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中的“架桥搭梯”艺术

2015-11-27邓瑜

新课程·上旬 2015年10期
关键词:随文课文内容课文

邓瑜

俗话说:“过河要搭桥,爬高要登梯。”对于教师来说,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犹如写一篇文章,需要精彩的过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语不但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有助于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有经验的老师都会细心地揣摩一下所教篇章的过渡语,以此来引入文章的主题。我现在就关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语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悬念过渡

悬念式的过渡,就是有意识地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亲切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深入地去思考问题,继而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学中,我常将简短的对话式过渡语引用到课文内容的学习中。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些生动、有意义的问题,“悬”而不发,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好奇与注意,把学生的思路引入我所要教学的内容当中。如教学《丰碑》这一课的第一、二自然段后,我是这样过渡的,把学生引入我所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中的:“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向云中山挺进,忽然前面停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想一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最令人担心的是什么?又会发生怎样的事呢?”就这样,学生根据我的引导很快进入了课文的学习中,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也就能找出答案了。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给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又如教学《蛇与庄稼》一课,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我就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1)为什么洪水过后接连几年庄稼总得不到好收成呢?(2)老农根据什么想出了一个怎样“奇怪”的办法?(3)为什么把蛇放到田里,庄稼就获得了好收成呢?学生由于好奇就主动地寻找答案。通过阅读,他们很快就知道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单靠教师的直接叙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因此,老师运用恰当的悬念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去理解课文,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随文入境,自然过渡

教学时除了教师充满激情、声情并茂地诵读、讲解之外,还必须随文入境、巧妙过渡。我校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是这样巧设过渡的:同学们,这五种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呢?请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全班同学默读课文后,老师让同学们互相交流,看说得是否准确。)然后,老师适时过渡说:“同学们,这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不过,我不打算让你们说,我想让你们写。(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自述是什么意思?就是自己介绍自己。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新型玻璃来写‘自述。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请你们把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作个广告,把自己推销出去,看谁最会夸自己。当然,要实事求是,不要吹牛。”这位老师结合课文特点,随文入境,精心设计了富有艺术情趣的过渡语,以写促读,读写结合,颇具匠心,这也成为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三、穿针引线,连贯过渡

如果所教学的内容是几个段落或几个层次所组成,可以根据各段、各层间的内在联系或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进行过渡。如教《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为了更能让学生明白小蝌蚪为什么会找错妈妈,本校钟老师的过渡语是这样的:“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谁?他分别说了什么话?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谁才是他真正的妈妈?他真正的妈妈长什么样子?”这个前后连贯的过渡语设置,有如裁缝师穿针引线,既帮助学生理顺了文章的脉络结构,又使学生在脑海中对全篇文章作了一个小小的总结。

四、晓之以情,渲染过渡

高年级语文的学习不只是简单地理解课文内容而已,它还需要学生进一步体验文中的思想意境,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古人曰:“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在讲授情感型课文时,应该抓住其中的“情”,用生动的渲染过渡语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作者、教师、学生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丰碑》这课就是典型的一例。由于此文的历史背景与现在相距甚远,小学生很难体会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所以在学这个中心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当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时候,多一件衣服就多一份生命的希望,少一件衣服就多一份失去生命的危险。他穿得这么单薄,冻僵在那儿,他的棉衣去哪儿了?这位军需处长宁愿自己挨冷受冻,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换来战友的生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唤醒、鼓舞战士们的顽强斗志。他的精神是不朽的,他的灵魂与青山常在!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致以少先队员崇高的敬礼吧!”在这样的语言渲染下,学生的思想不但受到了感染,而且深深体会到了这位军需处长那种为了战友、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了。

教无定法,语文课堂教学中过渡语的设计关键是教学内容中交换处的意义关联,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活动和各个环节架桥搭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祖国语言文学的能力,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得轻松、学有收获。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使课堂教学增添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陈克香.精妙过渡课堂融融[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2(10).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随文课文内容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背课文的小偷
让随文练笔回归语言本位
随文仿写: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随文练写,汇滴成河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