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的古诗英译谈翻译理论中的“文本性”和“创造性”

2015-11-30郑迎宇

雪莲 2015年21期
关键词:创造性建议

郑迎宇

【摘 要】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其“文本性”,还是“创造性”一直以来都是众多翻译家争论的话题。翻译的范围之大,可以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甚至一砖一瓦。本文从对中国古诗的英译中,分析翻译过程中的“文本性”和“创造性”在古诗翻译中的孰轻孰重。提出了古诗翻译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文本性;创造性;古诗英译;建议

一、引言

古诗,是中华文化最具鲜明特色的文化之一。古诗不仅浓缩了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含有鲜明的语言文化特征,而且是诗人的思想与文字在作品中融为一体的产物。中国古诗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捷径,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一个多世纪以来,众多翻译家都不懈努力致力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然而,由于中国古典诗歌其自身的特点,特殊的语言结构以及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古诗的英译困难重重。翻译理论中地 “文本性”和“创造性”,其实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直译”和“意义”。那么在对古诗的英语中,我们带地应该遵循直译的原则,还是应该遵循意译的原则呢?

二、文本性和创造性

翻译理论中的文本性,是指翻译作品要忠实于原文,也就是直译。翻译理论中的创造性,是指翻译作品要“脱离”原文,重新组织语言结构,在意思不变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再创造,从而达到“雅”的效果。

朱光潜说:“所谓‘直译是指依照原文的字面翻译,有一字一句就译一字一句,而且自居的次第也不更变。所谓‘意译就是把原文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不必完全依照原文的字面和次第。直译偏重对于原文的重视,‘意译偏重译文语气的顺畅。”

许渊冲在 《翻译中的几对矛盾》 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意译确实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无论直译、意译,都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第一位。”

而冯庆华在他编著的 《实用翻译教程》 对此提出了更详细的定义。所谓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译文的语言与原文的语言常常拥有相同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并能产生相同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采用直译。所谓意译,就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译文的语言与原文的语言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拥有同样的形式来体现相同的内容,更谈不上产生同样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采用意译为好。

1790年,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指出:“原作的长处应完全无损的移入另一种语言,使移入语所属国的本地人能够明白的领悟,鲜明的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泰特勒非常注重对原文的忠实。在此基础上,他也提出了著名的泰特勒三原则。著名大翻译家奈达说,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而文本性,正是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忠实于原文。

Ezra Pound翻译中国诗的成功使得美国的翻译家们热心于把翻译当成“再创作”追求译作的文学性。著名翻译家王佐良说过:“文学翻译不是机械乏味的事,而是一种创造的努力。”怎样

译诗?他认为主要的一点是译诗要像诗。要忠实于原作,但又不必追求每行字数的一律。要把握整篇诗的精神、情调、风格,然后才确定细节的处理。Cicero被誉为拉丁文的典范,他表示没有必要逐字翻译强调保持原作总的风格和力量。我国著名的大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他的“三美论”中提出:“三美的重要性不失鼎足三分的,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其次是形美。”

直译和意译各有特点,在翻译中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就来讨论一下在诗歌翻译中文本性和创造性孰轻孰重。

三、古诗英译实例分析

诗歌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人类的各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千差万别,但是无论两种语言的差异有多大,肯定存在相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就成为直译和意译共同存在的基础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Farewell To Prefect Du

You'll leave the town walled far and wide

For mist-veiled land by riverside.

I feel on parting sad and drear,

For both of us are strangers here.

If  you've  a friend who knows your heart,

Distance can't  keep you two apart.

At crossroads where we bid adieu,

Do not shed tears as women do!

我们都知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伤。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地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谊,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名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温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很显然,译文并没有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而是意译,其中加入了很多创造性的元素。比如第一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从表面来看,是在描写两个地方的风貌,而内在却隐含了送别的情谊,译文中的youll leave the town就正正突出了这一隐含的情谊,体现出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第二句中的riverside本让人产生疑惑,因为原文中并没有任何一个字表示河边,河岸之类的词,这里却用了riverside,细查之下才知,“五津”确实是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而wide和riverside两个词也起到了对仗、押韵的作用。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广为流传的两句诗。这里将它译成了If  you've  a friend who knows your heart,Distance can't  keep you two apart。从整首诗的翻译上来看,译者还是花了不小的心思的。他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并没有按照原文逐字翻译,并且每句结尾drear和here,heart和apart,adieu和do都形成了严密对仗,符合原文的特点。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明月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A Moonlit Night On The Spring River

In spring the river rises as high as the sea,

And with the river's rise the moon uprises bright.

She follows the rolling waves for ten thousand li,

And where the river flows, there overflows her light.

The river winds around the fragrant islet where

The blooming flowers in her light all look like snow.

You cannot tell her beams from hoar frost in the air,

Nor from white sand upon Farewell Beach below.

No dust has stained the water blending with the skies;

A lonely wheellike moon shines brilliant far and wide.

Who by the riverside first saw the moon arise?

When did the moon first see a man by riverside?

Ah, generations have come and past away;

From year to year the moons look alike, old and new.

We do not know tonight for whom she sheds her ray,

But hear the river say to its water adieu.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

整首诗以月为主体。月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即写出了江南美景,又透露出人生的哲理。如果将它整体采用文本性译法,必然无法体现其中的哲理性和一些蕴含的情感。其中“滟滟随波千万里”,在这里,译者把它译成了“She follows the rolling waves for ten thousand li”,我认为这里出现了一个翻译错误,千万和ten thousand并不对应,而且他直接把“里”译成了“li”。其实在这里,完全可以采用创造性的译法,深入了解一下这句话就能知道,其实它突出的不是这个数字,它是想表达一种意境,月光铺满江水,放眼望去,处处都有明亮的月光。“ten thousand li”不仅没有忠实于原文,也没有译出此句的意境。“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此句为这首诗的转折句,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这里,译者将它译成“We do not know tonight for whom she sheds her ray,But hear the river say to its water adieu.”我认为这句话译的是很好的,译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人不由自主的浮想联翩,好似一个温柔伤情的女人,在望着江水的流去,很好地为下面男女相思之情做了铺垫。即忠实了原文,又发挥了想象力,创造性的译出了它的内涵。

这篇译文从整体看译的还是不错的,译者采用了押尾韵。可以看出,如果将一篇中文古诗翻译成英文,如果只采用文本性的译法,很多时候都会显得生硬。因为中国的古诗博大精深,很多词和句都不只是表面的意思,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应该先通读原诗,深入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以及全诗所要表达的思想,然后再适时的,创造性地去翻译。

如果说翻译是戴着镣铐的舞蹈,那么诗歌翻译就要求舞者不但能跳,而且要跳的优美,使人得到美的享受,所以成功的诗歌翻译就是对原诗的审美再现。

综上所述,在古诗的英译中,我们不能“刻舟求剑”,而应“上下求索”。也就是说,在翻译古诗的时候,不应该把目光局限在原诗中的词或句,我们应该创造性地去探索,认真考察北京,反复推敲诗歌意境。依照庞德的话,译者应钻进坐着的灵魂深处,与其达到“神合”。脱离“文本性”的翻译,在不脱离原文思想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创造,把中国的古诗译好,译美。

参考文献:

[1] 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53-454,798.

[2]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44.

[3] 许渊冲.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李海洁.功能翻译理论对于诗歌翻译的借鉴[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

猜你喜欢

创造性建议
公民作为专利申请人的创造性自我初评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我的学习建议
高考二轮复习的几点建议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