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三个坚持”的贵州答卷
2015-11-29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岳 振
做好“三个坚持”的贵州答卷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岳 振
贵州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一起守、坚持稳增长与调结构“两只脚”一起走、坚持政府与市场“两只手”一起用。
6月9日,贵州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全体会议强调,坚持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一起守、坚持稳增长与调结构“两只脚”一起走、坚持政府与市场“两只手”一起用。在增长压力大、赶超任务重、小康时间紧的关键时刻,贵州以“改革促进派”姿态,很清晰地强调了推动跨越中需要重视的三大问题,为全省改革发展“一盘棋”厘定了思路和逻辑。
首先,“两条底线”一起守,其核心内涵是,只有遵循自然规律的经济发展,才经得起历史考验,也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贵州的特别之处在于,在贫困固疾还未消除的情况下,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攫取,必须避免重走高消耗低效率、削弱生态根基的老路。
发展是根本任务,而且贵州的发展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要速度也要环保,不能单纯去追求速度做大经济总量而轻视环境保护。发展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人们思想解放缺乏足够引导,市场意识淡薄,这种“历史惯性”导致裹足不前、干事效率低,最终信心受损、不敢或不屑于“争先”。贵州提出“十破十立”首先要突破的,就是信心不足与墨守陈规,有很强现实针对性。
可喜的是,在贵州,保护生态不仅是战略共识,也是已经具备广泛民意基础的群众共识。良好的生态逐渐成为贵州“最突出、最响亮、最永久的品牌”,而绿色也成为“多彩贵州中最亮丽、最迷人、最持久的颜色”。《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贵州省要“成为资源能源富集、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欠发达地区转型发展和绿色崛起的先进典范”。
其次,稳增长与调结构这“两只脚”一起走,实则是“两条底线”的战略延伸。经济全局性衰退态势可能会延续一段时期,与全国情形一致,贵州面临的产能消化任务依然严峻,债务风险不容轻视,新的增长点还处于培育期,经济发展的困难和压力艰巨、沉重。
稳增长的支撑力量,有待从政策松绑和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来积聚。追求健康、干净的经济增长,淘汰落后产能与培育新兴产业同等重要,这是调结构难以避开的重要课题。“促进工业企业发展”也包括了对创新的支持,其中对众创空间的支持甚至明确到了具体的财政补贴数额,在新兴产业成长初期,只要选择与识别得当,这种动用政府资源的支持非常必要,它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研发信心缺失问题。
新兴产业比如数据开发、山地农业、文化旅游等,是产生转型升级及实现绿色增长的战略选择,贵州对此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目前已经赢得广泛市场认同,成为贵州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的“后发优势”。这对长期依靠煤炭、矿产、烟酒等产业并呈现“重工业偏重、轻工业偏轻”的贵州来讲,无疑是革命性的转折。
当前,贵州省三次产业呈现“三二一”格局,但是第二产业比例偏低,没有突破工业化初期的结构特征,影响了贵州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工业是贵州经济的顶梁柱,还需要从政策、市场等层面予以大力支持。去年与今年的两个“促进工业企业发展的通知”,从若干政策发力点为贵州工业发展提供了“能量包”,这些政策组合承担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期的特殊使命,其中许多措施,对于贵州工业经济的长足发展,也有基础性的促进作用。
第三,政府与市场“两只手”一起用,需要重视彼此的作用边界。
在经济发展整个过程中,政府作用的积极发挥不可或缺,市场秩序维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等,都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动起来。但要构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之手所触及的范围边界必须明确,比如对创新产业的财政补贴,需要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那种纯粹的“父爱式呵护”,与市场经济规则背道而驰。
政府之手不越界,也是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更好运行的重要前提。“两只手”一起用,不是交叉用,互相不能替代,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市场而非政府。目前很多地方都在强调“政府主导”,这要防止政府行为对市场的牵制,扭曲供需体制和价格信号,特别是在贵州产业园区建设上,政府应尽量避免在市场行为上“为企业做主”。政府亟需改进的,是地方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三个坚持”从战略高度概括了贵州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也从发展导向的角度,为贵州勾勒出应对经济风险的“作战图”,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贵州的核心目标始终清晰、路径愈加明确,全省干部群众的信心与步伐因此也会越来越坚定!
(责任编辑/晏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