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经济与制度深层次原因探究
2015-11-30余慧倩
余慧倩
(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山东 烟台264005)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逻辑线索
1.外部环境
欧债危机爆发于欧元区成立近十年后,但其种子早在“欧猪”国家(国际经济学界对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五个主权债券信用较低经济体的称呼)加入欧元区之前就已埋下。现代债务融资的通病是借新还旧,主权债务问题的导火索都在于市场对发债方能否偿还未来债务产生疑虑,欧债问题概莫能外。欧债危机爆发前,希腊、意大利都是债务依赖型国家,其对自身债务问题关注的重心早已从清偿能力转移发债能力上来。新债券的发行渠道是否畅通、收益率是否稳定、发行是否顺利才是当局研究的焦点。投资者不再借钱给这些债务国是欧债危机的引致条件,那么其之前愿意借钱给这些债务依赖国家实则助推了主权债务泡沫的累积。欧洲金融市场高度发达,资产价格对经济金融统计数据和发债方信用状况高度敏感。新世纪以来,充足流动性以及低利率环境迫使国际游资流入南欧国家等资本市场寻求高收益投资机会,为“欧猪”国家借款打开便利之门。这既助长了各国寅吃卯粮的恶习,也掩盖了各国经济财政方面的困难。“欧猪”国家政府在优渥的融资便利面前放松了对各种问题的整治。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是一剂催化剂。欧洲各国出台了规模空前的财政刺激计划,意图通过政府支出推动经济复苏,而对私营部门的救助也占用大量财政资金,致使赤字高企、债务大增,债务问题最终彻底暴露。
2.内在逻辑
财政赤字的根源在于国民经济内在基本结构失衡,即贸易结构和消费储蓄结构的失衡。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一国政府财政赤字等于外贸经常项目逆差与国内净储蓄之和。外贸赤字的存在需要公共部门或私人部门以负债作为支撑。一方面,当外贸部门长期存在大规模赤字时,扩大财政赤字以缓解贸易赤字引发的国内失业和经济衰退问题几乎成为了政府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投资率低导致总需求不足,又会迫使政府通过扩张财政支出或减免税收来调节总需求[1]。这两方面的结果都是致使财政赤字扩大。近十多年来,希腊、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等国的货物贸易账户逆差严重,即使是服务贸易账户表现稍好,但整体经常账户仍然呈逆差状态(见图1)。贸易部门赤字与产业结构失衡、国家竞争力下降等因素有关;私人部门长期负储蓄与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压力大、福利保障制度过高等因素息息相关。进一步而言,竞争力的下降与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既与自身基础条件差的历史路径有关,也是“欧猪”国家加入欧元区开始经济一体化发展后,“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在“外围——中心”二元模式极化效应下产生的结果。“欧猪”国家享受了加入欧元区的各种援助和便利,也付出了比较优势下降、经济空心化、边缘化的代价。欧债危机既与国别经济治理能力有关,也与欧元区一体化体制有关。
图1 2002~2011年“欧猪”五国与德国经常账户赤字季度情况(单位:百万欧元;资料来源:欧盟委员会)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经济性原因分析
1.脱工业化侵蚀了“欧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基
“欧猪”国家中除意大利外,其他各国经济基础和产业体系都比较薄弱。加入欧盟之后,这些国家错误地选择了一条脱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服务业,传统工业部门逐渐萎缩,侵蚀了经济发展的根基。当前“欧猪”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均高达70%以上,主要是以旅游、商贸等一般服务业为主。这些服务行业对经济景气高度敏感,当欧洲经济和世界经济普遍繁荣时,希腊等国依靠旅游资源和发展相关商贸服务业,可以获得大量收入并带动就业。但当欧洲以及全球经济下滑时,这些服务业也是率先受到冲击的。尽管服务业比重高并不一定导致经济基础薄弱,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欧猪”国家在发展服务业的同时,忽视了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培育升级。在BOP(国际收支统计)账户,“欧猪”国家服务贸易账户的顺差额与商品贸易账户的逆差额相比比重极低。
目前制造业占“欧猪”国家GDP的比重不到20%,主要集中于食品制造、运输、焦炭炼油等传统产业部门。技术含量较高的机械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欧猪”国家的比重相当低。与此同时,传统产业部门不断面临来自东欧和新兴市场国家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纺织、橡胶塑料制造、造船、汽车制造等部门都受到明显的冲击,比较优势明显下降,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就业岗位减少。再从企业规模结构和创新能力两方面看,中小企业多、大企业少,抵御风险和经济景气周期下滑的能力差。政府财政过多向福利和保障领域倾斜,对创新和研发领域投入不足,导致科技创新缓慢。以上诸多因素相交织,制约了“欧猪”国家制造业的升级,旧的产业日益空心化,新的产业有没及时发展起来,产业升级断档,支柱性产业缺失。
受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和高消费经济模式的影响,“欧猪”国家国民储蓄率和投资率双双下降。爱尔兰、西班牙等国长期大力发展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以拉动投资增长,使得房地产对其他行业投资“挤出效应”的负面作用日益显现。房地产业的高收益率吸引更多资本进入,不仅削弱了其他工业行业的发展,还推高了房价,最终导致商业银行系统出现大量房地产坏账。希腊等国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消费拉动,消费占GDP的比重超过90%,其消费中很大一部分比重都是借债消费。商品贸易账户持续逆差、产业结构不平衡、实体经济空心化、消费占比过高都是经济发展“脱工业化”的表现[2]。“欧猪”国家爆发债务危机是其在寻找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新增长点路径中脱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2.极化效应弱化了“欧猪”国家竞争力
欧盟成立前,欧洲的北方国家和南方国家间就存在着“北强南弱”的制造业竞争格局。欧盟成立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使得束缚要素流动诸多障碍被逐步打破,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在欧盟内部流动更加自由便捷。一个被动的结果就是,希腊、葡萄牙等南欧国家的要素开始向北欧流动。首先是资本要素。资本的逐利本能决定其总在寻求收益更高的投资场所,北欧的投资机会多,投资收益率高,南欧的资金自然就会流入北欧。其次是劳动力要素。由于北欧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上升,特别是对技术性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较快,而北欧的劳动力收入水平高于南欧,于是导致南欧的劳动力在就业机会和高收入的诱导下向北欧迁移。结果则是,北欧因劳动力和人口的流入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南欧则因劳动力外流特别是技术人员和富于进取心的年轻人的外流,经济增长的劳动力贡献减小。资金与劳动力的流动还会相互强化,致使南欧经济发展能力客观上被削弱,北欧国家竞争力进一步加强。随着欧盟的进一步东扩,在成本竞争方面经济相对落后的“欧猪”国家与更加落后的东欧国家相比更没有优势。东欧国家为增加自身竞争力,竞相为西欧资本提供条件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走了不少西欧资本。在一体化同盟内部的竞赛过程中,“欧猪”国家处境不上不下,所受到冲击也最大,其缺乏竞争力的民族工业日趋衰败,国民经济空心化现象加剧。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既无技术和资本优势来提升产业结构,又无明显的劳动力优势,虽然维持了较高的福利水平,但创富能力下降了。所以我们就看到这些国家逐渐放弃在制造业领域的努力,转为发展商贸、旅游、金融等服务业。一体化经济同盟的加强使得欧元区呈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态势,极化效应弱化了“欧猪”国家的竞争力。
3.人口老龄化与高福利加大财政负担
欧洲国家利用转移支付和高福利避免了社会不公和动荡,在追求市场机制效率的同时兼顾了公平。政府承担了公民医疗、教育、养老、救济、失业等各项社会保障支付任务,推行从出生到丧葬的一揽子福利计划。这也被学界誉为“社会市场经济”,令欧洲引以为傲。加入欧盟之后,经济落后的南欧国家为赢得本国选民支持,不顾本国财力,大力提高福利水平。古往以来,南欧国家民族性格和北欧国家有较大差异,北欧民族内敛严谨、乐于追求财富,南欧民族奔放自由、乐于追求享受。高福利政策在南北欧国家犹如南橘北枳结出了不同果实。高福利政策在给南欧国家财政背上了沉重负担的同时还产生了人浮于事、官僚主义、懒惰倦怠等负面结果,损害了经济体系的创新性和竞争力。人口老龄化是欧盟国家普遍遭遇的一大挑战,老龄化加快必然要求用于养老的资源总量的增加,催生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及经济资源配置格局的改变。政府对社会基本养老的承诺具有制度刚性,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推进,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下降,以及养老及福利保障覆盖面扩大,财政压力逐步显现,政府福利开支迅速扩大。欧盟委员会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月1日,欧盟各国中除爱尔兰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其他国家都比较高,意大利、希腊、葡萄牙、西班牙该比重排名分别为欧盟第2、3、5、11位。目前,欧元区国家的社会福利水平约占GDP的23.4%,远高于美国的16%和日本的19%[3]。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欧猪”五国的财政赤字水平分别为:希腊10.7%、爱尔兰31.3%、葡萄牙9.7%、西班牙9.3%、意大利4.5%。其中,社会福利缺口分别为:希腊 7.7%、爱尔兰10.5%、葡萄牙9.7%、西班牙5%、意大利8.4%,社会福利缺口比1996年水平分别扩大了5.5%、4.2% 、7% 、5% 、8.4% ,详见表1[4]。
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制度性原因分析
1.货币财政治理相分离是最大的宏观隐患
统一货币政策使得主权国治理经济失衡的能力受到极大抑制。外部财政纪律约束缺乏力度助长了主权国的赤字行为。欧元区的货币政策统一由欧洲央行管理,与此不对称的是另一项重要宏观调节手段——财政政策却依然由各成员国家独自管理。前者统一货币决策与后者分散财政决策埋下了欧元区主权债务问题的最大隐患,这也是当前债务危机难以救治与调和的最大矛盾。失去货币政策的配合,这本身就是对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重大挑战。奇怪的不是欧债国家怎么爆发了如此大规模的债务危机,而是“欧猪”国家的宏观治理在“跛行”状态下居然还撑了这么久。其实,欧洲的经济学家早已指出财政货币治理相分离潜在的负面影响,但实现一体化后短期内的政治经济利益放松了“欧猪”国家经理治理改革的斗志与决心。面对竞争力下降的局面,主权国家原本可以通过汇率贬值提振出口,倒逼国内要素价格下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但加入欧元区之后,这项工具也归于失效。由于没有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更缺乏高端的技术创新优势,欧元区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拉越大,“欧猪”国家自身发展劣势越来越突出。所以说,欧元为“欧猪”国家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枷锁。
表1 欧猪国家财政及社会福利收支占GDP的比重(%)
当外部货币政策环境宽松且融资便利时,政府更应该加强对执行宽松财政政策的戒备以防经济领域的通胀局面。可惜欧盟缺乏统一财政制度框架,无法严格限制成员国严格遵守财政纪律。另一方面,就国内而言,“欧猪”国家政府为了拉拢选民和保持经济增长,也有强烈的财政扩张冲动。这些国家政府根本顾不上进行债务偿还能力的评估,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借债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经济落后的希腊等国家更是长期扩大政府开支,积累起超常规模赤字。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相继采取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导致主权债务风险的迅速积累与暴露。欧债危机也给其他国家一个重要警示,凡依赖单一财政或单一货币政策势必难以在长期内取得良好的经济治理效果。任何一个意图新加入欧元区或类似货币联盟的主权国家都必须审慎权衡好货币工具缺失而过分倚赖财政工具的潜在政策风险。
2.财政金融监管与协调乏力助长债务危机扩大
货币政策统一只是经济上的联盟,财政政策的统一涉及到了政治上的联盟。欧盟目前尚未发展到政治一体化的高度。虽然《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将欧元区的货币政策行使权收归欧洲中央银行,但财政、工资和社会福利等政策的决策权仍属于成员国。在一个缺乏财政纪律约束的制度框架下,一方面“欧猪”国家这些弱国有扩张债务、扩大赤字的动机,另一方面弱国具有这样一种侥幸心理——一旦自身出现债务或赤字方面的风险,出于一体化发展的考虑,联盟内的其他强国不会不管不顾,后种心理更强化了前种作为。欧元财政政策的不统一、财政约束的不严格给一些国家留下了实施赤字财政的漏洞[5]。欧盟跨国监管机制缺乏的弊端在此次危机中也充分得以暴露。目前,欧盟也尚未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各成员国在执行金融监管的力度和标准方面迥异。成员国人为巧妙制造财政赤字和债务数字,执行信用违约掉期等活动隐藏债务,欧盟对此缺乏早期预警能力。欧盟也未建立起应对危机的协调机制。对此次债务危机由于估计不足而没有及时准备预案,由此错过了在第一时间联手解决债务问题,防止债务风险扩散。在希腊最初爆发债务问题的时候,欧洲央行也不可能置全欧盟货币管理的统一性不顾而单独出台针对希腊的货币性救治举措。即便是成员国之间可以相互救助,但由于民选政府的特性而有所迟滞,成员国一致批准救助行为才能得以实施,凡涉及重大利益的问题还需要有关国家全民公决大多数投票通过才能决定。这就使得欧债危机爆发初期,欧盟其他成员很难针对危机做出反应并制定相应政策。
3.统一货币政策推高通胀水平损害国别竞争力
欧盟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分化为核心国和非核心国两派。尽管两派不是在所有问题上都存在利益冲突,这时决策者还比较容易做到兼顾双方利益。但决策者总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利益取舍问题,总会对于某一方的利益照顾和关切更多,通常出台的政策对核心国更为有利。非核心国则只能一并执行这些统一政策,哪怕这些政策并不对自己的“病症”,这就出现了非核心国没病也吃药或病了吃错药的问题。欧洲央行的统一货币政策就是明显一例。由于历史原因,“欧猪”国家为代表的非核心国财政平衡性差,通胀率高,因而常常陷于贬值的压力。而以德国为代表的核心国财政平衡性强,通胀率低,货币非常坚挺。在资本市场上本应该是,前者的利率水平高,后者的利率水平低。欧元启动之时的情况是,欧元区11国的利率差距较大。当时,德、法两国利率水平在3.3%左右,奥地利更低一些,芬兰与德法大体接近,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都比较高,爱尔兰最高为6.75%,最高与最低相差3个多百分点。欧洲货币政策管理交由欧洲央行后,各国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推行一致的利率水平,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则是向德国的低利率看齐。区域内利率水平的统一规定,人为拉低了“欧猪”国家的名义利率水平,资金环境一下宽松起来。低利率在刺激“欧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助长了通货膨胀,其逐渐形成“高增长、高通胀”类型,这与德国等核心国“低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局面形成对比。“欧猪”国家被动接受了一种不利于其调控经济的货币政策,统一调整的货币政策对欧元区高通胀率的国家有助长通胀倾向[6]。为了保障货币购买力不受物价上涨的侵蚀,“欧猪”国家持续按照通货膨胀率增长幅度来调整工资。由于工资增长过快,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进一步降低了国家竞争力。加入欧元区以来,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的工资上涨幅度比当地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高出25%到35%。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德国自加入欧元区十年来,工资上涨幅度仅仅比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高5%。工资非理性上涨带来的竞争力下降是导致如今一系列麻烦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也是执行统一货币政策的结果。统一的低利率政策对“欧猪”国家的负面影响还表现在,为希腊等国创造了宽松的资本市场融资条件,使其能够轻易、低廉地融资,从而助长了这些国家的赤字行为。大量的投机资本也借机流入“欧猪”国家进入金融和房地产等领域,掩盖了这些国家竞争力的下降,造成经济繁荣的假象,延缓了问题的暴露和救治。
四、小结
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模式、经济体制存在很大差异,这对统一政策调控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任何一个面临这种矛盾局面的决策者势必难以兼顾各方利益而必须有所取舍。“欧猪”国家经济发展缺乏内生创新性动力和支柱产业支撑,久而久之,在欧盟经济中被边缘化。整个欧盟呈现出核心国利益越来越被强化,非核心国越来越边缘化的两极局面,这对欧盟的一体化进程是巨大伤害。货币体系统一、财政体系不统一是欧元区制度设计的最大缺陷和隐患,财政纪律的不严格进一步助长了主权国的投机行为。欧盟应该反思这种制度设计。在无法两全其美的条件下,加强对非核心国经济指标的考核,加强对其财政金融风险的监管,强化区域内转移支付和救济制度,实现区内货币、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的更高程度的流动,以带动国家间发展差距的消弭。而重债国要想把债务和赤字降下来,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通过出口盈余弥补财政;二是进行财政紧缩改革、增收节支。国民经济竞争力的提升根本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实现的事情,当前对于“欧猪”国家而言,要想引导国民经济走上正轨仍需要付出较大努力。
[1]余慧倩.财政赤字、贸易赤字与储蓄投资缺口:基于希腊三重赤字问题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2,(9):148-151.
[2]李稻葵,张双长.欧洲债务危机:预判与对策[J].经济学动态,2010,(7):15-21.
[3]European Commission.European economic forecast[EB/OL].http://ec.europa.eu/economy-finance/publications/european-economy/forecasts/index-en.htm,2012 -04 -05.
[4]European Statistic.Government finance statistics[EB/OL].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portal/page/portal/government-finance-statistics/introduction,2012 -05 -11.
[5]李罡,孙彦红,胡琨,等.欧洲债务危机与欧洲经济治理: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论坛会议综述[J].欧洲研究,2011,(12):144-147.
[6]赵平.欧元区统一货币政策的适应性及其高通胀成员国的调整机制[J].国际金融研究,2005,(8):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