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逗小孩陋习何时能休
2015-11-29闻嘉
文|闻嘉
社区大城小事
中国式逗小孩陋习何时能休
文|闻嘉
“攀枝花2岁男童酒精中毒身亡”“广西2岁男孩被灌酒后变痴呆”,两起幼儿喝酒致死、致痴呆的新闻让人唏嘘不已。幼儿不能喝酒,这本应是常识的事却多次引发悲剧,而悲剧的背后,何尝不是中国式逗小孩陋习在作祟。
早在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状态报告:酒精和年轻人》指出,青少年过早饮酒对肝脏、骨骼和内分泌均有害。酒精对儿童与青少年大脑的影响更是巨大,医学报告证明,在导致患者痴呆的9个影响因素中,酒精中毒的影响最为显著。
禁止未成年人与酒精“亲密接触”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态度,家庭也成为抵制酗酒文化的阵地,如英国政府为父母限制未成年人饮酒出台指导性文件,日本规定父母或监护人发现未成人饮酒时,应予以制止,但是在中国,大人教唆儿童和青少年喝酒却很普遍。
在中国,聚会饮酒时,若有小孩在场,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大人拿着筷子在盅里蘸酒,让孩子舔一舔,对于年龄稍大一点的男孩子,有的则直接让孩子抿几口甚至鼓励其干杯“敬酒”,而当小孩啜上一口后,饭桌上的大人还会发出阵阵喝彩:“再点一下”“是个人才哦”。甚至在某些育儿电视剧中,类似的情节也不少见。某电视剧中的男主人公于果“从天而降”了一个儿子,大半夜带着孩子喝啤酒吃烤串,美其名曰“消菌杀毒”,直至儿子宿醉。
以“坑娃”为乐趣
怂恿孩子做坏事,给孩子“下套”……中国式逗小孩往往是戏弄、伤害小孩。逗小孩并非不可,很多人逗小孩喝酒也是觉得小孩可爱,但合理的“逗”应以使孩子快乐为目的,并真正从孩子心理的角度出发与孩子玩。然而在中国,逗小孩往往不是这样。
一位心理学家曾分享过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个小孩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一群大人常拿孩子开玩笑“你爸妈不要你了,再也不回来了”,孩子听完大哭说不是的。见小孩被逗哭,那些大人更一起起哄说“就是不要你了”“这孩子胆子真小”。孩子哭着跑开,后来天天跑到码头等船。一开始大家不在意,后来发现小孩精神不正常了。
这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但类似“你爸妈不要你了”“你妈妈有了小弟弟,不管你了怎么办?”“这孩子胆子真小”等话中国小孩可以说常常听到。除了戏弄小孩,中国式逗小孩的另一大形式就是怂恿孩子做坏事。2009年,网上一段“两岁男童吸烟说脏话”的视频引起极大反响,内容是重庆市万州周家坝一名两三岁的男孩在一群成人的围观和起哄下,吸烟、骂脏话。在这个过程中,大人们是得到了“快乐”,但这种“快乐”建立在孩子痛苦的基础上。
在逗孩子喝酒的人群中,除了家长的亲戚、同事、朋友,更有家长自己也加入到让孩子喝酒的行列。攀枝花2岁男童虽然是被父亲的三名朋友灌酒致死,但是其父亲同样责无旁贷。据报道,他平日就逗着儿子喝酒,在他的影响下,2岁多的儿子已经有近一年的喝酒史,并且还会抽烟。“如果不是因为这些原因,即使王某的朋友让孩子喝酒,孩子也不会喝。”
在育儿类书籍《爱和自由》一书中提到,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是,在中国,家长这样欺骗、戏弄小孩,将小孩子最受伤和最屈辱的事情当笑话的恶趣味案例不在少数。“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打妈妈(爸爸),打一下爸爸(妈妈)给你一颗糖”类似话语在绝大多数中国家庭都曾上演,更不用说当其他大人逗小孩时,家长非但不制止,反而引以为乐。
恶意逗孩危害大
除了被灌酒致死致痴呆、被“你爸妈不要你了”恐吓到精神不正常,生活中因为乱逗小孩而导致的恶性事件不在少数。2014年,浙江宁波的一位父亲逗女儿玩,将2个月大的女儿抛起来再接住,结果有次失手没接住,导致女儿被摔死,虽然他悔恨不已但也因过失致人死亡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即使没有发生恶性事件,恶意逗小孩的害处也显而易见。吓唬孩子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惧,欺骗孩子让孩子不敢信任别人,怂恿孩子做坏事会让孩子是非不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逗”,对孩子的影响都是深远甚至终身的。现代的临床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一个成年人的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在不少心理学家看来,中国广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灵仍然敞开而单纯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样绝望、粗糙而鄙俗。
在中国,孩子从来不是独立意义上的“人”,而是一个“物”,承载成人对于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在中国的家长制度下,家长认为自己对子女有人身支配权,一种生杀予夺的特权,子女成了父母的私有财产、附属。“我的孩子,我想怎么管就怎么管”,在此观念下,殴打、禁闭乃至处死小孩的事情时有发生。大部分家长认为打骂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家长逗自己的小孩更是合理的行为。
缺乏对孩子的呵护,各种虐童等暴力事件屡禁不止。人们认为,逗小孩的本意并非伤害他们,只是用孩子的天真幼稚来取乐,让大家开心,甚至有时是为了他们好,这有何不可?可是打着喜爱孩子的旗帜,却做取笑、捉弄甚至危害孩子之事,这样的行为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没有丝毫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