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谬误”的启示
2015-11-28唐伯景宋志平
唐伯景 宋志平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最初提出“合成谬误”这一概念,主要用于解释经济学领域的一些现象。对单个个体成立的命题,对个体的集合反而不成立。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很常见,比如前几年出现的“蒜你狠”现象。市场上紧缺大蒜,少量个体户种植大蒜可以卖上好价钱且价格一度炒得很高,高到一提到大蒜,顾客的反应“大蒜?算了吧!”。但是当大家一窝蜂都去种植大蒜,情况就很糟糕,家家能保本不贴钱就算不错了。再比如,早些年大街上跑出租车人很少,的哥的收入很高,但等到大家都看到这行的利益,大量出租车涌上大街,的哥们就个个感到生意难做。
萨缪尔森把以上的现象归纳为“合成谬误”。就是说每一个局部看上去都是理性、正确、有效率的,加起来却是一个谬误。萨缪尔森举了一个更为生动的例子,他让我们想象一个非常简陋的露天剧场,大家可以坐在地上看,但是坐在后面的人觉得看得不够清楚,为了比别人看得更清楚一些,他们就会站起来。他们一站起来,更后面的人也会站起来,结果大家就都站起来了。站起来以后还是看不清楚,成本增加了,福利却没有增加。聪明人又会想出一些办法来,站着不行就踮着脚,结果全场的人都会踮着脚看,整体的福利又下降了。如此循环往复,整体福利一直在下降,个人成本不断在上升。
其实,不仅在经济学领域,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存在这种“合成谬误”现象。作为学校的教育者与管理者,我们得静下心来思考梳理我们的教育中存在哪些“合成谬误”,针对存在的“合成谬误”又该怎样避免与改变呢?接下来谈谈教育中常见的几类“合成谬误”,以求唤起大家的警醒。
一、师生时间侵占上的谬误
充足的学习时间是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基本条件之一,为了本校学生能竞争过周边其他学校的学生,某些学校就开始在延长学生学习时间上花心思。某一学校早上7点40分上课,要求学生7点到校进行早读,晚上17点放学后加两节自习课到晚上19点再回家。这一学校经过延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成绩较别家学校提高很快。别家学校看到这种情况,自然也会要求学生早到晚走,而且会规定早到校的时间更早,晚上回家的时间更晚。当早上到校时间已经提前到早6点和晚上放学时间已经延迟到晚22点,早晚时间实在没法再延长了,有的学校又开始挤占学生中午时间,吃过中饭后增加一节午自习,并让老师进班辅导;更有甚者,开始侵占周末与假期时间。当家家学校都这样操作以后,想通过延长时间来实现成绩优势就不易了,倒弄得师生身心俱疲。充足的学习时间仅仅是学生成绩提高的条件之一,但当师生休息不好、心情不佳、光靠打疲劳战,就会造成学习效率的下降,倒不如大家都能把时间解放出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快乐学习。
二、学生综合素质课程剥夺上的谬误
音乐、美术、体育、社会实践这些课程,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每周安排几节课都有明确的要求。当有一家学校因为考虑到这些科目高考不考,就将这些课程减少而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高考要考的科目,这样这家学校在竞争中会有优势。但当其他家学校发现这种情况后,也都将这些课程减少甚至干脆直接就不开设这些课程。于是,各家的竞争优势就没有了。本来通过这些综合素质课程的开设,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同时调节学生的学习节奏,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但当各学校都这样操作后学习就只能在沉默压抑下进行了。
三、学生作业量课外辅导量加重上的谬误
适当的作业和习题训练对学生深化理解所学内容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打开思路,更全面地了解各种题型,多订些资料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参考与取舍,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是有帮助的。但当所有的学生都想通过订购大量课外资料进行训练来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问题就来了。为了多得到些别人不知道的信息,总想在资料数上超过别人,最后造成贪多嚼不烂,弄得学生自信心下降。个别学生通过参加辅导班、请家教提高了成绩,较其他同学有了竞争优势,但当所有学生都参加辅导班,都请家教,竞争优势又没有了,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四、学生考试能力训练失控上的谬误
经过一阶段的学习,组织一场考试检测是很有必要的。经过阶段性考试检测,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这一阶段的学习状况,找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与漏洞,以便及时调整和今后更好的学习;同时经过考试检测也可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 但是有的学校想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进行“月考”即每月考一次,别的学校见人家“月考”,自己也进行“月考”,除月考外又发明了“周考”即一周考一次。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每天中午进行“午测”美其名曰“日考”。在这样高密度的考试状况下,学生对考试的感觉早已麻木迟钝,考试检测应有的功用消失了,相反倒耽误了学生正常的学习时间,就好比养猪,不好好喂养却成天抱猪上秤称。
五、学生分班选科选择权践踏上的谬误
有的学生文化成绩不行,走文化路线考不上大学,于是选择走艺术特长路线,学美术、学音乐、学体育或学传媒。走艺术特长路线的这类考生可以轻松的实现升学愿望,同时学校的升学率也可以提高,对学生和学校都是好事。但当所有的学校都想通过让成绩差的学生来学艺术提高自己学校的升学率,问题就来了。每年国家招考的艺术类考生人数是一定的,当所有的学校都在打同样的“如意算盘”时,竞争就会变得惨烈,想通过学艺术实现升学就会变得不容易。为了在竞争中取胜,有的学校怕自家教师水平不够,不惜重金聘请外界的艺术培训机构给学生授课,其他家的学校为了在高考中不被淘汰,也纷纷聘请外界的艺术培训机构。在这种恶性竞争中,学生整体水平是提高了,但在最后的高考中依然不占优势,倒还得支付高昂的培训费用。有的学生对学艺术不感兴趣不愿意被分到艺术特长班,但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就想法设法让他学艺术,结果是这类学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无法安心学艺术,即便是考上了艺术类院校也由于缺少兴趣难有大的发展,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合成谬误”只是萨缪尔森的一个概念,他真正要讲的理论叫“公共改进”,即终止恶性循环。剧场内的阶梯形设计,就是一种“公共改进”。表面上看这是一种设施,实际上它是一种制度设计,使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让大家不至于陷入低水平的过度竞争中,不至于陷入一种集体的谬误当中。由此可见,合成谬误是创造性和开拓性缺乏的表现,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该见贤思齐,但不能不加思辨地跟风效尤,而应冷静思考、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凡事预则立”,对竞争环境的动态变化要充分考虑,尽量避免陷入恶性竞争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