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战略下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研究——基于青岛市的数据分析
2015-11-28陈晓文曾睿李泽伊
陈晓文 曾睿 李泽伊
(青岛大学 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蓝色经济战略下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研究——基于青岛市的数据分析
陈晓文曾睿李泽伊
(青岛大学 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青岛市作为蓝色经济区的领头城市,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青岛市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分析以及对各大类主要出口商品结构的剖析,得出主要结论:青岛市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有利于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第二产业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比较大,第三产业相关性不明显;同时出口商品结构分析显示,青岛市初级产品出口比重较大、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明显、受环境约束的产品出口比重较大、要素依赖型比较优势未改变。依据上述结论,提出发展科技支撑下的可再生海洋资源依赖型海洋渔业、打造青岛服装引领的全球产业链分工、环境约束型产业的服务转型以及扶持青岛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具体建议。
蓝色经济战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一、引言
蓝色经济战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在山东半岛掀起了一场蓝色经济热潮。在2011年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1]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优化产业结构对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也是蓝色经济区战略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青岛市作为蓝色经济战略的领头城市,在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进程中肩负着重任,因此,青岛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分析,是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产业结构理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产业结构演化趋势理论,其主要是在封闭的条件下,研究一国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代表性的人物有配第克拉克,库兹涅茨、霍夫曼。第二类产业结构理论是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分工合作的加深,考虑到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相关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典学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素禀赋论、日本经济学家赤松的“雁形形态论”和筱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费用论”等。国内有一些学者对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成果有:李磊(2000)[2]把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按照生产要素分类,指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并且劳动密集型出口商品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变化呈负相关,资本密集型出口商品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变化呈正相关。乐为等(2009)[3]通过对我国出口结构和三大产业比例之间的协整检验,计算结果表明了出口结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有较强的敏感度系数,可以通过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郑彦(2009)[4]针对我国内陆省份的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是导致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下降的单项格兰杰原因,而第二产业比重与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之间存在着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李荣林等(2010)[5]从技术角度进行研究,指出低技术行业和高技术行业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较高,但中等技术行业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很弱;低技术行业和中等技术行业的出口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具有先导效应;高技术行业进口的技术外溢效果明显;对外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引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决定产业结构演进的本质变量有三个:需求结构、相对成本和国际贸易。其中,只有国际贸易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变量[6]。产业结构演进的根本原因就是一国或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发生了变化,根据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国际分工理论,一国出口商品的选择与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相关,通过国际分工最终使各国的生产要素从低效率产业流入高效率产业,从而合理配置全球资源,同时还会引起和加深国家或区域间的技术联系,从而逐步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演进。因此,出口商品结构会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出口产业中,成本和要素影响着出口商品竞争力,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变化和组合,决定着出口商品结构及其变化[7]。在开放经济中,产业结构演进和出口商品结构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产业结构决定着出口商品结构,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在产品结构,特别是出口商品结构上反映出来,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影响。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对蓝色经济区建设具有代表意义的地区数据,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青岛市的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对青岛市蓝色经济战略下的产业结构升级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同时也为我国其他沿海地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二、青岛市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分析
(一)青岛市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青岛市是我国最早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了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2013年对外贸易总额779.12亿美元,居山东省城市之首。因此,在开放经济框架下分析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透过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性分析,探讨蓝色经济规划下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显得非常重要。
由于获取相关数据较困难,并为了使得各指标在数量级上相匹配,本文就选取1999-2012年14年间青岛市的出口商品结构和三大产业比重为研究样本,其中出口商品结构用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初级产品出口额比重表示;第一产业比重为第一产业GDP/全市GDP;第二产业比重为第二产业GDP/全市GDP;第三产业比重为第三产业GDP/全市GDP。各指标的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青岛市1999-2012年出口商品结构与三大产业比例(%)
数据来源:《青岛市统计年鉴2013》《青岛市统计信息2013》
下面用Eviews6.0软件,通过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对青岛市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
对出口商品结构EX、第一产业比重Y1、第二产业比重Y2和第三产业比重Y3四个时间序列分别取对数得到新的时间序列lnEX、lnY1、lnY2、lnY3,首先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对各个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经检验LnEX、lnY1、lnY2、lnY3的水平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都是不平稳的,但是它们的二阶差分都是平稳的,故LnEX、lnY1、lnY2、lnY3都是二阶平稳序列。因此,接下来可以对四个时间序列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可以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冲击对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更形象具体地刻画出三大产业结构与出口商品结构之间的动态作用的路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方差分解不仅是样本期间以外的因果关系检验,而且还将每个变量的单位增量分解为一定比例的自身原因和其他变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表明了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强度。由于本文样本数据只有13年的数据,而变量共有4个,很可能出现非奇异型矩阵的现象,因此,本文就用出口商品结构分别三大产业结构进行方差分解。脉冲效应分析的结果与方差分解得到的结果大体相似。
图1 青岛市出口商品结构与三大产业结构的脉冲响应图
相关性分析得出青岛市三大产业结构与出口商品结构的相关性结果如下:
(1)青岛市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有利于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同时调整出口商品结构会在短期内刺激第一产业比重上升,但是作用效果时间短,并且第一产业结构变动对出口商品结构的贡献略大于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对第一产业结构变动的贡献,因此,第一产业可以通过产业政策安排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并带动出口商品结构转型。
(2)青岛市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只在一段时间内有利于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调整出口商品结构虽然在初期内刺激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但是最后还是会提高第二产业比重。青岛市第二产业结构变动与出口商品结构相互作用的时间相对更长,并且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对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作用要大于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对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贡献作用,因此,第二产业可以通过出口商品结构的转型升级来带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3)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对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没有显示直接的作用,但优化青岛市的出口商品结构会长期有利于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青岛市第三产业结构与出口商品结构相互作用的时间是最长的,并且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对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作用要远大于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对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贡献作用,这是因为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中,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直接影响着第三产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而无法在出口商品结构中体现的消费性服务则需要通过战略性安排实现提升。因此,青岛市第三产业需要在新的蓝色战略下重新定位。
(二)青岛市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1、青岛市出口商品构成与全国比较
下面截取1999-2012年14年间青岛市和全国的出口商品构成数据(如表2),对出口商品大类构成进行对比如下:
表2 全国、青岛市1999-2012年的出口商品构成(单位∶%)
由表2可以看出,工业制成品在青岛市的出口商品中占主导地位,其比重远远大于初级产品的比重。工业制成品比重的变化趋势是先下降后上升的,初级产品的比重变化趋势正好相反,但是总体上的变化幅度都不是很大。近几年来,青岛市的出口大类商品结构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但值得注意的是,青岛市初级商品占比显然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11.98%(青岛市)远大于4.9%(全国平均),因此,结构性优化势在必行。
2、青岛市出口商品结构前十位构成及量值变化
下面截取1999-2012年青岛市近14年的前10位出口商品的数据,对青岛市出口商品细分构成进行详细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青岛市的前10位出口商品是服装、鞋类、纺织品、水海产品、箱包、化工产品、玩具、钢铁及制成品和蔬菜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各类机械。入世之后,服装产品仍是最大的出口单项产品,电器及电子类产品、运输工具和机械设备等资本密集型机电产品发展迅猛,超过了很多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并且2006年和2008年,电器及电子类机电产品出口额还超过了服装,居第一位。2008年后,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等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迅速,由10名外排到了第4、5位,电话机也出现在了前10位产品中。
通过与全国对比和对青岛市前十位进出口商品的剖析,可以概括出青岛市出口商品结构具备以下特征:
(2)青岛市出口产品排名中连续多年居第一位的是服装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产品。
(3)受环境约束的产品出口比重较大。钢铁及制品、机械设备、化工产品、纺织品、轮胎这些“两高一资”产品都是青岛市近14年出口前10位的商品,在青岛市出口商品中占比较大(见表3),未来面临的可持续增长压力较大。
(4)受要素成本约束的传统玩具、鞋类、食品加工产品出口金额变化较小,在出口总额中仍占一定比重,但很明显排名已逐年靠后,在近几年,传统玩具和食品加工已经排出10名外(见表3)。说明青岛市传统出口商品虽然比重逐年下降,生产要素禀赋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本质上要素依赖型比较优势仍然没有改变,该结论与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实证结论(李磊,2000)相似。
(三)青岛市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与蓝色规划
根据表1中1999-2012年14年青岛市的GDP构成数据,对青岛产业结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从三大产业的占比大小来看,自从1999年以来,青岛市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最高的产业是第二产业,所占比例为50%左右;其次占比较高的是第三产业,占比43%左右,与第二产业的比重相差不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小,平均占比还不到10%,青岛市三大产业结构是二三一的结构类型。从三大产业各自的变动趋势来看,1999年以来,第一产业的比重呈现明显递减的趋势,由1999年的13.6%下降到2004年的7.2%,一直降到2011年的4.6%;第二产业的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变动幅度不大,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在小幅度的上升。总体来看,青岛市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占比较小,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比重较高,与第二产业的差距也越来越小,说明青岛市的产业结构在不断的优化升级中。
根据青岛市蓝色经济区总体规划[8],青岛市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为:三次产业比例将在2015年、2020年分别达到3∶46∶51和2∶42∶56。由表1可知,2012年青岛市三大产业的比例为4.4∶46.6∶49,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还太大,第三产业的比重还比较小。因此,青岛市的产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产业结构要继续降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继续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由现状分析可知,青岛市的第一产业是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第二产业比重并没有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是趋于稳定。根据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的相关性分析,青岛市出口商品结构影响并反映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因此,可以认为,青岛市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的构成明显阻碍了青岛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从改变青岛市第二产业制造业出口商品结构的角度,来优化青岛市的第二产业结构,从而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
初中阶段涉及的函数有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等,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初中阶段所涉及不同函数的概念、解析式、图像、性质等方面进行对比讲解,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更好的区分不同函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将相关函数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可以更好的加深学生的记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不同函数的相关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三、蓝色经济战略下青岛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对青岛市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分析,结合蓝色经济战略下青岛市结构调整的方向,对青岛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第一产业:产业政策优先安排,通过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出口商品结构转型
从出口结构分析,青岛市第一产业具有一定竞争力,近年来出口额稳定上升,但是初级产品出口占比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产业出口比重在数据上应该下降。从相关分析来看,第一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出口结构的影响大于出口结构调整对第一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所以建议从产业结构层面调整影响出口结构的转变。蓝色经济区规划也要求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但是第一产业是基础性产业,发达与否关系到国计民生甚至国家安全,所以,第一产业要通过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出口商品结构转型和就业结构变化。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青岛是现代化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在继续保持蔬菜、花生、水海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走“科技兴农”的道路,将更多创新技术应用于农业,压缩劳动密集型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对劳动力资源的依赖。同时推进绿色、品牌、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的出口,提升青岛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传统农产品的食品加工要向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深加工方向发展。
2、大力发展海洋渔业,实现第一产业从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支撑下的可再生海洋资源的依赖型转变
在蓝色经济战略下,青岛市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依托可再生海洋资源发展海洋大渔业。产业方向由目前水海初级产品的加工向深层次多样化的海洋渔业发展。一是发展水产育种,通过研发创新科学的培育更多的海洋品种并实现产业化。二是以区域创新模式构建现代化海水养殖加工基地,把现代海水养殖加工业作为重点产业培育。通过推进优势主导的海洋品种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发展海产品深加工。三是发展休闲渔业,按照节能、环保、降耗的要求,加大渔业资源的修复投入,加快休闲渔业的发展,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化。未来青岛市应该将高附加值“水海产品”作为特色主打产品生产和出口,提高水海产品在青岛第一产业中的比重,通过科技创新,使第一产业增长由劳动力资源依赖模式向科技支撑下的可再生海洋资源依赖模式转变。
(二)第二产业:出口产业政策优先安排,通过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转型或产业升级
从相关性分析来看,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对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作用要大于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对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贡献作用,说明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对第二产业结构影响更大。加之蓝色经济目标要求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依托现有“外向型”增长模式保持快速增长依然很重要。因此,第二产业应优先调整出口产业政策,通过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转型或产业升级。
出口商品结构的转型升级要针对拥有不同竞争优势的产业选择不同的调整模式。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出口产业,应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先行者,在保持现有竞争力与基本模式下采取升级措施;具有较弱竞争优势或成本约束的出口产业应探讨转型路径,以适应蓝色经济战略要求的产业结构需求。具体措施如下:
1、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的服装产业通过自主品牌产业链延伸,打造青岛服装引领的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
服装产业出口额连续多年居青岛出口商品第一位,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是以劳动密集型为出口导向的服装产业,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如果仍然只依靠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不远的将来将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近年来,中国一些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也证明了这一点。加工制造产业链条转移到我国越多,发达国家消费者得到的福利就越大,给我国只能带来更多的贸易摩擦。因此,建议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的服装产业要通过扶持品牌,延伸内部产业链,将中间的加工制造链条向其他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延伸,将产业链两端的研发链条和服务链条在国内延伸,打造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
尤其强调的是青岛市应加强青岛的服装的特色品牌建设,在保持生产环节优势的前提下,向服装设计研发领域、产品营销领域和售后服务领域延伸发展。开发融入海洋文化的服装设计和营销,开发海洋纤维的服装。在打造品牌和宣传品牌的同时,能结合蓝色经济区战略下青岛的海洋形象和当地特色文化,提升作为一个整体的青岛品牌形象。
2、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导向的机电产品和运输设备,产业政策要支持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出口政策应鼓励传统机电产品的出口向海洋装备制造等特色高端方向升级
机电产品和运输设备作为青岛市仅次于服装出口的主导产品,是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品,说明青岛市这类产业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但是青岛市机电产品出口显然是以量取胜,总体上还是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不高。以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导向的机电产品和运输设备,仅仅是量上较强的竞争优势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势在必行的是要增强这些产业的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要重视高科技人才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鼓励相关产业企业包括加工贸易企业更新设备、引进技术和进行新产品研究开发,对企业技术创新、设立研发机构以及进口研发所需仪器设备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对于传统机电产品、加工产品,在青岛的比重还比较大。这些产品只是依靠劳动力进行生产,而没有技术为支撑,明显缺乏竞争优势,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在青岛仅进行简单的加工和组装,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因此,建议向海洋装备制造等特色高端方向引导。可以用出口信贷、出口补贴等金融政策支持诸如海洋船舶及配件、冷藏运输设备等生产和出口,引资方向亦同。
3、受环境成本约束的传统纺织、轮胎、金属制品等产业应转变产品的生产方式,或者实现产业的服务转型
“两高一资”产品对环境污染严重,对资源消耗很大,受环境成本约束较高,在全球低碳经济下,竞争优势较弱。青岛出口前十位产品中“两高一资”产品占比还较大,这很显然不利于青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建议青岛出口的传统纺织、轮胎、金属制品等产业要转变产品的生产方式,落后的工艺和产品直接进入淘汰程序,游离出来的要素资源转入节能、低碳、环保生产领域,或进入产业链高端的服务领域。
4、受要素成本约束的传统玩具、鞋类、食品加工产业应重新进行产业选择和定位
青岛传统玩具、鞋类、食品加工产业属于比较简单加工的初级产品,受要素成本约束较高。根据前文分析青岛初级产品比重远高于全国,这几类产品近几年的出口排名和出口额变动也表现出竞争力越来越弱,需要逐步淘汰。因此,建议对受要素成本约束的传统玩具、鞋类、食品加工等产业进行转型,重新定位。在逐步淘汰这些产业的过程中,将游离出来的生产要素转移到海洋新兴产业或服务业。
(三)战略定位第三产业,实行蓝色服务产业培育政策
根据青岛市产业结构分析我们得知,近几年来青岛市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化不大,发展缓慢。但是蓝色经济区战略也对第三产业比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目标。因此,青岛市的第三产业也应是政府重点帮扶的产业。因此,要做到战略性定位第三产业,实行蓝色产业培育政策。具体措施如下。
1、扶持青岛的现代服务业,最终实现制造向服务转型
服务业的发展在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水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青岛市应重点政策扶持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建立完善的现代服务体系和中介组织体系,重点发展金融保险、技术服务、电子信息、法律等现代服务行业。同时,要注重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将制造业和服务业相结合,发展研发、安装、售后服务等制造服务产业;战略性发展海洋服务产业,最终实现制造向服务转型。
2、培育文化产业,推进新领域的劳动力培训和就业
推进与蓝色产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应积极培育蓝色经济区的消费性服务业,尤其是与蓝色经济相关的文化产业的建设,以此推动具有海洋文化特点的购物、餐饮、休闲、游乐等产业的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推进新兴产业领域劳动力教育培训,开展海洋科技教育与职业培训,培养更多的海洋和服务方面的人才对于第三产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重要的支撑。
(四)扶持青岛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蓝色跨越的产业升级模式
蓝色经济区战略对海洋产业发展寄予很高的期望,青岛的战略性新型产业应该以海洋为依托,海洋生物制药、海水淡化、海洋信息服务业等目前已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应重点培育;长期看,青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植应结合自身海洋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和优势来确立,并应具有海洋特色。新兴产业可以是二产也可以是三产或2.5次产业,2010年10月国务院确立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新兴产业,青岛市应该在政策保护下发展面向未来高端定位的特色战略性重点产业,如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以及海洋生物工程等。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R]. 2011.
[2] 李磊. 中国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J]. 财贸经济,2000,(5).
[3] 乐为,钟意. 我国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的相关性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09,(4).
[4] 郑彦.内陆省份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升级互动关系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09,(6).
[5] 李荣林,姜茜. 进出口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基于产品附加值的研究[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4).
[6] 周振华. 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M].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7] 江小涓.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决定因素和变化趋势[J]. 经济研究,2007,(1).
[8] 青岛市发展改革委员会. 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纲要[R]. 2010.
责任编辑:胡燕京
Research on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under the Blue Economic Strategy:Analysis Based on the Data of Qingdao
CHEN Xiao-wen ZENG Rui LI Ze-yi
( School of Business,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China )
Qingdao is the leading city of the Blue Economic Zone, whose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Qingdao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main categories of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decrease of the proportion of Qingdao's primary industry is beneficial to the upgrading of the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 The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contributes a lot to the re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For the tertiary industry, the regression result is not significant. As is shown by the analysis of the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 in Qingdao, there is a relatively large proportion of export of primary products; labor-intensive export direction is obvious; there is a relatively larger proportion of exports with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labor factor-dependent comparative advantage does not change.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above, we should suggest developing technology-supported renewable ocean resources-dependent fishery, building a global industrial chain division that is led by Qingdao clothing, transforming the industries with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to service industries, and supporting those strategic new industries with Qingdao characteristics.
blue economic strategy; structural readjustment; industrial upgrading
F014.7
A
1005-7110(2015)01-0028-09
2014-10-08
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资源可持续供给保障体系研究”(11BJY061) 、中国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中国出口产业转型升级的多维低碳模式研究”(10YJA790025) 、青岛市软科学项目“资源约束下蓝色经济区科技创新增长模式与实现机制研究”(14-4-3-1-(43)-zhc)资助。
陈晓文(1969-),女,河北秦皇岛人,经济学博士,青岛大学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经贸与可持续发展;曾睿(1989-),女,河南信阳人,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研究生;李泽伊(1994-),女,山东青岛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文理学院(CLA)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