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礼孩:写作是采集光的过程
2015-11-28冯瑞文
冯瑞文
黄礼孩:写作是采集光的过程
冯瑞文
冯瑞文,24岁,湖北随州人。武汉大学文学院写作理论与实践专业硕士研究生。爱笑爱闹,爱新奇的事物,爱老物的味道,行走于矛盾之中,寻找爱的踪迹。阅读文学作品,安放叫嚣的灵魂。
《诗歌与人》
黄礼孩,70后诗人,戏剧创作专业毕业。曾在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读书。现居广州。诗歌在《诗刊》、《星星》、《诗歌月刊》、《诗选刊》、《上海文学》、《青年文学》、《大家》等刊发表。作品入选几十种诗歌选本。出版诗集《我对命运所知甚少》等多部。诗歌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主编的诗歌选本有《70后诗人诗选》、《70后诗集》(与康城等合编)、《中间代诗全集》(与安琪、远村合编)、《新女性新诗歌》等。1999年年底创办《诗歌与人》诗刊,相继与朋友们推出“70后”“中间代”“女性诗歌写作”“完整性写作”等诗歌概念。
1、明亮的诗人
明天再柔弱的大海
也会升起太阳
海底的火焰之书
纵容了我的心
动身去朝圣
——《火焰之书》
黄礼孩,一个70年代出生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诗人。初中时开始写作,高中时发表作品,到了广州开始崭露头脚。他写花、写草、写昆虫、写落日,写春风、写大海,他的诗歌清丽脱俗,含蓄隽永。就如南风吹拂在你心上,温暖而有力量。初读他的诗歌,印象是篇幅短小,内容丰富。诗人着笔于自然之间,从对花、草的描写之中给予读者温暖的情怀。在《风轻轻地吹》中,诗人写到:“你和我坐在水边/风轻轻地吹,你的手指/握住/一颗果实/挣脱了树枝,两株植物/紧紧相依/把快乐深入到根须”。诗歌的词藻并不华丽,却有非常强烈的画面感,轻松地将读者带入微风吹拂的湖边,阳光下相依的有情人,周围落满了成熟的果实。生活之中的快乐,诗人与读者分享,这快乐是否也能翻倍呢?诗人擅长从日常场景着笔,寥寥数语带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诗人是海边长大的孩子,他的诗歌很多提到了大海。在他的诗集 《我对命运所知甚少》中,第一页写着“野花开在大海上/开在船的周围/有时候船是大海上/开得最大的花”。大海是黄礼孩创作中绕不开的主题,他描绘各色的海,通过对海的思考,写出人性的灵光。“海边场景只是诗人对世界的神圣维度思忖的一个典型场景,它表明诗人在写作中所展现的关于存在、人的终极追问。”[1]黄礼孩笔下的大海有别于其他诗人笔下的大海,他不写大海的波澜壮阔,他写大海的小风小浪;他不写大海的静谧深沉,他写大海的虚怀若谷。他被誉为中国的“海之吟游诗人”。他的诗歌更像是来自大海深处的一句句吟唱,苍凉的声音,却直抵人心。“海水开始在我心中的演奏/一个远眺的人/一个奔向沈阳的声音/多么的壮阔/隐藏着神秘的力量”《在大海上》,海之于黄礼孩也是精神的原乡。他的诗歌如海一般的澄澈,闪着灵动的光亮;他的诗歌如海一般深沉,泛着智慧的亮光。
读黄礼孩的诗,能读到一种谦卑的味道。他写世间渺小的万物,稀松平常的场景,却给人无限的遐想。很多的诗评家在解读他的诗时,会提到其作品中的宗教色彩。杨汤琛曾评价黄礼孩的诗歌:“黄礼孩的光明不仅在于他诗歌形态的明亮,字里行间散发着宗教般的精神光芒。”[2]然而,我们通读黄礼孩的诗篇,却很少在字里行间找到诸如“上帝”这样的明显带有宗教色彩的词汇。读他的诗,可以推断诗人一定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他的作品,一直在传达出慈悲的情怀,悲悯世间的万物,谦逊地对待渺小的事物。诗人在浩瀚的尘世间,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因此,他敬畏所有的生命,歌颂世间的美好。就如梦亦非在讨论宗教倾向的写作时说:“宗教倾向的写作,这种写作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宗教作为价值策略的写作,一个不信教的人也可以在他的诗中采用宗教价值,使用宗教性词语;另一部分是宗教作为写作价值源的写作,写作是从对宗教的信仰出发。黄礼孩属于后者,他的信仰先于他的写作,他的写作是他的宗教价值的一种解说、呈现、表达。”[3]作者的在《野蔷薇》中写到:“在遥远的草原/野生的蔷薇/如善良的刺刀/使生命有了真正的伤痛和光荣,越过贫乏和苍白/大风将秋天吹醒/进入鹰的眼睛,在遥远的草原/醒着的绿叶是耳朵/醒着的花朵/是蔷薇的眼睛”从渺小的花草着眼,写出了生命的鲜活,道出了生活的真谛。
黄礼孩,曾说他没有受任何诗人的影响,也可以说他受过很多诗人的影响,因为他阅读过太多诗人的诗作。因此,他的诗歌很难定义为何种流派,他的诗明亮而轻快,他的诗歌是自由的写作。
2、诗歌义工
我工作 成为自己的主人
大海在我眼前炫耀
我对大海说:我有平常的力量
——《黄金时代》
1999年对于黄礼孩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底他的身份开始转变。世纪之交,中国社会开启新的纪元,很多新的事物出现,人们开始追捧新生事物。网络技术催生网络文学的诞生,快餐式的文学内容,快速的阅读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读者变得浮躁,他们更享受阅读的快感,不再追求文学的审美。诗歌在那个年代渐渐地被边缘化,黄礼孩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办诗刊《诗歌与人》。
《中间代诗全集》
《诗歌与人》的创办,对中国当代诗歌的推广功不可没。黄礼孩与朋友们相继提出“70后”“中间代”“女性诗歌写作”“完整性写作”等诗歌概念,推出一本本的诗歌集。这些概念的提出,对于新世纪的中国诗坛来说,是一剂良药。进入新世纪,诗人们转向日常化写作。诗人试图用最真实的画面,粗鄙的文字,勾画诗歌,勾画生活。仿佛这样的写作,才是诗歌的写作,从高雅走向粗俗,从神坛走向人间。但是这样的写作并不是诗歌,诗歌就应该有艺术之美,应该有艺术的加工。它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是一种含蓄的表达,简明却不简单。诗歌写作是多维度,多元化的写作,但不是随意地写作。黄礼孩提出的诗歌概念便是对世纪之初诗歌乱象的“拨乱反正”。
黄礼孩
黄礼孩从1999年开始,推出了许多的诗歌合集。例如:《中间代诗全编》(与安琪、远村合编)和《70后诗选》(与康城等人合编)。这些文集的推出可谓是诗歌研究者的福音,是研究当代中国诗歌的重要研究资料。诗人翟永明称赞黄礼孩与他的《诗歌与人》是“一个人书写的新世纪‘诗歌简史’”,是二十一世纪的当代中国诗歌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历史坐标。
黄礼孩说:“我写诗是对理想的眺望。我办刊物是理想主义的延伸,是对青春岁月流逝的纪念,是对尚未到来的岁月的安慰,也是自我教育的提升,更是对所有写出优秀诗篇的诗人的致意。”[4]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2005年,《诗歌与人》杂志社设立“诗歌与人·诗人奖”。该奖评委只有一个人——《诗歌与人》杂志社独立主编黄礼孩。他的评选理念很简单,“发现和推出在漫长岁月中,坚持创作并源源不断写出光辉诗篇的诗人,意欲让更多的人沐浴诗歌的精神,为人类的思想和心灵的丰盈做出最大的努力。”[5]然而,这个民间的奖项,经过十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成为中国最有公信力的诗人奖之一,甚至在世界也有了名气,奖项的名字也改为了 “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
“当下,诗歌已经变成诗人圈子内自娱自乐的东西,很热闹,但圈子外很冷。越来越小的圈子也许还没那么糟糕,诗歌的边缘化,让它少受到商业的伤害。因为相对纯净,它让诗人回到自己的内心去,去关注时代和人的命运,去敬畏文字,去书写跟心灵发生关系的事情。”[6]黄礼孩怀着对文字的敬意,对文学的热爱,在诗歌这条路上坚守着,自己掏腰包创办“中国第一民间诗刊”,承担“诗歌与人·诗人奖”的全部费用,甘愿做一名诗歌的义工。他的付出也让其获得“第二届扶正诗歌贡献奖”。
3、诗人艺术家
有时候 我停下来
听 一粒种子破土的气息
——《生活》[7]
文艺对于黄礼孩来说就是生活。他的职业是一名歌舞团编剧,创作剧本写串词是他的工作。爱看电影,写影评,出版个人电影评论集。看画展,研究画作,当起了画作评论家……这就是黄礼孩的生活,无处不文艺。
文艺之于普通人的生活,更像是一种生活的状态追求。对于黄礼孩来说,文艺就是他全部的生活。他的笔触不再局限于诗歌,而是深入到艺术的更多层面。
2014年他出版了两本随笔集,《目遇:诗人黄礼孩的电影世界》和《忧伤的美意》。这两本书分别是其电影的随笔及艺术 (主要是画家)随笔。他对艺术的研究从文字扩大了更多的层面。他研究任何美的事物,歌颂美,书写美。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去探索艺术、文艺的真谛,寻找艺术的核心。
黄礼孩同样是一位接地气的文艺人,他的文艺之路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下里巴人。他的博客中有一篇名叫 《大陆最南端一个小村的春晚》的文章,这是黄礼孩策划、担任总导演并在家乡举办的乡村春晚。设计、剧本出自他的手,所有的演职人员则是本地的乡亲。也许这场演出的艺术价值并不高,但是文艺出自生活,老百姓的艺术才是生活的艺术。
如何界定黄礼孩的身份?诚然他是一名诗人,却不仅仅局限于诗人。他在诗歌推广领域的成就甚至超越了他的诗人成就。我眼中的黄礼孩,是一个执着于追求自己文艺之梦的文化人,诗人艺术家。他也在生活之中,践行着他的诗观:写作是采集光的过程,我用光
[1]荣光启:《“自由”的年代与困难的诗歌——六十、七十年代出生的中国诗人论》,第123页,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2]曹语凡:《黄礼孩:诗歌是对完整心灵的渴望》.黄礼孩新浪博客.2011年11月15日.
[3]梦亦非:《黄礼孩:光明写作——<芒果街道的魔法>解析》.黄礼孩新浪博客.2009年11月30日
[4]曹语凡:《黄礼孩:诗歌是对完整心灵的渴望》.黄礼孩新浪博客.2011年11月15日.
[5]《诗歌与人·诗人奖背景》,网易艺术,2014 年3月4日
[6]曹语凡:《黄礼孩:诗歌是对完整心灵的渴望》.黄礼孩新浪博客.2011年11月15日.
[7]本文中所有诗歌均选自黄礼孩.《我对命运所知甚少》。福州:海风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