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静中的感悟

2015-11-28许国荣

广东教育·综合 2015年11期
关键词:班会课内化宁静

许国荣

前段时间,我听了吴老师的一节主题班会课《成长需要朋友》。班会课设计了四个小游戏:蒙眼闯方阵、寻找小伙伴、抢凳子、彼此搭配。学生们踊跃参加,气氛活跃。四个游戏结束后,吴老师进行了小结:“我们虽然不能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人,但是这并不能阻止我们成长和前进的脚步;我们害怕受到别人的伤害,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封闭自己、与世隔绝的理由。成长的路上需要朋友的陪伴,我们活着不仅需要身体的温暖,更需要精神上的温暖。我们在寻求一种温暖,但温暖来自谁呢?”

言毕,整个教室宁静得几乎听到了每个人的呼吸声。班会课前期的活跃热闹和现在的宁静很不协调,很多人以为,这是班会课的败笔,而我认为这就是班会课的高潮部分,是最成功的部分。从学生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们的内心波动,看到了他们的思想斗争。这就是宁静中的感悟,感悟是道德思想内化生成的最有力的引擎。

一节班会课成功与否,不在于老师的演说是否生动精彩,也不在于课堂是否热闹,而在于学生从班会课上所获得感悟的深浅。课后,我做了简单的调查,大多数学生认为,上了这节班会课受益匪浅,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成长路上需要朋友的陪伴,朋友的维系需要互相信任等。

班会课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最基本、最经常的途径和手段之一。真正的道德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的自主构建,在特定的情境中去体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深化学生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的品德内化与践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它避免了中小学德育“单向说理灌输”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它遵循了品德形成“内生外化”的规律和“自我建构”的规律。“游戏体验”式的班会课能激发学生的习得兴趣,能触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思考,利于学生的品德内化,有效提高了德育实效性。上好这类班会课,需要注意几个维度。

一、选好主题

活动目的明确,活动主题切合实际。往往有些为了活动搞活动,搞得热热闹闹,一阵热闹过后,学生心中深处没留下什么“心迹”,没留下什么感悟。我们必须明确,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要拨动学生的心弦,让他们在思想情感方面得到“振动”,只有“振动”过后,学生才能有效地进行主动构建,形成自己的思想体悟从而达到内化。鲜明的活动主题,必须建立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过于“轻浅”的主题,感到无味;过于“漂浮”的主题,不够接地气;过于“高远”的主题,学生可望而不可及。

二、设计好游戏活动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活动是德育生成的前提与基础。好的活动能触发学生的心动、情动与灵动。创设情境活动要把活动主题,活动的地域环境特点,学生的心理、性格、组成特点,时段环境等因素融合起来思考设计。通过游戏活动及活动后的分享,提升学生自我觉察能力,反思及澄清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加深对自己的认识。

游戏体验式班会课的特点是:(1)轻松快活、参与率广,游戏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性,基本上没有什么高难度,学生都有能力参加,愿意在玩中体会;(2)重在分享体验,每个游戏结束,教师会给学生充足时间让他们交流收获体会,引起思考与共鸣,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3)以小见大,游戏的设计很讲究,小游戏里必须蕴含着“大道理”,没有“道理”的游戏,就会失去教育的意义,游戏是载体,道理才是目的。

三、设计好流程

游戏体验式班会课一般遵循“热身期——尝试期——分享期——凝练期”流程。热身期,开放心态,激发动机、启动参与,为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尝试期做好铺垫。尝试期,组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活动,促进他们身心投入。分享期,游戏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回顾、思考刚才的活动,体验领悟,分享交流;学生之间通过分享交流自身体验,进一步引发思想的共鸣与碰撞。凝练期,在前期充分分享交流的基础上,回溯整个团体经验,深化连接,激励升华,强化改变,达成共识。

本栏责任编辑 魏文琦

猜你喜欢

班会课内化宁静
“花样”班会课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宁静之宅
谈班会课的主题及组织形式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小学主题班会课中德育的实施策略
《巷口的宁静》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