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脂膏不自润
2015-11-28长深
文/长深
身处脂膏不自润
文/长深
中国有句古语,叫“身处脂膏不自润”,说的是东汉官员孔奋为官清廉的事。
孔奋在河西姑臧任地方官,姑臧处于丝绸之路中央,商贾云集,经济发达,“独安富邑,通货羌胡”,谁在这儿当官不用费劲就能捞个腰缠万贯,“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职”。唯独孔奋,任职四年,家产并没有增加,日子过得十分俭朴,“躬率妻、子,同甘菜茹”。“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当时天下大乱,当官的都不注重操守,趁机大捞特捞。而孔奋却坚持以清廉行事,反受到同僚的讥讽和嘲笑):“身处脂膏,不以自润,徒辛苦耳。”在肥得冒油的官位上,却不会捞钱,手握权力却不会谋利,真是白白辛苦一场。后来,姑臧的太守、县令等被征召了,离职时一个个都是“财货连毂,弥竟川泽”(财物装满大车小船),只有孔奋没有什么资财,还是一辆空车上路。当地的官员、百姓见他如此“清廉仁贤”,举县蒙恩者为报答他的恩德,一个个自发捐钱捐物,“集牛、马、器物数千”,追送百里送给孔奋,孔奋只是拜谢,一件也没有接受。
身在油缸不揩油,出于污泥而不染,孔奋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廉吏。
中国历史上像孔奋这样身处脂膏不自润的廉吏,实在不多,但还有一个也很出名。晚清重臣张之洞,在给儿子的临终遗言中说:“我一生做人,志在正字、忠字,公忠体国,廉正无私,我可自信”,“平生不树党,不殖产,自幼不争财产。”指公子辈云,“汝等须记得此谕:兄弟不可争产,志须在报国,勤学立品;君子小人,要看得清楚,不可自居下流。”这不是临终作秀,而是张之洞律己律后的真实写照。他在许多同僚贪污受贿、敛钱敛财一派乌烟瘴气的晚清官场,确实做到了廉正无私、洁身自好。据《张之洞传》记载,他死后“家无一钱,惟图书数万卷”。像他这样的大官,并不是没有敛财“自润”的机会,仅他负责办洋务那些年,修铁路、建码头、建煤矿工厂、造船造枪炮子弹、办各类学校等,从他手上流过的真金白银不计其数,换了第二个人,只要稍微“自肥”一下,还不是盆满钵满?
“身处脂膏不自润”,本应是为官者必须具备的道德准则,但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为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的社会里,真正能够做到的,实在是凤毛麟角。当今社会中多数为官者还是廉洁自律的,但也不乏某些手中有权的,以权谋私;手中有钱的,以钱谋私;手中有地的,以地谋私;手中有房的,以房谋私;手中有校的,以校谋私,靠什么“吃”什么、有什么捞什么。近水楼台先得月、身处脂膏先自润,成了官场腐败的一大风景。北戴河有个区级自来水公司的经理,充其量不过是个科级干部,但他以水谋私、靠水“吃”水,几年下来竟吃成个拥有几个亿的“大老虎”。
物以稀为贵。正因为能像孔奋、张之洞这样清廉做官的少之又少,所以他们才名垂青史。人与人不一样,没有这种操守和自律,就到不了这个境界。提倡“身处脂膏不自润”,不是叫官员去当苦行僧,正当的利益要追求,但不能到“笼子”外捞外快;正当的待遇要享受,但不能到处打“野食”。当官就要有当官的规矩,当官就要有当官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法律、法纪。常言说得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能帮人、钱也会坑人。取之有道,就能帮人;取之无道,就会坑人。现今官场上,有多少官员的大好前程不是毁在一个“贪”字上?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可以明事理。“身处脂膏不自润”,应成为每个为官者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