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发展是城镇化转型的内在要求

2015-11-29程春生

决策与信息 2015年24期
关键词:福建建设发展

程春生

福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开放发展是城镇化转型的内在要求

程春生

福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开放发展是城镇化转型的内在要求,福建要优化对外开放环境,完善全面对外开放机制,加强全方位对外合作。推进省内城镇之间的开放合作,加强与周边省份的联动发展,深化闽台交流合作;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建立同东盟等沿线国家城市新型合作关系;构建新平台,开拓新市场,创新外经贸体制机制,进一步密切与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

城镇化;开放发展;福建

对外开放是福建省城镇化转型的内在要求,福建土地资源紧缺、发展空间不足,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将是福建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城镇化建设中,加强对外开放是福建发展临海型经济,开拓空间资源,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福建要充分发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对外互联互通作用和自贸试验区体制机制的创新作用,加强对外开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促进周边联动发展

创新福建开放合作机制,推进省内城镇之间开放合作机制的完善,推进大都市开放合作机制联动机制,拓展与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等区域城市的合作。

一要促进省内一体化发展。城镇化的对外发展,必将通过产业转移、产业链配套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等方式加强全省在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互动合作,为全省经济一体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要深化省内内对口协作机制,积极推动沿海与山区开展山海协作,实现山海联动、融合发展。探索建立闽东北和闽西南的多层次合作机制,共同构筑战略发展平台,合作培育梯度发展、分工合理的产业群,做大做强福州、厦门、泉州等大中城市。加速福莆宁和厦漳泉同城化进程,打造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联系更加紧密的福州和厦门大都市区,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和龙头引领作用。

二要推进东南沿海联动发展。围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以产业合作发展为平台,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重点,以市场建设为纽带,深化与珠三角、长三角两大城市群的对接、合作,实现借势发展目标。借助沿海大通道建设,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电子商务合作,共同打造产业发展平台;共筑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建立人力资源、技术等合作平台;以旅游、物流等产业的合作为突破口,加快福建与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合作,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消除行政壁垒,加快形成开放的大市场。

三要深化与内陆腹地合作。加快港口资源整合和集疏运网络建设,共同打造开放型海路交通体系;围绕建设“海上福建”的总目标,提升出海通道功能,构建完善的空港对接机制,加强空港客货运合作,探索空陆海联运模式,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完善合作服务体系,积极带动内陆城市实现统筹发展。推进我省与内地城市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对接,开展跨区域口岸合作,拓展港口腹地,加强与中西部地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对接。

二、两岸合作共同发展

发挥福建独特的对台优势,构建两岸对接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与台湾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深度对接,促进闽台交流合作向纵深拓展。

一是培育两岸交流交往平台。以新城新区建设为契机,强化文化纽带和感情基础,深化民间交流,提升科教文化交流水平,积极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广泛参与度、各方认同感的对台交流品牌。以闽台青年交流为主题,精心举办海峡青年节,打造最受两岸青年欢迎的活动品牌。打好亲情牌,深化两岸同根同源主题,大力推动文化交流,进一步做强船政文化、两马同春闹元宵等文化交流品牌。发挥“海交会”作为海峡两岸经贸交流重要平台作用,扩大商品交易,提升海交会品牌效应。

二是建设便捷高效的直接往来枢纽。充分利用我省与台湾之间的地理区位邻近、五缘相通优势,努力将我省建设成为两岸交流往来、直接“三通”的便捷高效的综合枢纽。

三是拓展产业合作平台。拓宽对台产业对接合作领域,把握台湾地区最新产业转移机遇,探索闽台产业合作新模式,推进与台湾产业深度对接、融合发展。加强与台湾行业龙头企业、百大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合作,促进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推进台商投资区发展,形成产业对接集中区。以台湾农民创业园等为依托,加强与台湾现代农业的对接合作;以台商投资区为主要载体,主动加强与新竹科技园区对接联系,承载台湾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深入推进闽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对接融合,吸引台湾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优势现代服务业来闽投资。深入开展与台湾在生物科技、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合作;积极引进台湾大型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打造海峡西岸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产业基地;加快与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合作,依托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园,构建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重要聚集区。

三、全面开放合作发展

深化福建对外开放,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打造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重要支点。致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探索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新模式加快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依托保税区,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

一要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重视用好侨力资源,挖掘潜力,让更多的海外华侨华人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拓展发展空间;主动对接闽籍重点侨团、侨商,吸引和鼓励侨胞投资发展新兴产业。充分利用我省的港航资源优势,重点推进与东盟国家港口城市对接。推动福州、厦门成为进口东盟水果、水产品集散地,加快建设马尾“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加强与印尼等东盟国家的合作联动,积极发动民营企业参与,探索建设一批双边、多边合作的经贸合作示范园区。积极争取福州、厦门保税港区实行“第二船籍登记”为蓝本的“保税登记”政策,允许中资外籍船舶在福州、厦门保税港注册。推进与印尼等东盟国家的友城建设,推动建设一批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和留学生基地。

二要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城市对外开放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新的平台。要依托我省电子、石化、机械装备等主导产业,建成若干个产业集群。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股,积极引导自主创新性强、低污染、低能耗的国内外企业到我省投资,重点投向先进制造、现代农业、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鼓励跨国公司来闽设立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抓住后金融危机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进一步放宽投资准入标准,依托市场和人力资源优势,引导外资投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拓展现代服务业等新的合作领域,推进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

三要构建对外开放新平台。发挥福建口岸对外开放的优势,利用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优势,吸引外资参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大物流。推动港区一体化建设,用足用好厦门和福州保税港区政策,向腹地延伸保税区的部分功能,构建陆路物流网络体系。整合各类园区,对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问题进行统筹协调,改变当前各发展区域间功能定位重复、相互恶性竞争等现象。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等重点区域的开放合作为载体,合理有序地进行开发,大力发展临港工业。与周边地区配套发展、互补协调,大力引进区域性、国际性的组织,发展国际商务会展,构筑开放合作新平台。

猜你喜欢

福建建设发展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十一月 福建党史上的今天
那个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福建艺术战“疫”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