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黑土之情 结音乐之花

2015-11-30宋一平

人民音乐 2015年5期
关键词:文工团歌剧院音乐会

宋一平

2009年11月27日,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颁奖典礼在广州隆重举行,具有重大意义的终身成就奖颁给了6位老艺术家,他们有笛艺宗师陆春龄,歌唱家郭兰英,作曲家杜鸣心、黄准以及钢琴教育家周广仁,这些都是大家喜爱的、耳熟能详的音乐名家,可是还有一位获奖者是85岁高龄的作曲家、音乐活动家沙青,他的事迹和成就却鲜为人知,他始终用他的创作歌唱祖国,奉献人民,他把55年的岁月贡献给了黑土地,为黑龙江乃至东北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24年沙青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县一个贫困家庭里,12岁随继父来到延安,在延安的中央人民抗日剧社(后来改名为抗战剧团)任小演员。在延安的红色生活中,沙青分别在陕甘宁边区艺术干部学校(后来合并到西北文工团)、延安鲁艺“干部班”以及中央党校三部学习。1946年在张家口加入内蒙古文工团,任音乐指导,他创作了《内蒙古三部舞曲》《蒙汉团结歌》等大量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1947年来到哈尔滨,加入东北文协文工团,任文工团指导员兼作曲。1949-1956年,沙青在辽宁担任东北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与歌舞团团长。1957年后一直工作在哈尔滨,先后任哈尔滨歌舞剧团艺术指导、哈尔滨歌舞剧院院长、哈尔滨歌剧院院长、哈尔滨市文化局副局长、哈尔滨市文联副主席等职。

沙青是一位经历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双重洗礼的文艺战士,见证了共和国的成长,这些经历都为他在音乐创作上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沙青多年来一直奋战在地方文艺工作的第一线,带领着艺术团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为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不仅很好地贴近了百姓的生活,被百姓广泛传唱,更有效地宣传了我党的政策,为我党建立扎实的群众基础贡献了自己力量。作为文艺事业的领导者,他当年培养的青年人才日后都成为了我国文艺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为我国文艺事业的传承和发展,积蓄了大批的后备力量。作为音乐活动家,他和同仁们发起了享誉全国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让哈尔滨戴上了“音乐之都”的桂冠,不仅给全国的音乐家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和展示的舞台,而且促进了黑龙江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回顾沙青的一生,他用音乐创作展示了不同时期的革命历史,他用音乐活动促进了黑龙江音乐文化的无限繁荣,正是有无数像沙青这样的艺术家默默地奉献才推动着黑龙江音乐不断向前发展。

一、白山黑水间的解放歌声

1947年初夏,沙青来到哈尔滨,8月15日加入东北文协文工团,任指导员、支部书记以及文工团的专业作曲,从事党的宣传工作。此时正是解放军在东北战场逐渐由防御转为反攻的阶段,因而通过宣传,联合群众、共同抗敌就显得尤为重要。他积极深入群众、部队、工厂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如《工人进行曲》(见谱例1)、《八一五解放歌》等。尤其是《工人进行曲》是沙青在三棵树机务段体验生活时期趴在郊外的草地上谱写出来的,歌曲为典型的进行曲风格,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前后呼应、风格统一,是一首较为优秀的群众歌曲。歌曲创作后,发表在1948年5月的《东北日报》上,同年8月在庆祝全国第六次劳动代表大会的活动中也演出了该曲,后来被收录到由沙青主编的,东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东北工人歌曲集》中,当时在东北大地流传极为广泛。沙青的音乐创作大多数为群众歌曲,风格刚劲有力、政治立场鲜明,充分配合了支援前线、建立政权、巩固后方的政治任务,为我党尽早解放东北做出了音乐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沙青是一位作曲家,更是一位有思想、有远见的文艺团体的带头人、领航者。

1948年,在沙青的提议下,东北文协文工团成立了音乐组,并纳入褚嘉(组长)、秋里(声乐兼指挥)等一些音乐人才,给文工团的宣传与演出带来了新的活力,使音乐表演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为了使文工团的一些新成员能够快速成长起来,在宣传阵地上独当一面,沙青对他们也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辅导,给他们的创作提出了很多宝贵经验。文学家潘芜曾回忆说:“让我难忘的还有沙青同志,……那时我还不会写歌曲,韵律不谐,词意不整,沙青同志耐心地一一改动,告诉我歌词和诗歌的区别。我后来写过也发表出版了一些歌词,应该说沙青同志是我的启蒙老师。”

1948年11月中旬,东北文协文工团进入了刚刚解放的沈阳,并与其他文艺团体合并。在文工团的工作经历让沙青认识到,只有深入人民群众才能激发作品的生命力,只有慰藉人民群众的作品才是有价值的作品。带着这样的政治信念和创作思想,沙青在此后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活动中创造了更加辉煌的成就。

二、黑龙江歌剧的先驱战士

1949-1956年,沙青在辽宁与安波一同领导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并担任“辽艺”副院长及歌舞团的团长,在歌舞院团建设和发展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日后领导哈尔滨的歌剧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7-1984年(“文革”期间除外)沙青曾先后担任哈尔滨歌舞剧团的艺术指导、哈尔滨歌舞剧院院长、哈尔滨歌剧院院长。沙青任职期间,不断扩充剧院演职人员,健全剧院体制机制,这一系列举措为歌剧院成功上演大量歌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更为歌剧院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7年国家召开了“新歌剧问题座谈会”,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针对不同意见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对今后歌剧的发展不做硬性规定,而是鼓励大家继续在实践中摸索。这对后来中国歌剧艺术得以继续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不论是北京还是外地,一大批新的歌剧创作不时得以隆重的上演。哈尔滨歌舞剧院以及后来改建的哈尔滨歌剧院都在全国歌剧创作热潮的影响下上演了大量的歌剧剧目,根据《哈尔滨歌剧院建院五十周年纪念册1959-2009》显示,沙青领导歌舞剧院和歌剧院期间,共上演69部歌剧。这些歌剧包括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深受群众喜爱的《小二黑结婚》《红霞》《洪湖赤卫队》《江姐》等经典剧目,其中仅《江姐》哈尔滨歌剧院就上演了542场,受到了观众们的广泛好评。除此之外还包括《兴安岭战歌》《夺印》《红嫂》《焦裕禄》等哈尔滨歌剧院原创歌剧,这些歌剧的创作不仅深受群众们的喜爱,同时也展现了沙青领导的歌剧院在歌剧创作上的较高水平。沙青这种经典歌剧与原创歌剧并存的上演理念,既满足了群众普遍的审美需求,又展现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沙青在音乐事业的领导上一直特别注重人才的保护与培养,即使是在特殊时期,沙青也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不受“左”的思想束缚,妥善地处理与非党内艺术家们的关系。他曾不顾个人的政治安危,勇于接收当时被打成“右派”的优秀艺术家张权与卓明理,给予其高度重视并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李凌曾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文中谈及了当时音乐界与非党内同志共处存在的一些问题时,他这样说道“事实上你关心人,人家就更关心党,哈尔滨的牛乃文、沙青,对张权、卓明理的关心使人念念不忘,而这两个人也确实把心交给了人家。建立起了这样的信任,就不怕人不拥护你”。李凌先生在此列举了沙青与非党内人员张权、卓明理关系处理融洽的相关事例,肯定了他的做法,也证明了沙青在当时处理政治与艺术关系上的正确性和远见卓识。正是因为沙青在院团艺术发展上的独具慧眼与海纳百川,哈尔滨歌剧院才能够人才济济、佳作倍出,在全国的歌剧舞台上崭露头角、绽放光芒,沙青的这些作为客观上也为推动黑龙江歌剧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哈夏”之路的坚毅领航

“1961年,在省、市领导有关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精神生活紧张一些,文艺生活要放松一些,搞点精神食粮是可取的思想指导下”,牛乃文、沙青、唐乃之、张权等人提出了举办“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想法,方案很快得到了省市相关领导的支持。沙青在“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最初的筹办上作了很多的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理念。1961年的第一届“哈夏”,沙青担任筹备委员会的副主任并主持活动的开幕式。此后多届的“哈夏”音乐会大都是由沙青来亲自主持,代表“哈夏”组委会对前来参会的演职人员表示热烈欢迎,同时也指出每届“哈夏”的举办特点与深刻意义。

关于“哈夏”的举办原因,沙青曾在第二届“哈夏”的开幕式上讲到:“每当人们谈起哈尔滨来的时候,总是容易想到哈尔滨的夏天。是的,哈尔滨的夏天是很动人的,在这个时候,从做艺术工作的角度,献上几朵鲜艳的音乐之花,为各界同志服务,这自然也是一番盛意,……作为音乐工作者本身来说,通过这样的音乐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表演水平,丰富自己的实践内容,努力地满足群众文化的生活需要,也正是我们自己应尽的责任。”通过沙青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哈夏”的举办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黑龙江省音乐工作者艺术水平的提高,同时更为广大音乐工作者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广阔平台。

沙青曾多次参与“哈夏”的演出与创作,仅第一届“哈夏”期间,就带领哈尔滨歌舞剧院就上演了大量的经典节目,还曾与宫威、谭维友等人一起为“哈夏”创作了一部大型声乐套曲《黑龙江大合唱》,赢得了观众们的热烈欢迎。这些节目的上演都使“哈夏”音乐会的专业音乐水平与综合实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为以后“哈夏”的召开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在1963年第三届的“哈夏”音乐会闭幕的万人歌咏大会上,沙青指挥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歌声响彻云霄。演出规模的不断扩大,民众的广泛参与让“哈夏”逐渐成为群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文革”期间“哈夏”曾被攻击成是“推行资产阶级、修正主义路线的反社会主义音乐会”,沙青在此期间也饱受迫害。但他却没有畏惧、退缩,一直坚定举办“哈夏”是符合群众要求的,是历史正确的选择。终于“四人帮”被粉碎后,1979年重新恢复了“哈夏”的举办,在这届“哈夏”的开幕式上沙青郑重地讲到:“为第二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平反!我们认为第二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是一次生动活波、内容健康的音乐会。”实际上,“哈夏”能够走到今天,享誉世界,是与沙青及同仁们当年对“哈夏”的勇于担当和执着坚守分不开的。

现今的“哈夏”或许早已超出最初只为抵御物资贫乏、丰富精神生活的意义,成为了一场全民参与、享誉中国的音乐盛会。而沙青对“哈夏”的感情其实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从“哈夏”的发起一直到走向成熟,沙青几乎从来停止过对它的热爱与关怀,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作为主要发起人和积极参与者,沙青见证了“哈夏”的生长,助推“哈夏”进步,收获了“哈夏”的硕果。

2009年“金钟奖”的颁奖典礼上我们没有看到沙青的身影,此时他正在与病魔抗争,躺在了病床上,虽然不能讲话,但从他的神情中依然流露出了深深的激动之情。为了肯定沙青为我国音乐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时任中国音协主席傅庚辰先生亲自来到哈尔滨,在病房里为沙青举办了一场特殊的颁奖仪式。傅庚辰先生讲到:“首先这不是一般的奖,沙青同志从事音乐事业近七十年,他参加过红军,就我所知,目前全国只有两个人。……所以我必须来为他颁这个奖。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东北获奖的只有沙青一个人。大多数专家都集中在中央团体,沙青在这里为东北文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给他颁奖也等于是给黑龙江颁奖,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也是对这样一段文艺历史和文艺发展的肯定。”沙青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黑龙江的音乐事业,为黑土地谱写了动听的乐章。他把音乐的特殊魅力充分展现在了那个年代,奉献给了朴实的人民,他的生命之歌也将久久回荡在新时期的环宇里,留下令人难忘的时代强音。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猜你喜欢

文工团歌剧院音乐会
搞砸的音乐会
美丽与丑陋是一对双生子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高梁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