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外语教学中实施双向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2015-11-30蒋晓略李金闯
蒋晓略 李金闯
【摘 要】近年来对于外语学习误区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日益凸显的一种现象就是中国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存在文化失语现象,笔者针对这一现象,对本校的学生进行了专门的调查,调查结果为在外语教学中实施双向文化教育提供的必要性和依据。
【关键词】文化失语;双向文化教育
一、外语学习的误区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Claire Kramsch 在《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一书中提出:“理解目的语文化需要与自己的母语文化相比较……以跨文化为导向的文化教学不仅是信息传递,它还包括对目的语文化及母语文化的深思。”由此可见,交际本身既有外国文化的参与,又需要母语文化的参与,它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花在学习外语的时间和精力很多,但是花在学习中国文化典籍和提升母语素养的时间精力就远远不够。这样造成的局面就是很多外语学习者知道圣诞节的来历,喜欢情人节的浪漫,熟悉复活节的典故,却不知端午节的来历和清明节的神圣肃穆。甚至有学生在翻译“Milky Way”时翻译为“牛奶路”而非“银河”。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从丛把这种现象称为“中国文化失语症”。
二、 非英语专业母语文化知识的调查
笔者于2014年对我校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共计807人,来自10个不同的专业,分别是软件工程、统计学、生医工、工程力学、教育、计算机、历史、文学和土木工程专业。使用了陆魁秋先生设计中国文化常识问卷, 其问卷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交际规范以及民族和信仰诸多方面, 共30小题,每题100分, 满分为3000分。接受调查的807名学生中,其中5人放弃,共收集802份问卷,人均总分为895分(大约相当于百分制的30分)。调查的结果反映出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对母语文化知识相对匮乏现象严重。
三、 原因分析
首先,传统的英语教学重点教授外国文化知识,这样致使学生在课外花大量时间学习外国文化,从而使我们自己的母语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冷落。在笔者所教的2014级四个专业的学院中,开设与中国文化知识有关的课时只51节,共计3学分,占其选修总课时的(705课时)的7%,这是一个相当低的比例,可以看出,母语文化根本没有课时的保证,因此学生如果自己不能在课外自觉学习中国文化的情况下,是根本无法在课堂上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
其次,从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各种英语教材来看,中国文化的课文篇章甚少。而以英语国家为背景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和精神层面的内容几乎比比皆是。这一现象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国内英语学习者即使主观的想通过教材来弥补母语文化的缺憾,但是客观情况却不允许。
再次,我们英语教学的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双语人”,首先需要英语教师成为真正意义的“双语人”。但是对于我国庞大的师资队伍来说,除了具备好的性格和良好的基本功,广博的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良好的教学方法外,过硬的文化修养和素质还需加强。
最后,外语教学中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的薄弱。外语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分别是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其中母语文化在实现“社会文化能力”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文化能力又包含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整合与积淀能力。在语言能力层面,如果一个人母语学不好,很难真正学好一门外语,在语用能力层面,同样要求对母语文化的理解;而评价能力又是建立在分别对母语和目的语了解的基础上展开的,学习者需要通过本人对于语言承载的文化在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内化,最终积淀成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
四、结语
在外语学习中母语与母语文化失语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对我们从事外语教学的工作者无疑是一种提醒和挑战。在外语教学中实施双语文化教育是必需的,更是必然的。作为外语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通过提高自己的母语文化内涵和修养从而达到更好地引导外语学习者对母语的理解,内化从而最终达到我们国家人才目标中提到的称为真正优秀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参考文献:
[1] Claire Kramsch: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