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补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2015-11-28
中小学补课现象社会关注强,议论多,看法迥异,尤其补课乱收费成为多年来群众反映、投诉最突出的教育问题,各级教育部门采取各项措施进行了长期治理,但成效不显著。开展中小学补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的研究是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深化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具有时代性和迫切性。本研究中的“中小学”指城镇、农村的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补课”指占用学生寒暑假期、法定节假日进行的教学,包含学校、教师个人参与的有偿补课。
本课题是教育部纪检监察2014年第三协作组立项开展的研究课题。课题组除通过查阅文献、访谈、座谈、暗访等方式进行调查了解外,还在全省21个地级市范围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按高中、初中、小学年段,共发放学校领导问卷447份,回收441份,发放教师问卷29417份,回收28331份,发放家长问卷33816份,回收32791份,发放学生问卷33976份,回收33387份,取得了比较真实客观的第一手材料。深入分析了中小学补课的主要特点及表现形式,剖析了中小学补课乱收费的深层次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补课乱收费工作的重点领域和防治对策,为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依据。
一、广东省补课调查的情况
1. 中小学补课的现状
从图一、图二、图三分析,中小学生补课的比例相当大,周末补课的比例达30%以上,寒暑假补课的比例更是接近50%;补课的科目主要以文化科目即考试科目为主,高达70%—80%;补课的地点在自己家中的比例较高,学校、教师自己家中或租房、托管机构都有。
综上分析,中小学生补课现象比较严重,地点的选择多样化,反映出一定的社会需求,补课主要以考试科目为主,可见应试是补课的主要目的,违规补课的现象客观存在。另外,从问卷调查中还发现,高中、初中、小学都有科任老师主动打电话要求学生补课(比例分别是12.8%、19.5%、23.7%),以及在班上发动学生参加补课(比例分别是17.3%、16.5%、16.9%)的现象。
2. 中小学补课的原因
根据图四分析,家长和学生自己要求补课的比例相当大,两项相加后,高中生的比例接近80%,初中生的比例接近70%,小学生的比例甚至超过了85%,说明家长和学生补课的主观意愿比较强烈。而学校和老师要求补课的情况也有所反映,初中老师要求补课的比例则达到了20%,说明在国家明令禁止补课的情况下,部分学校、老师仍然出于种种原因,违规要求学生补课。
3. 学生对补课所持的态度以及学校、教师、家长反馈意见
从调查和统计结果来看,学生赞成补课的比例比反对补课的比例略高,说明有些学生对补课还是比较认同,甚至主动要求补课,希望能提高学习成绩。结合调查问卷分析,家长支持补课和反对补课的比例相当。反对补课的教师、家长的意见主要是应试教育,单一的对老师和学生的评价体系,唯分数论,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等。支持和赞成补课的意见主要是正视家长和学生的需求,规范管理即可;有的家长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学校统一管理安排,规范管理,适当收费,合情合理;和在校外补课相比,学校统一补课,可以减轻家庭负担等。
二、调查情况分析
1. 补课的特点
结合近几年接到的有关投诉情况以及开展的调查情况来看,违规收费补课现象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补课形式更加隐蔽,如将补课地点转移到校外通过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举办补习班;二是监管更加困难,如果没有知情人反映情况,通过公开检查比较难发现违规补课现象;三是社会需求依然强烈,一边不断治理,一边则越演越烈,主要是家长、学生、教师、学校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导致的结果。具体表现为:(1)补课科目多为选拔性考试中的主要科目;(2)城市中小学高年级学生补课强度更大;(3)中小学补课时间不定,地点规模不一;(4)中小学补课的收费不一。
2. 补课的表现形式
从投诉来看,各种违规收费补课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1)学校无奈补课。主要与应试教育的机制、考评制度有关。
(2)教师热衷校外补课。一方面是家长、学生的需求强烈,一方面是教师待遇的相对低下以及教师的功利追逐,还有一方面就是对教师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不科学不合理。
(3)补课的现象正从城区向乡镇蔓延。
根据调查情况分析,在职教师有偿家教问题不少,主要表现为:一是在职教师直接参与或组织。参与人数多,课程安排不科学,教学效果不理想,社会反映强烈等。二是个别在职教师与校外辅导机构串通拉生源;个别教师暗示或要求学生到其本人开设的校外辅导班补习;个别教师不负责任,课堂上留下部分内容没有讲,逼迫学生课内内容课外补,甚至在给学生评定考试成绩时故意加点水分,让家长和学生看到经过补习后有“进步”的假象。三是收费价格高得惊人。从辅导机构了解到,大班人数一般十几到二三十人,收费400元至上千元/期(每期十五次课,每次大约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一对一”辅导的收费高达 70—200 元/小时。四是存在一系列安全隐患。在职教师为了规避查处,选择的补课地点比较隐蔽,而校外辅导机构则多集中在人车流量大的繁华地段,交通安全、饮食安全、学生人身安全都存在很大问题。五是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中小学补课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违规补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1. 国家教育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国家教育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是导致中小学补课的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投入还远远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着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等现实问题,突出的供需矛盾也激发了学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强烈的内在追求。特别是个别地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学校正常办学经费和教师正常工作福利待遇得不到有效保障,也由此产生违规补课谋利的动机。
2. 应试教育是补课盛行的最重要原因
学校绩效评价、教育质量评价以及人才选拔机制过于侧重学业特别是考试成绩,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优秀率,争夺优质生源。有些家长对孩子学业表现特别是考试成绩的期望值过高,同时社会舆论过分关注各类考试特别是中考、高考重点率、升学率。虽然政府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唯“分”论英雄的事实客观存在,而整个社会仍在给学校排名次,用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这种观念导致了学校、家长、学生等参与补课,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归因为应试教育体制所导致的教育功利化积重难返。
3. 教育发展不够均衡
地区之间特别是校际之间教育资源差距过大,有些学校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不能按照课程计划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任务,或者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希望通过补课来完成教学任务或改善学校和学生的绩效。
4. 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对教育的需求动机出现偏差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和“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是家长送子女去补课的直接动因。为了不让子女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或者“没有赢在起跑线上也至少不被甩下”的心理,家长主动补课或从众补课甚至强迫子女参加补课,有的学校不补课,家长反而不高兴,于是又将目光转移到校外辅导机构或者聘请家庭教师。
5. 家庭教育的缺位是补课的间接原因
有的家长由于自身工作、自身学历等原因,无暇管理子女或对子女教育不重视,无法辅导子女,怕子女放学后或假期无人看管,心甘情愿送孩子到学校补课,或者干脆将子女托管给教师,当起“甩手掌柜”,既省了对子女的辅导之苦,学习质量上又有了保证,对子女安全管理上也有了保障。
6. 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是教师违规补课的主要诱因
中小学补课的授课教师除了个别家庭和辅导机构聘任学生教员外,主体还是在职教师。近几年教师工资虽然有较小幅度的增长,但教师相关津贴补贴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和其他行业比较,明高暗低是不争的事实,而教师又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没有时间、精力、经验去从事其他的第二职业,为生活的压力所迫,就充分发挥自身的职业“优势”,以赚取丰厚的酬金。
7. 知识衔接断层,学生学习方法与课程设置不对称
曾有人作过统计,目前我国初、高中与大学之间,仅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这五门主要课程中,彼此不衔接的知识点就达百余个。因此,当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点是学生应该在前一层次学校学的却没有学过时,教师只能一边教一边补,课时有限来不及补的,学生只好到课外辅导机构去“开小灶”。
8. 补课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存在一定社会需要
学校教育主要面向全体学生,至于学习能力强、或是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会在学习中出现“吃不饱”或是“消化不良”现象,补课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学习个性上的差异及需要。
四、治理中小学补课的对策
经过深入的调查、分析和研究,结合广东省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针对当前补课乱收费问题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现就今后构建治理补课收费工作机制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1. 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保障教育健康发展
一是改革升学制度,建立健全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新体系,加强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积极开展中小学课程改革和教学评价改革,改变单一的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模式,全面充分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要全面科学地评价老师、学校的教育业绩,推进实施素质教育。二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管理,严格执行“就近免试入学”原则。三是严格执行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政策,进一步压缩“三限”招生比例,直至取消招收择校生,逐步增加优质高中学位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指标。
2. 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健全经费保障体制,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要逐步提高办学经费投入,不断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直通渠道,彻底杜绝当地政府“专用专款”现象。同时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筹措机制,使教育投入有较快增长,从而为社会尤其是边远地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二是出台普通高中生均财政公用经费拨款标准,重新测算普通高中生均培养成本,提高高中学生学杂费标准,为普通高中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三是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不断缩小教师工资地区差距。四是加强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创新师资管理体制,实行教师、校长交流机制,继续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和“千校扶千校”计划,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3. 适当调整高三开学时间和降低高考难度,缓解高考压力
一是继续执行高三提前开学规定,8月1日开始新学年上课。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课程学习及高考备考,此项措施得到绝大部分学生家长的欢迎。二是继续实施新课改、落实课程计划,逐步调整课程标准、减少内容、降低难度,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4. 加强政策宣传教育,消除思想认识误区
一是要加强教育收费政策法规学习,消除思想认识误区,提高有关人员对教育收费政策的认识,增强他们规范教育收费的自觉意识。二是要加强廉政教育,增强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政策法规意识,促进廉洁从政。三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师德水平,增强法纪意识,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教育收费政策,自觉抵制乱收费行为。四是要拓宽教育收费政策宣传渠道,让群众充分了解教育收费政策,参与监督学校收费行为。
5. 进一步强化责任机制,形成齐抓共管新局面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治理工作责任落实机制。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健全责任落实和倒查追责的有效机制,把治理工作责任层层落实到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二是强化联席会议制度,增强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合力,形成责任明晰、协作联动、互相促进的治理工作格局。三是建立责任人责任考核制度,强化责任追究。把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纳入责任考核对象,并将治理教育乱收费责任考核结果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基础教育考核挂钩。
6. “疏”“堵”结合,规范办学行为
一是各级教育部门要明确严禁中小学和教师违规补课及其乱收费行为,对于确需补课的高中毕业班级,可在家长支持,学生自愿的前提下,以答疑、辅导等形式进行,但不得违规向学生收取费用。对辅导教师学校要适当给予补贴,并要规范补课行为,补课时间不得上新课等,一旦违规,则严厉查处。二是加强对办学机构的管理。支持有资质、有担当、有社会效益的社会机构办学,同时对其办学内容、办学模式、师资力量及学生来源进行严格监管,一旦违规(如聘用在职教师,利用学校或教师拉生源等),严肃查处,罚款处理或取消办学资格,从而促进办学机构健康蓬勃发展,满足社会对补课的需求。三是对非法办学(如未经批准办班,教师私自办班或参与社会机构的补课等),一经查实,依据《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教师、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责任,并一律进行公开实名曝光。四是营造正确舆论,构建监管机制,借鉴当前反腐的一些做法,形成不敢乱补、不能乱补、不想乱补的社会氛围。当前关键是要进一步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保证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7. 建立更加有效的制度机制
一是建立政府、工商、媒体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向社会公布处理非法办学的投诉电话、邮箱,学校随机聘请家长、社会各界人士担任督查员等。二是加大对非法办学机构的打击力度,教育、公安、工商、法院、城建规划等部门统一组织集中整治,建立快速查处机制,抽调人员组成联合清查小组,不定期地对非法办学机构进行明查暗访,对不符合规定的坚决取缔。对正规办学机构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进行检查,引导他们规范办学。三是严格执行处理规定。对违规有偿补课的教师,依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违反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六项规定的处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给予教师警告和记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处分。特别严重、拒不悔改的,给予开除处分。民办学校教师或者未纳入人事编制管理的教师由所在学校解除其聘任合同。对违反相关规定的学校,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并对校长作出行政处理,情节特别严重的解除校长的职务聘任。民办学校违规的,责令限期整改,并与年检结果挂钩;情节严重的,给予减少招生计划或者暂停招生的处理,并依法追究学校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总之,中小学补课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有效地遏制这种现象,需要多部门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正确处理“堵”与“疏”关系,堵要堵得坚决果断,从源头着手,釜底抽薪;疏要疏得科学灵活,让家长和学生的意愿有达成的可能。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取得更好的实效,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更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本文执笔人:陈凌峰 罗婷 刘镇涯 何德华 赵康)
本栏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