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行合一:我的普洱茶私学之路

2015-11-29马哲峰

普洱 2015年7期
关键词:私学官学茶学

马哲峰

2010年6月1日,行知茶文化讲习所诞生了,终于开启了自己理想的生活,朝夕与学生相处,与茶相伴的日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的名称为我的恩师,已故书画家王九朝先生所起,“行知”一词来自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所倡“知行合一”,“讲习所”是民国时代常用的名称,那时的讲习所大都已经演进为现在高等院校的茶学专业。这是一个教育者投身茶学私学教育的亲身实践经历。

知行合一,游学访茶

春天不是读书的季节,我们打点起行囊,奔赴云南的茶山,用脚步丈量大地,探访普洱茶的名山名寨,参观普洱茶的企业,拜访普洱茶专家学者,在游历中观察、学习、思考,并将其付诸实践。2011年至2015年,每年的春秋两季,我们都云集云南,用5年的时间遍历云南普洱茶三大产区。拜谒普洱市镇沅县千家寨2700年野生型茶树王,普洱市澜沧县邦崴1000余年过渡性茶树王,普洱市澜沧县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普洱市宁洱县困鹿山清代皇家贡茶园。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易武(曼洒)、蛮砖、革登、莽枝、倚邦,景洪市攸乐山(基诺山)等古六大茶山。勐海县南糯山、勐宋、帕沙、贺开、班章、巴达等江外六大茶山。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冰岛、临翔区昔归、凤庆县香竹箐等名山名寨。

地域广袤的云南,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诘齿拗口的地名。课堂上的讲习,面对一个又一个的地名,学生们一个个一筹莫展。放下手中的书本,去实地探访。

2011年首站到访的就是普洱茶迷心中的圣地易武。当年从宁洱到思茅刀官寨的一段高速公路尚未修通,开着车混杂在大车中间,艰难爬行,几十公里的路段走了三个多小时。自昆明驱车出发至易武,足足用时十多个小时才赶到易武乡里。仅仅在今年前,远不如今日车水马龙的繁华,整个街道上只有一家可以住宿的宾馆。

连续五年的探访,易武刮风寨、麻黑、落水洞和高山寨四大寨子串了个遍。每每都要在易武老街上走上一早,瑞贡天朝的车顺号旧址,拐进去喝茶,老人家低低的声音嘟囔着:“拍照十块钱”。看看车家门楣上簇新的招牌,询问起旧招牌的下落,原来是本家的另一个人抬到景洪城里做生意去了。书上描绘的“瑞贡天朝”的无限风光与现下车家的落寞,直教人感叹荣辱悲欢的普洱往事,眼见一个号级普洱茶大茶庄远去的背影。相邻不远的“福元昌”后代旧址,已经被陈升号修旧如旧翻新过了,只是福改成了复,据说,“福元昌”号被人拿去注册了,传闻大几百万元的转让费用让陈升河先生觉得不值,索性改了一个字。“福元昌”的后人,也归了陈升号的门下。

到访易武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与高发倡先生相约喝茶。高发倡先生是易武中学的老师,历十年之功出了一本《古六大茶山史考》的小书。身为普洱茶的乡土学者,高老师讲述了一段当年出书的轶事。或许是为了让书能有相对好一点的销路,出版社建议高先生找个普洱茶名家写上个序,高老师回复说:“普洱茶的专家一个都不认识,街上的狗倒是认识好几条。”听得我们一圈人眼泪都笑了出来。这本小书,对古六大茶山的每一个村寨都有详细的描述,而高老师也堪称古六大茶山的活地图。当年为了出书,先生摸黑抄小路,扒开一个草丛,只见一个黑洞洞的枪管顶住脑门。待看清楚之后,猎人大叫:“高老师,原来是你呀我还以为是一头野猪,准备一枪干了它。”

2014年春天,在易武街上来回逛,一眼瞧见大友普洱茶厂门楣大开,顺道逛了进去。厂里面正忙得不亦乐乎,全人工压制普洱茶饼,院子里晒得茶饼到处都是。许多首次到访的学员,各种拍照,厂里的职工从一开始的笑脸相迎,到后来的忐忑不安,直到我们刚刚走出大门之后,咣铛一声响,大铁门就牢牢关上了。

江外的新六大茶山,核心所在地就在勐海,从勐海出发,往南糯山、帕沙、勐宋、贺开、班章、巴达等每一个茶山,都十分方便。

距县城不远的八公里工业园,众多的普洱茶企业云集于此。历年的到访,多次参观过老曼娥、益木堂、勐海天龙等茶企。2014年春天,在益木堂巧遇勐海县副县长何青元,正是这位出身生物化学领域的博士,给予益木堂等企业以实践指导,小堆发酵出了高品质的普洱熟茶。益木堂主王子宫与何青元副县长一道,带领大家参观了益木堂的熟茶渥堆发酵车间,这可是极为难得的礼遇。要知道这是所有的厂家都不肯外泄的商业核心机密。清洁化的发酵车间,现代化的科技,何青元副县长言简意赅的向众人解释普洱熟茶的奥妙之处。

到访勐海,每次必约的还有林世兴老师,他花费了整整八年的时间,走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编著出版了一本煌煌巨著《云南山头茶》,这本几乎让林世兴老师倾家荡产的大作,耗费了先生极大的心血,每次聆听林老师的讲述,大家都油然而生敬意,纷纷解囊购买一本,请林老师签名留念。在云南的所有山头中,林老师对布朗山的各个寨子,如数家珍,据先生说,下一本书,专门写布朗山茶。正是像林世兴老师这样私学学者的涌现,推动了云南普洱茶山头文化的崛起。民国时期尚且被蔑称为坝子茶的勐海这一带的茶,在一代代普洱茶私学先生的推动下,以班章为代表的茶划为浓烈型的一类,与传统的以易武为代表的柔美型的茶,分庭抗礼,在现代普洱茶界荣膺“班章为王,易武为后”的美誉。

普洱市,因茶而名。早在1993年,当年还叫做思茅的这座城市就承办了首届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此后经办了数届,并随着2007年城市更名为普洱市改名为普洱茶文化节。

2014年秋天,深夜拜访了首届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经办人,已经79岁高龄的黄桂枢先生。先生年届八旬,仍然红光满面,精神矍铄,回忆起当年的情形如数家珍。出身文物所考古研究员的黄桂枢先生,致力于普洱茶文化领域的研究。并一言以蔽之:“他们是自然科学家,我们是社会科学家。自然科学是基础,社会科学有高度。”令人茅塞顿开。回忆起2004年四川雅安国际茶文化节期间,先生就自豪地宣称:“是我第一个将普洱茶文化带到了美国。”

2013年至2015年,每年都(号级茶、印级茶)普洱市拜访何仕华先生,何先生正是澜沧县邦崴千年过渡性古茶树王的发现者之一,参与了镇沅千家寨野生型茶树王的论证,并以景迈山古茶闻名天下。且长期致力于普洱茶文化教育领域。

2012年在普洱市结识了杨中跃先生,出身高中教师的杨中跃先生,利用业余时间,开着一辆红色的北京吉普车跑遍了云南五十多个山头,书就《新普洱茶典》一书。对于普洱茶有精到的见解和实践。尤其是独创的杨氏密封仓储普洱茶陈化方法,既有理论阐释,又有实践检验。犹记得杨老师解释自己的杨氏密封仓储普洱茶:“打开一饼茶,一米半以外都能闻到扑鼻的香气。”闻听此言者无不莞尔。

2012年,到访普洱市宁洱县,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兴昌先生相识,共同上困鹿山皇家贡茶园实地访茶。此后每年春秋季访茶,多次拜访先生。终于有幸在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传习所全程近距离看到李兴昌先生展示普洱贡茶制作的工艺过程。以传统文化背景保留下来的普洱茶制作技艺,蕴藏了丰厚的文化基因。

2014年春天,访茶景迈山,无意间遇到布朗族学者苏国文先生,听先生讲述芒景布朗族与茶的故事。这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开启了我们对于普洱茶的全新认识。

直到2014年秋天,历经多年的云南访茶,终于走到了临沧市。从凤庆县出发往返百余公里参访拜谒香竹箐3200年茶祖母。抵赴临翔区邦东乡访茶昔归。在昔归,幸遇普洱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阮仕林先生。实地观看习学普洱团茶的制作技艺。

2014年秋天和2015年春天,两次赴大理州下关茶厂参观,下关沱茶博物馆陈列的实物无言诉说过往的历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关沱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家兴先生,亲身示范沱茶的传统制作工艺。

产地游学,扬私学之传统

中国的教育向有官学和私学的之分。官学大多出自私学,茶学亦不例外。民国以前一直上溯到唐代,传承千年的都是茶圣陆羽和他开创的私学。直到1939年,被誉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先生在重庆复旦大学开创茶学高等教育,自此茶学开始进入官学系统,延续至今,囊括了农林院校的茶学院系,各级茶学科研机构等,是为现时茶学教育的主题。

私学领域的茶学教育实践,现下主要集中在茶艺、茶道、茶席与茶会等既往已有的门类。当私学教育与普洱茶相遇,注定要开启一场新的探索与实践的途径。私学教育与官学的不同之处,在于类型不同。自古以来的私学,都是围绕着私学教育者来进行。集课堂的讲述与实践的检验为一体,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为一体。

茶学教育领域,官学领域崇尚科学的社会学科成果是基础,私学领域崇尚文化的人文学科是升华。二者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融合。仅就普洱茶教育领域而言,来自官学体系的成果,奠定了普洱茶产业在种植、加工和流通领域的坚实基础。来自私学体系的成果,重构了普洱茶的文化架构、塑造了生、熟、老茶商业格局,反过来影响到了原产地,崇尚古茶园,推崇古法传统工艺等等。表面商业理念的不同,内里是背后的文化价值观迥异导致的冲突。

历经五年的云南实地考察,到访西双版纳州的古六大茶山、新六大茶山;普洱市困鹿山、景迈山、邦崴;临沧市的冰岛、昔归和香竹箐。实地深入考察,亲身感受了热带、亚热带产区的气候;运用《茶树栽培学》的知识考察产地的茶树品种、茶园种植方式、土壤条件。有了切身的体会和感受。参观考察各大茶厂,运用《制茶学》的原理,实地感受崇尚西方科学思维下的茶叶现代加工工艺的发展和变化。运用《茶叶感官审评与检验》为基础,采用茶叶感官审评方法,交流与探讨普洱茶的品质。

深入产地考察的过程中,运用人类文化学的原理,采用田野考察法,记录傣族、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与茶的关系,能够更清楚的理解普洱茶的形态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

实地考察,以传统文化为视角,拜访李兴昌先生,李家兴先生,阮仕林先生,深入了解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普洱贡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普洱沱茶制作技艺背后的传统文化背景,以及其所表达的独特文化意蕴。

以私学遍访名师的传统,拜访普洱茶众多的文化学者。来自民间的乡土私学学者,景迈的苏国文先生,易武的高发倡先生,普洱的杨中跃先生,勐海的林世兴先生。每一个人都在他专长的领域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和建设。普洱市何仕华先生在古茶树领域的探索与实践,黄桂枢先生在普洱茶文化领域的创设;昆明市蒋文中教授对于茶马古道的探索研究;原云南中茶公司高级工程师苏方华先生的亲身经历,付诸文字,制定普洱茶的地方标准。众多的学者为普洱茶的教育领域,都付诸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构建。

普洱茶产在云南,藏在广东。2014年秋季,深入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参观了典藏七万多吨茶叶,多数为普洱茶的天得茶仓。对于现代企业运用科学的方法储存普洱茶有了深入的认识,纠正了既往的偏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茶,其本质是一种商品,商品的属性决定了终究是要凭借品质来赢得市场。茶,更是一种典型的农副产品,品质的优劣,受制于先天的环境、气候、土壤和茶树品种,加工工艺、运输和贮藏条件的影响。茶学学科设置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受教者获得掌握评定茶叶品质高低优次的能力。围绕这一教育目标,既往官学教育的茶学体系,在自然学科领域,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出的《茶树栽培学》、《制茶学》、《茶叶生物化学》与《茶叶审评与检验》四门核心学科,自1978年成为全国农林院校的茶学统编教材之后,虽然历经多次的修订,仍然显现出与快速发展的茶行业在实践领域的探索有着明显的脱节。具体到普洱茶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

产地游学,首先是从自然学科领域认识普洱茶。养成鉴别普洱茶品质的专业能力,在普洱茶贸易过程中就掌握了主动权,获取了打开普洱茶财富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其次是从文化的视角进行观察和反思,明晰未来的发展路径。普洱茶的产地幅员辽阔,在气候类型上横跨热带和亚热带,一年之中,只有明显的干湿两季。为了方便与普罗大众的认知,参照划内陆节气的划分,分为春茶、雨水茶和谷花茶。每年春茶季节的万商云集,以气候条件来俯瞰,追求的是最适宜茶树生长的气候条件。优良的大气候条件下,以普洱茶的名山、名寨拥有优越的小气候条件。这是普洱茶品质先天殊异的缘由之一。易武的高发倡老师,形容热带的阳光“辣”,只有在产地的亲身感受才能领略这是多么准确生动的描绘。昼夜温差大,赋予了茶以更加丰厚的香味物质成分。这是高山普洱茶香醉人心的奥秘所在。游历云南茶山,仿佛进入了茶树资源的王国,镇沅县千家寨野生型古茶树王,澜沧邦崴千年过渡型古茶树王,南糯山人工栽培型茶树王,当历尽艰辛的人们亲眼目睹了这些茶树王的时候,才能切身感受到自然的伟大。高大的乔木型茶树,挺拔的小乔木型茶树,低矮的灌木型茶树;特大叶种、大叶种、中叶种、小叶种,云集了全类型茶树品种的云南,眼前活生生的茶树,远胜于教科书上苍白的表述,当我们摘下一片特大型茶树鲜叶闭住一只眼睛的时候,内心慧眼洞开。当人们游走在遗留下来的古茶园里的时候,面对着与森林完美融为一体的古茶园,回看在烈日下灼烤的现代茶园,不得不反思,我们在科技的名义下走入了茶种植的歧途,而祖先的智慧令人万分敬仰。普洱茶的产地,在自然学科的指引下,规模化的企业,现代化的普洱茶加工工艺,机械化的广泛应用,是一种发展的方式。而既往祖先留下来的手工加工工艺,顽强的生存了下来,从毛茶的初制,到茶叶的紧压成型,每一道工序都蕴含了历代人经验和智慧的集成。遗留下的老茶更是活生生的例证,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这与现代科学思维迥异的文化思维,赋予了普洱茶以恒久的生命活力。

回望唐朝,茶圣陆羽穷数十年之功,数易其稿,终成一册《茶经》,开创了茶学的门径。现代茶学的理论,来自于实践经验的总结,既往的茶学大家庄晚芳、陈椽、王泽农、陆松侯等先辈的茶人,深入产地考察,总结实践中的精华,汇集成学术成果。躺在前人成果上的后人,渐渐忘记了先辈们的优良作风,自以为不出书斋便可以知晓天下茶事,理论与实践之间渐行渐远。茶学教育的目的,在于为茶行业培养亟需的人才。人才的培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照,才是王道正途。这正是先贤王阳明所倡“知行合一”教育理念所在,游学访茶则是对这一理念的躬身践行。

回顾与展望

统观过往,官学往往在当世居于正统的地位,亦如现时的茶学,来自农林院校、科研机构的茶学教育属性隶属于官学的地位。现下的茶学领域的官学教育,根祗于西方崇尚科学之上的思维,学科建设偏向于自然学科领域,为茶行业的腾飞在技术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私学在当世往往处于辅助的地位,当下的茶学私学教育,来自于民间的学者。上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基于自身文化价值重新审视后的自我价值觉醒。以普洱茶为例,民间学者的成果偏重于人文学科的文化重构,为茶行业的发展提供永续的精神动力。

面向未来,以科学主义思维主导下的自然学科类的茶学领域的官学教育,与以传统文化主导下的人文学科类的茶学领域的私学教育,面临重新融会的历史契机。

普洱茶学教育路径的探索,需要打破官学与私学之间的藩篱,融会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成果与精髓,才能实践出一条全新的教育路径。

独立的品格、开阔的胸襟、兼纳并蓄的学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应是每一个普洱茶学教育者的追求。茶路漫漫,每一个行走在茶路上的人都需要上下求索之。

猜你喜欢

私学官学茶学
浙江大学茶学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茶文化视角下的茶学英语翻译研究
金代的官学教育
宋代官学教育经费及其政策
浅析东汉的私学与士人
兴趣教学法在《茶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
“六艺”之“五射”新考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茶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武夷学院茶学(茶文化经济方向)专业为例
中国古代私学管理对当今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