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陶罐”里也有春天

2015-11-28高东生

读者·原创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辣子仙人陶罐

文/图_高东生

“小陶罐”里也有春天

文/图_高东生

我喜欢老祖宗的纪年方式,既有智慧,又有诗意。有的节气既像节日,又像一首诗。例如惊蛰,简单的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就能引发人无限的想象:一声春雷,无数沉睡的生灵被唤醒,打个哈欠,伸伸懒腰,揉一揉惺忪的睡眼,然后不约而同地拉开窗帘,让温暖的阳光照进幽冷的角落。

天气依然有些湿冷,但金黄的迎春花已经一串串地开了,玉兰开了,茶花开了,海棠的花骨朵开始饱胀,窗前的一盆天门冬呼啦一下子生出了一层整齐的芽儿,梅花自然也开了,还引来了蜜蜂……这就是惊蛰,它让一切生灵醒来,开始活动。鲍尔吉·原野说:“节气的命名并非在描述,而如预言,像中医的脉象,透过一个征候说另一件事情的到来。”

这么美好的日子,总让人想沉溺其中,看看,闻闻,听听。即使发现不了什么,在春风中坐坐也是享受。

梅园里,我端着相机寻觅中意的花朵,竟然发现细小的花枝上有一个微型的“陶罐”!它让我惊叹:不仅造型规整,口沿平齐,而且上面还有古朴的花纹,简直就是一件工艺品!是哪只小虫子这么聪慧,它又经过多少年的进化才有了这样的本事?

慢慢搜寻,我又发现了相似的几个。仔细端详后,我心生疑惑:为什么罐口朝上呢?被一滴大雨滴击中的话,里面岂不是一片汪洋?后来又看到两个全封闭的,我才明白,这“陶罐”大概是去年的,是虫子离开后的空巢。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它们是让人毛骨悚然的“蟪儿”的卵。“蟪儿”的幼虫像毛毛虫,人的皮肤碰到它之后会如同被玻璃纤维扎过,也像抹了辣椒水。“蟪儿”是老家的人对它有音没字的称呼,它的学名叫“褐边绿刺蛾”,北京人叫它“洋辣子”—别说触摸,看一眼都心惊肉跳。

知道了精美的“小陶罐”是“洋辣子”的杰作之后,我便不那么怕它们了,甚至心怀崇敬之情。一只肉虫,既没有铠甲盾牌,又没有尖牙利齿,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它们靠什么生存?现在我知道了答案—一身利刺。它们不会主动发起攻击,只用一身刺发出警告而已:离我远点儿,别打我的主意。

深秋时节,我又在芬芳的桂花树上看到了“洋辣子”。它真的漂亮,身上有鲜艳的花纹,尖刺细密而整齐地排列着,就像一株微型的多肉植物—仙人指。不,比仙人指漂亮多了,你看它头上最高处的两丛刺,刺的尖端是橘红色的,那正是女孩子扎蝴蝶结的位置。我还拍了一张它的正面照,放大之后看,竟然威风凛凛,像极了雄狮。你相信吗?那个像陶罐一样的艺术品就是它亲手制作的。这真让人感叹:猛虎也会细嗅蔷薇啊!

美国生物学家托马斯·艾斯纳有一本书,名字是“眷恋昆虫”。我怀着好奇买了这本书,因为书的副标题是“写给爱虫或怕虫的人”。看完之后,我才理解了他对昆虫的情感。几乎每一种昆虫都身怀绝技,你知道了就会心生敬佩,甚至禁不住发出惊叹。而保持好奇心,你就能走进另一个陌生而精彩的世界。我想起了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在《哲学走向荒野》中说过的话:“毁灭物种就像从一本尚未读过的书中撕掉一些书页,而这是用一种人类很难读懂的语言写成的关于人类生存之地的书……让一个物种灭绝就是终止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我认为,他们是真正懂得保护物种的重要意义的人。于是,我又禁不住瞎想,假如让我给孩子们做一场关于爱护动物的科普讲座,我就把报告的题目暂定为“爱护动物—从一个‘小陶罐’说起”。

惊蛰到了,在我们不能透视的“小陶罐”里面,也许褐边绿刺蛾已经醒来,换上五彩的衣裙,准备迎接盛大的春天了。

猜你喜欢

辣子仙人陶罐
陶罐(外一首)
辣子红了
开卷有益
辣子菜
装在陶罐里的春天
唐诗赏读——仙人
我们班的“虞辣子”
给仙人的信
值钱
给仙人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