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扶贫的“婺源模式”

2015-11-28邵猷芬甘俊茜

老区建设 2015年11期
关键词:婺源农家乐旅游

邵猷芬+甘俊茜

5月19日是第五个中国旅游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湖北恩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调研旅游扶贫工作。他强调,乡村旅游是基层和群众的创造,旅游扶贫是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有效方式,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要着力推进生态保护、旅游开发、扶贫攻坚有机结合,加大对贫困人口参与旅游经营服务的扶持力度,让他们分享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红利,将绿水青山变为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婺源,因文化而生动、因生态而美丽,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历经10多年的发展,旅游业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规模、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均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全国率先扛起了乡村旅游大旗,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婺源之路”。在旅游的带动下,婺源逐渐成为游客接踵而至、旅游快速发展的高地。

尤其是近几年来,婺源县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扶贫,带动贫困群众就业脱贫,取得明显成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婺源各类旅游从业人员8万多人,全县农民人均从旅游发展中收益每年增收达1500元以上。

生态与文化相结合 旅游扶贫呈现新格局

婺源县境内山清水秀,生态优美,古村落古建筑堪称一绝,生态、文化是该县最具特色的资源优势。在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婺源结合县情、审时度势,大力实施“建设中国最美乡村,打造中国旅游第一县和中国有机茶第一县”发展战略,把全县2967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文化生态大公园来打造,把文化和生态旅游作为主导产业优先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各乡镇、各部门齐心协力服务于旅游业发展。如县扶贫和移民办通过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大力改善重点村基础设施,整治村容村貌。江湾晓起公路就以扶贫资金50万元为启动资金,整合200多万元资金进行道路硬化,大大改善江湾、晓起景区的旅游环境,为全面打造乡村旅游大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为丰富“最美乡村”内涵,婺源提出利用8年左右的时间,把全县所有村庄逐步打造成为“村村秀美、家家富美、处处和美、人人淳美”的“中国最美乡村”。该县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生活、一村一境界”的发展理念,将全县村庄分为景观村、特色村、田园村三个层次,重点打造18个景观村、36个特色村、54个田园村。其中,江湾村、严田村获首届江西十大秀美新农村。

在婺源,有这么一个村子,她总能让行者流连忘返,感叹她的别致的古雅;她总能引来影视导演的青睐,在这里尽情演绎剧情;她就是许村镇汾水村。这个建于北宋初的千年古村,在今天更以其精致和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素雅风姿彰显她的珍贵和奇特。随着婺源县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县委、县政府打造“一个最美、两个第一”战略目标,上汾水村的村民意识到文化与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淳朴的山涧风情、民俗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寻觅,而自己村庄恰好是文化与生态完美结合的古村落,如果能进一步开发成旅游景区,不仅能完好保存古村风貌,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改善目前的生活水平。

村支书潘文彬说,目前该村的旅游项目已经申报成功,正在积极建设中,待项目建成后,预计游客30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将达到数百万元。

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婺源县还积极制定旅游规划,确立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先后编制了《婺源县旅游产品总体规划》、《景区开展、发展及保护性规划》、《公路沿线乡村建设的控制性详规》、《江西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规划》。为了推行规划的落实,还出台了《加快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制订了景区开发建设、景区管理、导游管理、宾馆管理、餐馆管理、门票管理等《管理办法》,建立了比较规范的产业运行机制。这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推动了婺源旅游产业不断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一个个美丽乡村生态超群、文化厚重,不仅丰富了婺源旅游产品,促进了旅游扶贫的发展,还带动了贫苦百姓脱贫致富。

农家乐与大项目并存 扶贫模式不断创新

婺源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金少敏告诉记者,婺源县委、县政府对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业予以补助扶持,大力推动乡村农(林)家乐等休闲农业、生态观光业的发展。通过开发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使旅游业形成支柱产业,实现贫困地区居民脱贫致富。

“茂林修竹映村廓,飞禽走兽相对鸣”,随着婺源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吸引了一大批都市“快客”前来“深呼吸”,享受慢生活。如今,婺源乡村涌现出了清华镇九思堂、浙源乡继志堂、思口镇明训堂、思口镇西冲院、段莘乡福绥堂、大鄣山乡泽山书堂、蚺城街道塘村等一批特色民宿项目,并涌现出了千亩荷塘诗春、江南鱼村庆源、画家圣地篁村、天上人家查平坦、知青之家梅源等一批民宿旅游村,一栋栋徽派庭院融入酒吧、茶吧、作坊、民艺、展示等休闲业态,成功打造了农家乐“升级版”。

溪头乡地处婺源县东北边陲,近年来,通过发展一村一品“农家乐”,带动农民增收。与一般“农家乐”旅游相比,来溪头的游客不仅可以体验农家生活乐趣,还可以欣赏“最美乡村”的田园风光及粉墙黛瓦如人间水墨画的古老徽派建筑。通过扶贫开发工程,该村积极做好旅游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对周边旅游环境进行综合改善,对村内古石板路进行了修缮重铺,对村内自来水网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农家乐”旅游产业的发展,转变了村民传统的收入方式,真正实现从“输血”到“自我造血”的扶贫方式转变。

婺源县还十分重视加强对乡镇农家乐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结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民生项目,举办农家乐培训班,从服务礼仪、客房操作、传统菜制作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参加农家乐乡村旅游培训的农民超过3000人次。

除了发展农家乐以外,婺源县还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大项目,通过吸纳、整合政府投资及社会资金对部分独具资源的乡镇进行旅游开发,带动当地农民致富。

紫阳镇考水村座落于婺源县城西北方向,距离县城16公里,山水秀丽,层峦叠嶂。当地的村支书告诉记者,这里是昭宗李晔皇太子的隐居之地,也是明经胡氏的发源地,2002年被命名为“中国民俗文化村和县文化名村”,但是过去很长时间由于没有资金的支持,这些优质的旅游资源一直藏在深闺。而近三年来,紫阳镇从群众需求和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财政预算安排300万元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引导整合民生工程及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吸纳社会资金等近9000万元,财政资金的规模效应和引导效应进一步增强,考水村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记者在考水村采访时感受到,这里的村民信心满满,他们期待更进一步向世人展示千年古村的曼妙风姿。

农民生活逐步提升 扶贫产业蓬勃发展

富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婺源县按照推动旅游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的理念,提出“全县经济工作都围绕乡村旅游来抓,全县所有产业都围绕乡村旅游来培育”,促进旅游业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实现旅游富民强县。

婺源很多乡镇是农业地区,第三产业较为落后,旅游扶贫政策实施后,许多地方以此为契机,将旅游扶贫作为启动新一轮旅游经济增长的突破口,提出了“旅游带动发展”的战略,充分利用旅游业“一业兴、百业旺”的行业带动优势,在旅游景区成功开发的同时,餐饮业、农副土特产品加工和包装销售、旅游纪念品开发,甚至房地产业、客运业等也蓬勃发展,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得到挖掘与展现,从而延长了旅游产业链,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兴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找到了一条能够发挥山区优势、适合山区发展的新路子。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也使得乡村农特产品增加了附加值,婺源已形成了赋春酒糟鱼、大潋山油茶、高砂荷包红鱼等一批农特产品专业村,发展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60家,香菇、干笋、山蕨等无公害绿色食品受到游客欢迎,特色种养实现人均年增收3000元。

尝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实惠,婺源百姓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旅游商品的生产、加工和经营中。甲路村民打着“甲路纸伞甲天下”的品牌做起了工艺伞,先后开发了旅游伞、油纸伞、丝绸伞等40余种新产品,年产50多万把;以生产砚台著称的大畈村,形成了砚台产品一条街,砚台厂及店铺达238家,带动农民1800余人就地就业,农民人均年收入达1.2万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婺源是千年茶乡。2014年,婺源建成54个有机茶园示范点,5万亩茶园纳入有机茶园管理,茶园面积拓展至17.6万亩;茶叶产量1.35万吨,加工贸易量5.2万吨,茶业系列产值22.3亿元,出口创汇突破4000万美元,茶叶电子商务订单超过1亿元,获评全国首家有机绿茶认证示范创建区和全国重点产茶县。

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行,殷实小康但环境退化也不行。回顾过去几年的工作,婺源县旅游扶贫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扶贫思路,创新扶贫模式,紧跟旅游业发展的步伐和态势,不仅有效地促进了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优化发展环境,更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出新的发展格局,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更重要的是,在旅游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前提下,婺源贫困百姓的思想观念和素质发生了改变,更注重环境保护,与外界的沟通与联系更加紧密,商品经济意识不断增强。在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风貌也明显改善,面对未来的生活,信心满满。

责任编辑:上官涛

猜你喜欢

婺源农家乐旅游
“农家乐”应提升吸引力
农家乐
《村口》《婺源 陀川春雨》
农家乐
湖北省高星级农家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