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实验教学功能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15-11-30徐辉张明

企业导报 2015年20期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就业能力路径选择

徐辉 张明

摘 要: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核心问题,涉及因素众多,该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非线性问题。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理论和实验教学功能视角,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与表现,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有效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选择,因此,本文的研究对培养和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较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实验教学功能;就业能力;工商管理专业;路径选择

一、引 言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核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目前存在以下矛盾:一是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二是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滞后的盾;三是毕业生愿望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的矛;四是就业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与现工作模式的矛盾。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不是毕业生数量多,而是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问题。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基本上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但他们的实践能力普遍较弱,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随着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各行各业对大学生的需求会越来越高,高校自身也应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以更好的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尽管各级政府已着手实施更加合理、有效、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理顺机制,协调各方面力量,以期为大学生创造良好宽松的就业环境和政策支持,但这些都是事后的补救行为。认真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事前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实验教学环节对教学质量的好坏,对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起着决定性的影响[1]。

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目前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实验教学环节都是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校教学与现场实际脱节的问题。一方面,接受学生实习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并给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带来风险,所以尽管企业签订了建立实习基地的协议,但实际上并不愿接受学生实习;再加上扩招后各高校实习经费紧张,学生人数增多,企业即便有心也无力接纳,从而造成实习走马观花等问题。另一方面,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限,学生在实习中遇到问题,既得不到实习企业员工和领导的解答,也得不到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除少数步入硕士研究生行列外,大部分将进入企事业、行政机关单位,从事工商管理专业或与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种种工作。简言之,工商管理专业所培养的本科人才,主要是应用型人才,而非理论研究型人才。

为探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近几年来,通过调研和走访毕业生、企业和国内其他高校,深感在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素质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两大问题。这两大问题,反映在专业教学计划上,只见课程设置,不见能力、素质培养方案;只见理论教学安排,不见实验教学安排;反映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是只见教师的课堂讲授,不见学生的实训或实验;反映在教学成效的评价上,是只见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见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成果。正是由于存在这两大问题,致使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磨合期长,适应性较差,难以迅速进入工作状态,难以满足实际部门对人才的要求。为此,本文将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的视角探讨如何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动手能力,为他们度过职业探索期,打通就业不畅环节做好充分准备。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概述

众所周知,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是多方面的,但是,最基本的功能是[2]:(1)使理论教学得到深化。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的深化作用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二是可使学生将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将零散的知识转变为系统的知识,实现知识的意义构建,真正成为知识的掌握者。从这种意义上说,实验教学的作用首先表现为提升理论教学水平,提高知识传授效率的作用。(2)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人们所具有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科学、人文素质,必然基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换言之,进行知识传授是进行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前提与基础。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知识等同于能力与素质。知识是获得性的,所获得的知识能否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在何种程度上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取决于学生是否进行知识运用的实践,在何种广度与深度进行知识运用的实践。从这种意义上说,实验教学是知识向能力、素质转化,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必经环节或必备条件。(3)不同人才类型的差异。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有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之分。我们既要看到,无论是为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研究型人才而进行的实验教学,还是为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而进行的实验教学均具有上述两大功能,但也要看到二者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为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研究型人才进行的实验教学的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和科学求真的精神,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从事知识创新的基本技能、手段和方法,具有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进行的实验教学的功能,则在于培养学生的的团队意识、开拓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与诚信意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从事专业工作或创业的基本技能、手段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4)不同人才规格的差异。还要看到,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有不同的规格,有高职高专规格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有本科规格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还有研究生规格比如MBA、EMBA等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所培养的人才规格不同,实验教学的功能也有所不同。为培养高职高专规格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进行的实验教学的主要功能是增强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为培养本科规格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进行的实验教学的主要功能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和一定的应用技术开发创新能力;为培养研究生规格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进行的实验教学的主要功能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技术创新开发能力和高端经管管理能力。理清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的功能定位是十分重要的,不切实际地提高或降低实验教学功能层次,无疑有悖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相关理论综述

就业能力是从国外引入的概念,学者们在认识上尚存在一定的分歧,这导致了我们在使用这一概念时的简单化或者复杂化。简单化是把就业能力等同于应聘能力,复杂化是设定复杂的指标体系弱化了实际的可操作性。事实上,在西方就业能力的内涵是在不断演变的。1909年Beveridge首先有就业能力的提法,最初的定义是以成熟劳动者(able-bodied workers)的可利用率为根据。其目的是为了能够辨别出哪些劳动者是需要被替代的(不能雇佣的,比如说年老的),哪些劳动者是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可以雇佣的)。在随后的几十年内就业能力的内涵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些研究关注如何提高社会弱势人群的就业能力,因此通常把这一概念作为结果变量,较少关注这一变量本身的测量及其后续的影响。Gezier把这种将劳动者分为可雇佣的和不可雇佣的就业能力概念叫做“二分法的就业能力”(dichotam

ic,ployability)。

英国学者Hillage和Pollard把就业能力阐述为“可雇用性”,指的是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能力。对大学毕业生可雇用性指的是其从获取就业岗位、维持就业岗位、重新选择和获取新的岗位这一动态过程的能力。可雇用性是一种学习过程,它不仅要从复杂的学习中获取,还需要用恰当的方式和方法向雇主展示,需要在工作生命周期中持续更新,需要拥有可转换的关键技能,如沟通技能、解决问题技能、人际技能、承担责任和组织能力等。美国大学教育和工作测试中心通过工作关键系(Work Keys System)制定了包含7项就业能力的一个大型量表,这7项能力是:阅读能力、应用数学能力、听力、写作、定位信息、应用技术和团队工作能力。此外,典型的测量工具还有“德克萨斯福沃斯学区的C3项目和密歇根州的部长职务发展和测评”。现在,除了基本的读写能力以外,某些就业能力的测量也开始强调通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因此,在引入就业能力概念和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可操作性的把握。

综上所述,关于就业能力,国内外研究者有多种界定。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0)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瑞典的M·L·戈德斯密德经过调查认为,使大学生顺利就业要具备五个要素,一是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二是人际关系技巧,三是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四是有效的工作方法,五是敏锐的广阔的视野。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epart

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DFEE)则把就业能力解释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指在劳动力市场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国内有学者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也有人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就业能力与特殊能力。虽然定义很多,但可以确定的是,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原因分析

(1)基本工作能力欠缺。基本工作能力是指大学生进入职场、获得工作的最基本的能力要素,主要包括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从事实际工作必须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如诚信、乐观、自信等品质。根据相关研究,用人单位对应聘者能力、特征的重视程度调查及对目前毕业生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沟通表达能力、团队精神、忠诚度等素质非常看重,这些都是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首要标准。然而目前大学毕业生却在多方面存在着欠缺,思想观念不成熟,对工作缺乏热情、拈轻怕重,难以适应职场环境;与人相处存在障碍,缺乏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过于计较自己的利益得失,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着诚信缺失,甚至出现简历造假现象,对本职工作缺乏一定的忠诚度;面对压力缺乏自信甚至心理健康出现危机等。(2)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学习能力不强。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后,应能够全面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将其用于指导实践,而且应该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在工作岗位上进一步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架构。但目前大学毕业生存在着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的现象,专业功底不扎实,一知半解,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因此在就业中遭遇困难。或者即便就业后,因自身学习能力不足,而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知识更新。(3)实践能力不足。实践能力是运用知识进行实际工作的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动手操作能力,也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各种能力综合应用的外化体现。当前,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时,非常看重应聘者的实践能力,很多企业希望招聘来的大学毕业生一来就能马上胜任工作。但是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一直是阻碍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又一大因素。目前很多大学生存在着实际操作能力差,综合应用能力差,甚至不能学以致用,眼高手低,难以适应市场需要,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4)创新能力缺乏。创新能力就是敢于独辟蹊径,提出新思想、新方案、新办法,创造出新产品、新技术,开辟新的领域的能力。是知识与技能经过一系列的归纳、分类、总结后形成的复杂而协调的行为动作,是一种综合性、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具有强烈的社会实践性、高度的综合性、突出的创造性和鲜明的个体性等特点。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只有靠不断创新才能够生存,而企业的创新取决于它的人才的开拓创新能力。因此墨守成规、不具备创新能力的高校毕业生受到了冷落。目前大学教育注重的是知识传授而非方法传授,因此存在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缺乏,走向工作岗位以后后劲不足,工作缺乏创意等弱点。(5)择业意识的形成相对滞后,求职能力有待提高。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刚刚起步,就业指导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大多数学生都是在临近毕业的几个月里开始求职,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并不了解,对自己和职业都没有太多的认识,更谈不上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在就业时常常手足无措,不能准确把握求职信息,准备不足。求职技能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是决定大学生能否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职业生涯规划与择业意识形成的滞后,导致了求职技能的缺乏,在应聘时没有运用相应的应聘技巧与策略,容易造成求职失败。

五、有效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路径选择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高校各部门协调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要重视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应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服务,积极拓展就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提供条件,搭建舞台,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使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其路径选择如下:

(1)政府应确立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战略,

积极搭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平台。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政府应充分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价值,确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战略,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积极搭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平台。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中的主渠道作用,健全社会公共职业训练平台,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实施职业训练,使其掌握职业搜寻的能力,获得对职业领域的适当了解,提升就业与发展所需的相关能力。其次,政府要建立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衔接的职业标准体系,规范与完善相关的社会职业培训体系,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再次,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采用财政政策激励社会各界以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的建立,以扩大高校在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方面的可利用资源。如政府利用费用分担机制与企业建立就业能力开发基地,或者对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训练的相关机构或者项目提供奖励、资金援助或者政策优惠。当然政府为此已经迈出可贵的步伐。2007年国家税务总局针对困扰企业和高校的实习成本问题出台了关于《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支付给在本企业实习学生的报酬,可以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依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扣除。但这些内容对企业、学校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教育部门、劳动部门从法律上规范企业、学生在实习中的行为,避免实习中的违约、毁约等问题发生。(2)高校要加强教学改革,实行“理论课堂”和“实验课堂”相结合。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高校应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改革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改变陈旧的“讲授式”、“接受性学习”课堂教学的模式,由传统的以知识注入为特征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主的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实行“理论课堂”和“实验课堂”相结合。在“理论课堂”上,对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合理搭配与组合,并通过柔性教学机制加以实现,灵活调整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重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取向自主地选择课程;调整原来知识传授式的大班教学模式,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采用教学互动、交流启发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中,通过主动思考、大胆置疑、积极探究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应“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当前,不少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眼高手低。因此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大实训力度,努力建立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建设立体化、全学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学生的社会实践、实验教学、专业模拟实习与实训、创业教育、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活动等。(3)高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特点,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学校的主观愿望,也不是政府的行政力量,而是市场需求。高校应密切关注国家和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做好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工作,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专业设置及调整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动态,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及各专业的招生规模。应有自己独特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点,不能一味追求大而全的规模和专业设置。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差异性催生了高校的人才培养的差异性。高校应突出自身特色,培养“适销对路”的“产品”,使各专业的大学生都能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应该是一个能够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柔性机制。高校应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按照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差异性进行创新。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把优化课程体系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重点,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加强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推进基础理论与实验实训有机结合、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的项目式、案例式模块课程建设。按照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大模块设计课程结构,对相关或相近专业进行交叉整合,减少理论课和必修课的课内学时,增加实践课、选修课的学时,强化课外指导。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创新课程体系,挖掘和共享课程资源,在各门课程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因素,从而充分满足学生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4)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重视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创业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将培养大学生做人的本领和做事的能力相结合。”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加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是高校刻不容缓的一项战略任务。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就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培养其创业精神,引导大学生把创业作为将来职业生涯中实现理想和人生价值的一种途径。宣传成功创业经历,把创业作为大学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学校的科研和产业同大学生创业结合起来,成立大学生创业中心,设立创业基金,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平台。其次要通过创业教育和培训,达到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目的,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如 “创业教育”、“创业与风险投资”、“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技法”等,针对创业基础、实务知识和创业选择的培训与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本创业技能,以便学生正确地选择创业项目,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再次,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如通过举办“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论坛、创业服务工程、大学生创业联盟计划以及校企合作等,让大学生具备环境适应能力、社会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判断分析与决策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支持鼓励学生成立创业类社团组织,将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聚集到一起,吸收更多学生主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5)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就业指导不仅是找工作的指导,更是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开发,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追求,内化科学的择业创业观念。高校应加强系统化、科学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建立就业指导工作新模式。加强对大学生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所有环节与层面,努力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制定职业规划。应从新生一入学,就开始对其进行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训练,帮助他们了解本专业就业状况和就业市场的需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情况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使之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技能;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中心,建立大学生自我测评实验室,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性的职业实践活动,开展职业意向测评、职业兴趣分析测评等,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使学生在了解就业市场、认识自己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六、结束语

把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问题作为新形势下现代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进行理论探讨,涉及因素众多(政府、高校、企业、大学生和社会等因素),因此,该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非线性问题。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与表现,本文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理论和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视角:(使理论教学得到深化、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不同人才类型的差异和不同人才规格的差异等方面)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提出了有效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选择。然而,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择业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学生个体在就业中会面临不同的就业问题或困扰,也可能出现一些就业心理问题或不良情绪,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该对其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根据其实际情况“量体裁衣”规划职业。对在就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及时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避免他们走进心理误区,帮助他们调整就业心态,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胜兴.加强公共实习平台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J].群言,2010(10):8-9

[2] 曾小彬.关于经管类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9):1-3

[3] 王霆,唐代盛.国外就业能力框架和模型研究发展综述[J].求实,2006(4):214-215

[4] 李玉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与培养探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102-105

[5] 孙长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87-88

[6] 陶金国.在课程教学中实施创业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3(22):39-40

猜你喜欢

工商管理专业就业能力路径选择
本土化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创新研究
体验式教学法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新探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人力资源招聘与测评”课程中团队学习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调查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