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再灌注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以及左心功能的影响

2015-11-30周立远梁艳均肖志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35期
关键词:射血左室冠脉

周立远,梁艳均,肖志华

(四川省三台县人民医院,四川三台621100)

急性心肌梗死(AMI)具有起病急、死亡及致残率高、预后差的特点,故及时疏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梗死动脉灌注、避免致死性并发症为AMI的治疗关键[1]。目前主要采用溶栓、冠脉搭桥术(CABG)、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等恢复缺血心肌再灌注[2]。目前有研究表明,AMI患者直接PCI与延迟PCI在30 d与1年内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较于直接 PCI,延迟 PCI能够明显降低出血时间以及缺血事件[3-5]。因此笔者观察了不同再灌注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室重构以及左心功能的影响,旨在探讨再灌注时间与AMI的关系。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213例,均符合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6]:①心电图出现进行性演变;②缺血性胸痛时间超过30 min,且服用硝酸甘油无效;③心肌酶学改变。满足以上任2条即可。排除合并其他严重疾病、预期寿命不超过半年者;有支架植入治疗史者;有溶栓治疗史者;入院前即存在严重心脏疾病者。根据再灌注时间将患者分为5组:再灌注时间≤12 h 78例为A组,>12~24 h 25例为B组,3~7 d 55例为C组,>7~15 d 41例为D组,>15~30 d 14例为E组,各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各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扩张血管、抗血小板、降脂、抗凝等对症治疗。患者均行PCI术,术前均服用氯吡格雷300 mg、阿司匹林300 mg。术后24 h持续泵入替罗非班24 h,之后常规量使用3~7 d低分子肝素;出院后给予氯吡格雷口服,75 mg/次,1次/d,共18个月;长期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根据心率调整β受体阻滞剂剂量,长期服用;并给予他汀类、ACEI/ARB长期服用。

1.3 观察指标

1.3.1 术前术后冠脉造影血流情况 术前使用1%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麻醉,穿刺右侧股动脉或桡动脉,置动脉鞘管,送入冠状动脉造影管,冠脉内注射100μg硝酸甘油行两侧冠脉造影,确定罪犯血管,引导管至冠状动脉口,罪犯血管远端置入导引丝(若病变血栓负荷过重时,先抽吸血栓,再扩张或植入支架),记录放入支架前后血管血流分级。以球囊与靶部位的血管直径1~1.1∶1选择导管。冠脉血流速度分级诊断标准,0级:血管闭塞,远端无血流;1级:部分造影剂通过,但无法进入远端血管;2级:造影剂进入远端血管,但与正常冠脉相比充盈速度较慢;3级:造影剂迅速充盈、清除。

1.3.2 术前术后及随访1年心脏彩超 术前、术后及出院12个月后,使用美国GEVivid E9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右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评估心脏功能。

1.3.3 随访心血管终点事件 专人负责电话随访,记录术后1年的心血管终点事件,如患者死亡或再发心肌梗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应用秩和检验,并以中位数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各组手术前后造影结果比较 术后造影显示TIMI 3级例数B组明显少于其他组,TIMI 2级例数B组明显多于其他组,仅A组存在TIMI 1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组手术前后造影结果比较 例(%)

2.2 各组手术前后心脏彩超结果比较 术后5组患者心脏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32,P=0.006)。1 年后随访,患者腔室大小及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各组手术前后心脏彩超结果比较(±s)

表3 各组手术前后心脏彩超结果比较(±s)

组别 n 左室内径/mm术前 术后 随访左房内径/mm术前 术后 随访A 组 78 47.32 ±5.36 49.98 ±6.78 51.87 ±6.14 33.69 ±6.03 35.61 ±6.24 36.45 ±6.31 B 组 25 48.24 ±6.02 52.01 ±4.64 51.78 ±5.31 32.69 ±5.32 37.79 ±7.85 35.63 ±5.90 C 组 55 47.39 ±5.48 51.03 ±6.58 52.50 ±7.57 33.29 ±5.79 36.35 ±6.24 36.82 ±7.36 D 组 41 48.02 ±5.79 51.76 ±5.56 52.52 ±5.33 34.68 ±5.57 36.63 ±5.78 35.87 ±6.25 E 组 14 48.92 ±5.40 52.83 ±6.44 52.26 ±8.69 33.78 ±4.67 35.13 ±4.42 36.58 ±4.55组别 n 右室内径/mm术前 术后 随访左室射血分数/%术前 术后 随访A 组 78 18.58 ±7.59 20.89 ±4.16 22.64 ±3.25 45.38 ±5.83 55.77 ±8.90 57.67 ±7.47 B 组 25 18.49 ±6.80 21.93 ±4.56 21.87 ±4.32 43.56 ±5.79 52.34 ±10.96 56.86 ±7.40 C 组 55 19.49 ±8.75 20.94 ±4.57 21.78 ±3.26 44.93 ±6.03 55.78 ±7.57 56.85 ±7.22 D 组 41 18.67 ±7.43 20.89 ±3.87 21.41 ±7.88 43.38 ±5.83 53.73 ±7.60 56.70 ±7.23 E 组 14 17.47 ±6.43 20.90 ±2.77 21.34 ±5.67 43.68 ±5.93 49.99 ±4.80 54.56 ±8.62

2.3 心血管终点事件 196例患者获得随访1年,均无死亡或再发急性心肌梗死。

3 讨 论

AMI为严重心肌缺血引起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性疾病,若心肌广泛坏死可引起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严重者危及患者生命,急性期病死率超过11%。因此,如何及早且充分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心肌再灌注为治疗AMI、改善预后的关键[7]。很多研究表明早期再灌注治疗AMI可尽早开放梗死相关动脉(IRA),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8]。但是若患者就诊延误或没有良好手术条件,导致错过最佳时间,何时进行PCI治疗效果最佳尚未得到统一的定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开通罪犯血管后,TIMI 3级比例B组显著低于其他组,说明了B组梗死相关血管开通后,TIMI血流改善明显差于其他组,可能原因为在急性期开通血管,容易引起罪犯血管的不稳定斑块或微血栓破裂为纤维碎片,阻塞微血管[9],导致无复流现象。因此应充分评估风险决定是否需要于12~24 h内进行治疗。虽然A组也存在TIMI 2级及1级者,但12 h内治疗可大幅开通闭塞冠脉,有效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减轻心室重构,因此早期再灌注治疗仍行之有效。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住院期间5组患者心脏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年后随访,患者腔室大小及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合患者心血管终点事件,表明再灌注治疗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进行再灌注治疗可减轻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由于本研究纳入病例较少,未能完全排除其他因素,还需扩大样本进一步证实。

[1]刘运阳.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与冠脉造影结果相关性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2013

[2]丁士芳,陈玉国,张运,等.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5,13(5):593-596

[3]Ueda S,Yamagishi S,Matsui T,et al.Administration of 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 inhibits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and improves cardiac function in ra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 J Pathol,2011,178(2):591 -598

[4]Keeley EC,Boura JA,Grines CL.Primary angioplasty versus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 quantitative review of 23 randomised trials[J].Lancet,2003,361(9351):13-20

[5]Ellis SG,Da Silva ER,Spaulding CM,et al.Review of immediate angioplasty after fibrin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insights from the RESCUEⅠ,RESCUEⅡ,and other contemporary clinical experiences[J].Am Heart J,2000,139(6):1046 - 1053

[6]柯元南,陈纪林.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304

[7]马国添,吴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无复流防治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0):3404 -3406

[8]刘长福,王长华,陈韵岱,等.联合应用溶栓治疗和血栓抽吸对ST段抬高型AMI患者急诊PCI后无复流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0,35(6):729 -732

[9]王文丰,巨名飞,李春华,等.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血管开通时间对心室重构和心脏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6):646-647

猜你喜欢

射血左室冠脉
心脏超声配合BNP水平测定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M型超声心动图中左室射血分数自动计算方法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影像学研究进展
老年人群收缩压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益肾活血法治疗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