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课堂教学的动与静

2015-11-30黎秋文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活跃结合安静

黎秋文

摘 要: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课堂上科学地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是提高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方面。我认为一堂成功的课,既不是静悄悄的,也不是把课堂搞得轰轰烈烈的。而是要不失时机地把握好“动”与“静”的关系,“动”与“静”相结合。

关键词:安静;活跃;课堂;结合

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课堂上科学地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是提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方面。我认为一堂成功的课,既不是静悄悄的,也不是把课堂搞得轰轰烈烈的。而是要不失时机地把握好“动”与“静”的关系、“动”与“静”相结合。

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中的动与静呢?“动”即以游戏、表演等形式把所学知识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参与其中,从而培养对课堂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静”即由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学习新知,有条理的传授给学生。

古人云:“静能生慧”。 于是有的老师非常注重课堂上的“静”,喜欢一根针摔在地上都能听得见的纪律。一个人站在讲台上孤芳自赏滔滔不绝地讲上四十分钟,自认为教学效果好,结果会怎样呢?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一进课堂就成为僵化的木偶,昏昏欲睡,眼神呆滞。造成课堂上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发言,不敢发言。即使是老师指名道姓也很不乐乎站起。有时学生一副胆怯别扭的动作令你哭笑不得。这究竟是何原因造成的?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思吗?这都是教师过分强调教学的静,忽略了教学的动。长期以来,总习惯以课堂安静程度来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其实 “教室里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同学们都瞪大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老师”,这样的课堂未必是一堂优秀的课堂。如果过分强调教学的安静作用,忽略了教学的动。把课堂当作展现教师自己才华的舞台,把学生当作接收器,而忽略了学生的发展、思维、动态需求。那么长期以来,教师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久而久之,课堂便成了学生的包办所,学生便规规矩矩成了听众。学生只有被动地参与,消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的确,课堂教学需要“静”,没有“静”的“动”是散乱的活跃,宁静方能致远,在开放式的课堂中是得要给学生留一点静,让她们酝酿情感,品味思索,唤出内在的灵性,这非常难言可贵,可一味求静得课堂,只怕死气沉沉的课堂可能会有不少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思想分心,最终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既然静的课堂不能达到理想的课堂,那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状态,让学生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让课堂动起来不就行了?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興趣是入门的向导,是动的起源。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认为:“智慧始于动作”,他主张课堂教学要变“坐中学”为“做中学”。于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电脑的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得到广泛运用。有些教师片面地强调课堂气氛要充分活跃,认为越热烈越好, 整个教学过程从头到尾充斥着大量复杂的信息、不停转动的画面,课堂上自始至终提问题,讨论不断,或举手回答声、或讨论声此起彼伏,师生忙得不亦乐乎,好像一个竞赛场面。这样就是一堂科学的课堂教学了吗?其实,不然。

我认为一堂成功的课,既不是对教案机械的照本宣科,也不是硬要把课堂搞得轰轰烈烈,摆花架子。而是要不失时机地把握好“动”与“静”的关系, “动”与“静”相结合。

教学过程是“动”和“静”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动”和“静”需要平等地参与教学。因此,课堂教学不仅安静如水,更要波涛汹涌;不仅要想方设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感受,更要让它们懂得在沉思中聍记;不仅要“教室里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而且更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大胆质疑和提出问题。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动与静的节奏,根据教学的需要转化动与静,像大海一样,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汹涌澎湃,两者交替出现,一张一弛。老师具有应有的魅力,就能感染学生,让学生可静可动。我们可以先用游戏、表演等形式吸引学生,使学生心甘情愿的“动”起来,积极投入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来。然后采用独立思考——“静”、小组合作——“动”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完成教学内容。在动静结合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特点等诸多方面来考虑,灵活的选择“动”“静”与组合“动”“静”。

课堂气氛中的动与静是相对的,动、静只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把握好动与静之间的度。教师要把最有价值的知识以最有效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从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入手,实现学生学习方法的根本改变,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对学生来讲都是必要的,对其有效整合,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教师在掌控课堂教学时,应根据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适度,调控选择动还是静得方式,来营造最佳课堂教学气氛,从而达到最佳课堂教学效果。调控好课堂教学中的动与静,也就创设了完美和谐的课堂。

综上所述,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识到,课堂单是静了不够完美,只是动也不是最有效的课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把握好“动”与“静”的关系,适时地“动”与“静”相结合,这样才能实现最佳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蔡楠荣.《课堂掌控艺术》[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3.

[2].魏婷婷.关于“教学生活化”的再辨析——从美国的“木匠教学法”看我国的“教学生活化” [J];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06期.

[3].宋秋前著.《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1.

猜你喜欢

活跃结合安静
深入敌后,保持安静
楼上请安静
活跃在抗洪救灾一线的巾帼身影
这些活跃在INS的时髦萌娃,你Follow了吗?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来的双面性效果分析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