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思想观念差异对汉英翻译的影响
2015-11-28王茜王盼盼
王茜 王盼盼
【摘 要】翻译作为语际交流,其对象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民要相互接触、相互交流,除存在语言本身的障碍,还有因文化背景的差异给翻译造成的障碍。因此,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而文化中的思想观念文化是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准绳和思维方式方法等决定人们为什么思考、思考什么、如何思考的精神文化,它是整个精神文化体系的灵魂,处于决定位置。我们由中外思想观念的差异可以看出汉英翻译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文化;汉英翻译;交流;思维模式;价值观念
一、引言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研究文化与翻译的关系,首先是基于文化与语言关系的研究之上,尤其是基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之上。一位美国的历史学家曾说过,“任何国家的文明,来自外来影响的产物總是多于本国的发明创造。如果有人要把英国文化中任何受外国影响或源于外国的东西剔除掉,那么,英国的东西就所剩无几了。” 人类自有文化起,就有文化交流。而文化交流,就必须通过翻译。
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部分。从宏观讲,精神文化可划分为思想观念文化、语言文字音乐艺术文化、制度管理文化、科学技术文化、生产经济文化和生活习俗文化六个部分。其中,思想观念文化是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准绳和思维方式方法等决定人们为什么思考、思考什么、如何思考的精神文化,它是整个精神文化体系的灵魂,处于决定位置。研究不同文化层出不穷的语言使用习惯及其背后的本质差异,分析不同文化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态度对言语交际的影响,无疑会对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带来新的启示。
二、中外思想观念的差异
中西方文明建立在完全不同的社会文化积淀之上,各自背后有其深远的赖以生成和繁衍的历史文化哲学渊源和客观现实基础。主要体现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许多方面。
(一)思维模式的差异
正是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思想,使得中西方思维模式存在着差异。中国文化是以五行生克和阴阳消长为基本内容的思维模式,而西方则以公理出发,以亚里士多德严格的演绎为基本模式。中国的传统思维是“诠释圆环(hermeneutic circle)的非线性推理方式”:金——木——水——火——土——金,彼此相生相克,自然产生了因果相生论。而西方则习惯于因果线性论:“上帝造人,人造飞机,飞机不造什么”。思维方式的差异直接影响人们对同一事件做出的反应。有人曾举出树枝因积雪过多折断的例子,美国人认为是因为树枝缺乏支撑积雪的强度和刚性;而东方人则认为由于树枝太强,不易弯曲,缺乏可塑性或柔性,倘若树枝在积雪重压下弯曲,雪变不至于堆积到树枝无法承受的程度,这便是我们常说的以柔克刚。这一强一弱的观念转换往往会成为翻译的陷阱。
另外中国思维注重语言的整体性、象征性和暗示性;而西方则重视语言的分析性,逻辑性和形式结构化,这些差异在书写和表达形式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二)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绳,它是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以及对事物的评价及态度反映出来的,是世界观的核心。
首先,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是崇尚天人合一,值得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以及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将自然中的日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一切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与此相反,西方价值观则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对立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倾向于天人相分,强调人要不断应付自然的挑战,并向自然挑战,唯有如此才能显示出人的价值与力量。生活中如果已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并不是因为天命,而是由于自己懒惰和缺乏斗争精神所致。
其次,中国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强调统一和稳定,以不变应万变,知足常乐,但同时也变得思想禁锢,难以有所创新与突破。而西方价值观的真谛则是在于求变,他们乐于并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总是处于尝试与创新中,但与此同时又容易激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东西方价值差异较大的另一方面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大多数东方国家中,团体的利益总是高于个人利益,因此衍生出东方的自谦心理。相反,西方文化中个性是激起重要的价值观念,个人潜能的发展,个人志趣爱好,常常是至高无上的。
三、中西方思想观念的差异与翻译分析
在中国存在着许多的俗语、成语、歇后语等,随处体现着中国的思想观念。例如,《阿Q正传》中曾出现过这样一句话,体现着中西方思维模式在翻译中的影响:
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However, the truth of the proverb “Misfortune may prove a blessing in disguise” was shown when Ah Q was unfortunate enough to win and almost suffered defeat in the end. (Yang,2003)
It is true,howeve, that losing can sometimes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 for once when Ah Q did actually win, he came very close to losing. (Lyell,1990)
以上为杨宪益和莱尔翻译的两个版本,“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是淮南子用一个比喻来表示不幸和幸运,是相互因果关系。尽管人们有暂时的损失,他们从中受益最后。对于这个故事,杨宪益和莱尔直接用所代表的哲学理论取代了以往的文化形象。虽然这两个文化是彼此完全不同的,更换文化形象的方法使目标语读者理解源语言的含义。此处中英两种表达方法就表现出中西方思想观念的差异,中国人说话委婉,且思想上符合五行相生相克,阴阳相消相长的循环思想,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因果相生;而西方表达时直接从一个方面说哲理,讲道理明确讲出来,遇到不幸也有可能因祸得福。虽然有差异,但是汉译英中往往还是存在着偏向汉语的表达或思想,毕竟原文中就蕴含着中国人的思想在里面。
还有一个例子,体现着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
《阿Q正传》中有:“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到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Ah Q, may you die sonless!”sound the little nuns voice tearfully in the distance.
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汉民族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制度,在这种环境下,人们极为重视血缘关系,子孙满堂、多子多福是人们的普遍心态。在这种宗法观念的影响下,养儿育女,延续后代是每个人的主要职责,因而一个家族没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幸,不生儿育女是对祖宗的最大不孝,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骂人断子绝孙是最刻毒的咒语。在西方社会这种观念却要淡薄得多,尤其在追求享乐的现代年轻人中,独身主义蔚然成风,断子绝孙对个人和家庭而言无足轻重,因此,英美读者不可能理解上述一文中的“sonless”的文化意义,因而译文中,最好增加必要的文化信息,如添加“a curse intolerable to hear in China”,这样才能使英美读者确切理解句子的语用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达也常常体现着中西方思想观念的差异,比如在宴请好友时,请客人经常会有这样类似的话:“今天饭菜不好,请多包涵。来,先干上一杯。”这是中国人招待客人时常说的客套话,不管客人是中国人还是英美人,这倒是表示热情待客、谦虚有力的传统美德。这种客套话如果直接译成英语,西方客人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必须按照西方的交际礼仪和表达习惯,意译为:“There are best dishes were able to prepare. Please make yourself at home. Now, to everyone, cheers!”译者熟悉中西方思想文化差异,准确把握语境,才能既表达中国人热情好客,又符合西方文化,起到溝通文化差异,联络情感的作用。
四、总结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英国医学理论家苏珊·巴斯内特曾把语言比喻为有机体中的心脏。在文化趋同的过程中,文化的差异依然存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局部的交叉、碰撞和冲突,从而给语言的翻译带来种种障碍和困难,正如翻译家奈达所指出的:“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