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初中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想

2015-11-30许海明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体育俱乐部构想教学模式

许海明

摘 要:现阶段我国中学体育教育改革要求正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向多方位、多渠道方向发展,针对现在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提出中学建立体育俱乐部的构想,以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的模式开展体育教学,学校体育俱乐部是学生参与并组织的主动性活动团体。它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实现学校体育向群众体育、终身体育的过渡。

关键词: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构想

一、构想之背景

中学生处于认识和接受知识技能最美好的阶段,是一生中身体状态可塑必的最佳时期。在这个阶段的体育教育的成功与否将会对每个学生的未来起着很大的作用。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是我国整个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传统的学校体育已不断向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和健康体育方向发展。为了加快中学体育改革这一发展进程,建立初中学校体育俱乐部实属必要,而且在“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下,能更好的保证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使学生的身心健康获得全面的发展。初中学生喜欢参与体育活动,但大都不喜欢上体育课,教师上课也处于无可奈何的“被动”状态。原有的体育教学的内容,结合和组织形式均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停留在田径、体操、球类三大项上。

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一味强调“全面发展”,各项目平均排课,教材内容杂乱而繁多,“遍地开花”,几乎每一节课都要学习一个或几个新动作,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部分教材缺乏兴趣,学习中带有强迫性,也有部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因教学时数太少而浅尝辄止,在某些项目上“吃不饱”,不利于整体教学的同步进行。某些项目不仅难度大,且易受场地、器材、设施的限制,课堂上大量的时

间被技术动作讲解、示范纠错所占用,学生自主练习时间很少,其结果是样样都学,样样都学不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和锻炼方法、途径使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是很高,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学生在体育课上每个项目都要学,但又不可能有较长的时间系统的学习,因而只能达到初步而不能熟练掌握动作技术的水平,时间一长,所学的动作技能就会淡忘甚至消失。而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建立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当前这一问题起到弥补的作用。

二、构想之设计

1.概念界定。概念阐述,社团型体育俱乐部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将喜爱某项运动的学生组织起来结成一个社团,按照社团的章程定期开展活动,以此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因材施教,发挥教师专长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易于组织,在一起的学生对某种活动有着共同的爱好,易于组织,能够达到增强体质并且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意识。采取“俱乐部”模式的专项选修学习,在尊重个人兴趣与身体条件和运动水平的前提下,对某一项目进行系统的学习,设置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开始,到学习基本战术或高一层次的技术。

2.研究的意义。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宗旨,开展“体育俱乐部”模式的体育教学,不仅能满足学生的运动需要,更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性关怀。而俱乐部设置的原则是使每一位学生都找到一种适合自己需要的运动项目,并加以定向提高。由于内在动力的驱使,可以使学生保持持久运动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进而最终形成相伴学生一生的运动兴趣。这是“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核心和魅力所在。

体现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体育俱乐部”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学有所长和专有所攻,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扬长避短。每一位体育教师的主修专业不同,依据各体育教师的专长分配其到相应的俱乐部教学,可以使其专业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体现了体育资源的合理化应用,“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教学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学校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学校场地器材。同时,通过“体育俱乐部”内部驱动力的推动,有利于发现体育拔尖人才的成长和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校体育运动队参与今后各类大型体育活动储备运动人才。

体现了体育教学的延续性,“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教学不但可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继续加强和延伸,让学生学有所长和充分调动老师的能动性。

三、成效与反思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更贴近学生,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是现阶段高校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其将给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带来更深刻的变化,必将成为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1.成效。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切实改革过去陈旧的、呆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好地满足学生及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

体育俱乐部是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校把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建立、发展和管理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加强组織和规范健全长效机制,建立完善更多的体育俱乐部教学体系。

学校把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科研水平作为评价其综合素质的手段,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和锻炼,促进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

2.思考。实施学校体育俱乐部必须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形成一种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体育教学新模式。

体育师资队伍的素质是制约学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关键因素,必须切实加强。

为使俱乐部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实施,学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快体育基础建设,保证活动的场地器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锻炼的需要,确保“阳光体育运动”真正得以落实。

四、结语

学校体育俱乐部是学生参与并组织的主动性活动团体,它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并把这种习惯延伸到工作以后,实现学校体育向群众体育、终身体育的过渡。中学体育俱乐部组织机制的完善和发展将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行产生巨大的影响。阳光体育的内涵和要求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配合体育课教学,保证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时阳光体育活动,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人教育计划,形成自然,走到阳光下,沐浴阳光的温暖,享受运动的乐趣。总之,它是训练学生运动技能,增强体质,锻炼体能,促进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教法和学法,体育俱乐部一定能开展得如火如茶,届时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定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号,2006.

[2]刘建坤,王桂欣 我国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教学俱乐部研究文献的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232-234.

[3]周革 论学校建立体育俱乐部的必要性[J]体育教师网:2006-06-02.

[4]蔡俊五 体育俱乐部的类型及发展沿革[J]体育文史:1999,(1):21-23.

猜你喜欢

体育俱乐部构想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分析
生态安全法框架体系完善构想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安庆广播电视台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构想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