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中,我们相信阳光的力量
——记1950年寒衣劝募运动
2015-11-28张宝砚
张宝砚
寒冬中,我们相信阳光的力量
——记1950年寒衣劝募运动
张宝砚
1950年6 至8月间,淮河流域及河北省的大清河、永定河流域连降暴雨,迅猛的河水侵袭沿河堤岸,不少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漫溢和决口,致使皖北、苏北、河南、河北等地的群众遭受严重损失。由于连年的战争和自然灾害,灾区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而随着冬季脚步的迫近,灾区群众迫切需要御冬保暖的衣物。
新生的人民政权在积极救灾的同时,充分依靠人民的力量解决灾区群众的困难。1950年9月18日,刚成立四个月的中国人民救济总会联合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共7个群众团体,特邀各人民团体、各有关机关、各民主党派的代表及热心救济事业的人士50余人,在北京成立了“皖北、苏北、河南、河北灾民寒衣劝募总会”(以下简称“灾民寒衣劝募总会”)。次日,灾民寒衣劝募总会分别致电北京市、天津市人民政府及各大行政区的军政委员会,向全国发出号召:“今年七月以来,皖北、苏北、河北、河南的部分地区,霪雨为灾。淮河水系多年失修,蒋匪决黄入淮,亦使淮流淤塞泛滥,故皖北灾情尤为惨重。现转瞬冬令即届,灾民迫切需要寒衣……惟灾民甚众,需要寒衣多且迫,本会力薄,恐不能如期集事……”希望各地迅速建立寒衣劝募分会,并期于两月内完成劝募600万套寒衣的目标。
这一号召迅速得到积极响应,从城市到农村,从工厂到学校,从工会到演艺界,从政府机关干部到普通群众,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地募集寒衣、支援灾胞的运动。作为首都,北京于1950年9 月27日率先组织成立了“皖北、苏北、河北、河南灾民寒衣劝募总会北京市分会”,并按系统、按区域组成支分会,有针对性的宣传动员,很好地调动了各方面的力量,在两个月的时间,募集寒衣超过预定目标的11%,也为各地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天津不甘示弱,在1950年10月10日成立了以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天津市分会筹备委员会牵头的灾民寒衣劝募分会,短短月余时间,便募集到寒衣19万多套,并在铁路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将全国第一批救济寒衣运往皖北。上海市在完成100万套劝募目标外,又超额完成117万多套。刚解放不久的西南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虽然初定,却完成了预定目标的224%。站在抗美援朝最前线的东北人民,在战勤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也努力完成了劝募目标的80.97%。内蒙古自治区的少数民族群众亦自动捐助了近9万元现金以及棉、皮、毛衣4000多件,布2050尺,粮食5000石。本着“早发一天,灾民即可少受一天寒冷”的精神,各地争分夺秒将募得的寒衣运往皖北、苏北、河北、河南等灾区。到达灾区后,一般都能做到随到随收随发。灾区人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邻里之情、各民族兄弟的手足之情和革命大家庭的友爱之情。许多灾民在穿上寒衣之后激动地说道:“毛主席领导的天下真和一家人一样。”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全国共募得寒衣688.7561万套,折合人民币3400多亿元(旧币制),超过原定目标600万套的13%以上,不仅解决了灾区人民缺乏越冬寒衣的问题,而且多余的寒衣,除各地区留用救济当地贫民及外地迁入的灾民外,还救济支援朝鲜难民代金200亿元及寒衣1万套。阳光的力量使1950年的寒冬多了温暖和欣慰。
1951年3月14日,灾民寒衣劝募总会在北京召开总结会议,标志着寒衣劝募运动的结束。寒衣劝募运动的成功,是中国人民救济总会积极组织、倡导,各界热心救济事业人士共同努力,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支持的结果。在大灾难面前,新中国人民展现了依靠自身力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证明了新中国“城乡互助”、“自助救人”这一救济福利事业方针的正确性,更使新中国救济福利事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左. 多位政要名人的代金或寒衣的捐赠数量
右. 政协全国委员会劝募寒衣的收据
(作者单位:民政部档案资料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