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作文“地图”,使学生爱上写作

2015-11-28胡飞燕

关键词:导图笔者作文

胡飞燕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它注重利用人们的一些思维元素,建立一种统一并且具有直观性的结构知识网。事实证明,思维导图不仅能够反映出写作的思维过程,还能够反映普遍的思维过程。思维导图所强调的发散性思维正是作文教学所需要的。作文练习就是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联系,作文训练的核心就是思维训练。将思维导图融入到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够消除学生面对写作的恐惧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学生在进行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有写作思路,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结构严谨、思路清晰、主题彰显。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所写的文章存在思路不明、 结构松散、主旨隐晦等问题。其原因可能主要在于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落笔之前,心里没谱,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东一榔头西一锤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二是习惯于线性思维,即直线的、单向的、单维的、缺乏变化的思维。线性思维处于思维的低级阶段,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较大,发散性思维缺失,不善于捕捉与事物本质有关的现象,无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只能够发现与事物表象相关的问题。

三是无法捕捉稍纵即逝的“灵光”。面对作文题目,脑子里一下子涌出各种影像、画面、声音,可能刚想到一个自认为很符合题意的典型例子或者一句名人名言,但尚未抓住马上又被新的事物代替了。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实践中借助思维导图进行作文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笔者欣喜地发现,这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尤其是记叙文写作时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效果。下面是高一第一学期作文教学实践的相关情况。

一、第一阶段:运用思维导图打破思维枷锁,拓宽思路,激发学生的作文潜能,让学生体验作文的快乐

高一的第一次作文,内容是“写一位你最尊敬的老师”。结果,一半以上的学生作文字数不到600,大部分学生表现一个人物只写一件事情,基本没有学生用细节描写,甚至文句不通,错别字百出……笔者决定这一学期在写作上多花点时间,并把思维导图引入作文课堂,以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写作技能。经过一番思考,笔者决定将人物描写作为系列作文训练的内容。

10月,学生进入高中已有一个月,对自己的同学和老师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鉴于此,笔者连续两个星期在每节语文课的前5分钟都随机抽取一个学生上讲台,背对同学口头描述一个同学的外貌,然后请下面的学生来猜。不出所料,前几个学生的描述很空洞,抓不到点,大多都是“梳着马尾辫”“圆圆的脸”“戴着一副黑边眼镜”等,描述一般化,下面的学生就只能瞎猜。为打破学生这种思维定势,帮助他们拓展思路,笔者要求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如图1),构画人物的个性特征。慢慢地,学生口述时条理清晰了,人物形象的特征鲜明了。在此基础上,笔者在教学中多设了一个环节:在学生上讲台时,从事先准备好的盒子里抽一张小纸条,上面是同学的名字,要求对这个学生进行描述。难度虽加大了,但因为思维导图的引导,学生的描述语言却个性鲜明,越来越形象,写作热情也空前高涨,觉得作文也可以这么简单而快乐。

二、第二阶段,运用思维导图挖掘素材,确定方向,教给学生实用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作文的自信心

经过第一个系列看似玩的写作训练,学生基本上养成了运用思维导图把仔细观察的结果直观呈现的好习惯,而且接受了笔者这个语文老师。在此基础上,笔者开始进行他们一贯“深恶而痛绝之”的写作训练。

10月的第三个星期,笔者故意空着手走进了教室,学生一脸兴奋,还有些许迷茫。当得知这是一节作文课时,他们的回应照例是一片懊恼的“唉——”。笔者没有着慌,也没有气恼,而是问他们为什么那么怕作文。答案当然是“不会写”“没有东西可写”“不知道怎么写”之类。每届学生都是这样,一样的情绪,一样的答案,可这次笔者却与以往不一样。笔者让学生拿出纸和笔,请他们深呼吸三下,听清这次作文的要求。这次作文其实是上阶段口头训练的延续,即“用两百字左右描写一位班内的同学”。笔者还举了几个例子,而这几个例子都是学生之前在口头描述时的作品。一听这个要求,学生都吁了一口气,大有“原来如此”之意。因为有了第一阶段的准备,所以“写什么”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可“怎么写”的问题还是困扰着学生。所以在要求每个学生尽量动笔的情况下,笔者挑选了几个描写得较好的学生的作文读给大家听,并把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运用思维导图呈现(如图2),告诉学生:

人物描写一定要注意思路,抓住最重要的特点,可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力求生动形象。

人物的外貌描写,主要指描写人的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方面。外貌的刻画要以形写神,形神俱似,不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形神兼备的外貌描写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表现出人物的时代特征;结合情节的发展,还能显示人物的命运。

人物的语言描写要做到立片言而尽显人物精神。人物语言包括独白和对话两种。独白指人物的自言自语,对话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相互交谈。“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是语言描写的功能和作用的最高体现。

人物的动作描写要做到在举手投足之间见到人物的真性情。

人物的心理描写则要做到洞幽烛微,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窥视人物的心灵世界,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把所有这些人物描写的方向与方法告诉学生以后,笔者还要求学生落笔之前把人物描写的思维过程先用导图梳理一遍。这一环节既给了学生一个“怎么写”的范本,也使那些对作文有畏惧心理的学生不再那么惧怕作文了。endprint

这一训练,借助直观的思维导图,使学生开始接受书面表达,至少不像以前那样排斥写作了。因为是片段作文,有些平时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也偶尔会有较出色的句子出现,对此笔者及时予以表扬,并把好的作品张贴在教室后面的墙上。笔者以为,也许这份从未在写作上享受过的成功体验会给学生更多的自信。

三、第三阶段:运用思维导图确立结构,理清思路,培养学生思维扩展能力和主动写作的好习惯

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的训练,笔者认为学生应该可以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了。在正式布置作文前,笔者给了学生一星期的时间去观察,对象是同班同学或所有任课教师,要求他们注意细节,多角度观察,运用思维导图建立文章的基本框架。比如观察同学,可注意他上课的表现、下课的举止、寝室的言语、平时的喜好等等。一星期后的作文课,笔者先发给学生几篇作文,让他们看看这几篇作文选择了哪些材料从哪几方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并选其中的一两篇画出思维导图。接着,笔者请一个学生说说他决定写的人物是谁,打算从哪几方面来写,想表现人物的哪些性格特征。然后,请全班同学一起帮助他确定事例,建立一个思维导图。经过两三个学生的此种示范,学生基本上对如何选材有了大概的了解,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自己动手确立结构,设计好思维导图,然后根据思维导图写作成文。

这次交上来的作文,明显比第一次要好得多,不再是一件事的反复啰嗦叙述,而是至少有两件事,且能有意识地从多个角度去表现。虽然有些学生因为基础太差,文章还是不太像样,但至少在选材组织结构这方面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去注意了。更可喜的是,两个班没有一个学生不交作文,并且字数基本达到要求,有些学生的作文已经比较出色。显然,思维导图对学生写作中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作用是相当明显的,让学生在写记叙文时,不再囿于一人一事,不再千人一面,笔下的人物开始有了活力,有立体感了。这是很大的进步。

这次作文后,笔者紧接着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爱在屋檐下”,且没有多加指导,只是作文时间有点长——两个星期,唯一的要求是回家注意全方位观察,细心深入地体会,落笔之前先建构思维导图。最终,有的学生写出了选材新颖、结构清晰的作文,其他学生在欣赏、叹服的同时也打开了自己作文的思路。针对有待改进的作文,笔者要求学生以“动手术”的方式进行修改。嫁接的嫁接,移植的移植,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写作也能这么快乐让他们始料未及。

用思维导图辅助作文教学的实践证明,引导学生画出思维导图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效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都很有帮助,长久保持下去,必能提高学生写作的逻辑性和层次感。endprint

猜你喜欢

导图笔者作文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