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苏轼
2015-11-28刘力会
刘力会
山水永恒,生命有限。人生须臾间,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已属难得。比如文学之诗词歌赋,比如艺术之书法绘画,比如生活之酿酒,煮茶,炖肉,养生……哪一样成为行家里手都难能可贵,倾毕生精力恐未有得。可天下就有这样奇才、通才、全才。论文,汪洋肆恣,明白晓畅,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清新豪迈,善精比妙喻,独具风采,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巨大,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法,绘画也卓然大家风范。甚至酿酒煮茶,炖肉烧鱼,中药养生都有绝活,流传后世。
这个人就是苏轼,苏东坡。中国文学艺术一座难以跨越的高峰,如昆仑巍巍,横空绝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这位先人,我只有顶礼膜拜的份儿。
他一生坎坷,十迁九州,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他像神州大地一只游弋的漂流瓶,所到之处,芳香四溢;他像无根蒂的蒲公英,随风而逝一直吹到天涯海角。他率性天然,象一块翡翠通体透彻,他又学如江海,才华横溢,文织锦绣,口吐珠玑。在步步惊心,薄冰深渊般的政坛他显然是个怪类兼另类。故时时中箭,常常受敌也就在所难免。他少年得志,二十岁礼部考试,金榜第二,本来该是第一。二十五岁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以此被欧阳修收为弟子,并让其“出人头地”,被王安石视为未来国家栋梁。然而,历史没有选择他在政治上轰轰烈烈,他先是不满意王安石的新党变法,后又批评司马光的旧党,在政治的夹缝中,憋屈了大半生。故庙堂之高的辉煌总是若即若离,一展才学的机遇总是若隐若现,总是那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更多的是辗转在流放贬谪的路上,甚至一度身陷囹圄,命悬一线。我们感慨天降英才,世出英豪,可我们也喟叹英雄无路,报国无门。苏轼就脚踩在这两极上。“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世人无不赞叹苏大才子这些诗句写得好。细想想,那是写出来的吗?分明是寒蝉凄切,杜鹃泣血。
有人评价苏轼天生旷达,洒脱。任凭风吹浪打,哪管宦海沉浮,再险绝的处境,再恶劣的环境都能安之若素,处之泰然,倔强而有滋有味的活着。海南蛮荒地,他陶醉在荔枝的甘甜中,乐不思蜀,甚至写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付平生。”苏轼的旷达还表现在待人上,高俅文章写得不错,苏轼挺欣赏,就留高俅在府里做了小吏,后来推荐给当朝驸马,高俅步步高升。苏轼和高俅在政治上见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径庭,可以说完全不是同道之人,然而当苏门子弟贫不能存的时候,恰恰是高俅反过来救了他们的命,使苏轼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风,这或许正得益于苏轼一生“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谁都以诚相待,才使得政敌也为他的宽阔襟怀所感动。他和王安石,和司马光也多是政见有异却也惺惺相惜,堪称君子之交。苏轼入狱,王安石为他求情。王晚年居金陵,苏轼前去探望,相泯一笑,尽释前嫌,游于山水,诗酒唱和。两位性格不同、政治取向也迥异,但都以光辉的人格照人,成为后世楷模。
旷达不是简简单单的性格,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选择。好多时候,你困在围城找不到门径,旷达给你一把钥匙;你走投无路,旷达给你向标。人生是一首苍凉的诗,旷达是一种意境。这诗,既不会任你信手拈来,也不会任你随手抛去。它记录着你的流光碎影,也熔冶着你的酸甜苦辣,见识你的学问、修养,考量着你的耐力和毅力。苏轼不愧为旷世奇才,他把这首诗做好了。他有“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豪情,也有“羽扇纶巾,谈笑间,灰飞烟灭”的雄才大略,当现实与理想发生冲突时,他没有更多抱怨;当人生陷入低谷时,他更多的是渴望明天;当一次次不如意接踵而至,他从儒家转化为佛家,道家,远离硝烟弥漫的战场,“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而这期间,他用如椽巨笔记录下他的人生轨迹,世上少了一个非凡的政治家,却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前后赤壁赋名垂千古,大江东去万代风流。中秋望月会想,“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登庐山脱口而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游西湖“苏堤”,我们感念他的作为;观浙江潮,我们叹服他的文笔;海南游我们会瞻仰他的丰姿。浊世里,他要我们“拣尽寒枝不肯栖”保持高洁;困顿时,他说要坚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挫折时他要我们镇定从容,“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失恋啦,他告诉我们,“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离别时,他劝我们,“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甚至要对爱情忠诚,“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仰望苏轼,是仰望一座文化丰碑,是仰望一种至高人格,是仰望一种文人精神,是仰望一个丰富、绚烂、别致、精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