,教师对学生适度引导,共同探寻学生忽视了的问题和需要适度拓展的知识。也就是对学生遗漏的知识点“补疑”,引导他们尽量从深层次、多角度进一步探索分析,走出迷津,发现更多的问题。
四、课尾拓展延伸——留疑
美国教育家认为: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更要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特别是课尾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延伸,启发学生进一步生疑,去挖掘更深层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探讨,不断提出新问题。即在课堂总结后,要留出一点时间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反思:还有什么疑问?打算怎么办?或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在课后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疑问”是一种探究,教师要平等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问题,“释疑、解惑”并非是将疑惑全部解决,而是重在启发引导学生在明白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参考文献:
周滔滔.高中历史教学以问题意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J].南京师范大学,2014(04).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